八级物理下册 重力4教案 沪粤.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31524593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级物理下册 重力4教案 沪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级物理下册 重力4教案 沪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级物理下册 重力4教案 沪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级物理下册 重力4教案 沪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级物理下册 重力4教案 沪粤.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力一、概述本节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需要1课时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关于重力的方向,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对于力这一概念学生已了解,根据这一认知实际,通过游戏和具体的事例,以及小制作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 )通过学生找重心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较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

3、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的学生在年级里属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虽然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学习的热情很高,尤其是对于自己可以动手实验、探究实验课来说,学生的积极性特别突出。但是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强,因此本节课将擅长和喜好的探究和不擅长的归纳总结结合起来进行。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对于力这一概念学生已了解,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具体的事例,以及小制作将知识

4、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六、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

5、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并加以提问引入新课。说明: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新课教学:1、重力的产生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2、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

6、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6-25,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思考:站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

7、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它相对地面的位置;物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想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

8、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物体所受重力与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教师应带领同学对部分假象进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15分钟)。说明: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讨论

9、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Nkg。例题: 一个西瓜的质量是3.5Kg,它受到的重力多大?分析: 根据重力与质量的

10、关系式:G=gm可知,g为已知量,m为3.5Kg通过公式即可求出重力的大小。解:G=mg 9.8N/kg3.5kg 34.3N所以质量为3.5kg的西瓜所受重力为34.3N。练习:1、一桶水受到的重力是147N,它的质量是多少?(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2、下列写法中正确的是( )A、 2kg=2kg9.8N/kg=19.6NB、2kg=19.6kgC、G=gm=9.8N/kg2kg=19.6ND、G=gm=9.8N2kg=19.6N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

11、,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平衡

12、特点,利用悬挂法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心在生活的作用:例:矗立的物体是否稳固,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重心的高低。摔跤运动员为了不被对手摔倒,采用曲腿和弯腰的姿势,使自己重心降低,达到不易被摔倒的目的。请学生列举其他例子。练习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重力的方向总是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物体受到的 跟它的 成 。 4、放在斜面上的方木块受到的重力是60N,画出该重力的示意图。布置作业:P16页第1、5题课后练习:P16页第2、3、4、6题教学流程图:复习情景导入(举例)出示图片重力的产生

13、(指导分析)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协作探究)重心(物理模型、举例分析)重力的方向(演示、交流)教师评价、指导概括总结结束练习讲解例题图片分析图片分析七、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通过学生实验找物体重心的活动,让学生都动起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并从中体验成

14、功,使学生乐于探究物理问题。4、通过布置学生制作简易水平仪,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STS教育。八、帮助和总结本节课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布置学生制作简易水平仪,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STS教育。- 8 -爱心 用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