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1502019 上传时间:2020-05-0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9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2)精品文档(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卫生经济学领域)浙江省“十一五”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基于卫生需求的多因素类比分析关键词:区域卫生规划 卫生需求 类比研究 中文摘要 区域卫生规划规划应以预期卫生需求为基础、结合现有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状态进行分析。本文从卫生资源需求角度出发,对于影响需求的变量采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并且通过引用实证文献证明选取变量与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然后考察所选参照系的相关指标。根据参照系在相同需求情况下的供给数量和模式,对浙江省在“十一五”期间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大致范围做出预测,再通过对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同时对照国际推荐标准,对预测范围做出具体调整。目录前言2一、研究目标3二、多因素模

2、型分析41、基本模型42、模型分析6三、浙江韩国比较分析111、参照系选取112、浙江韩国多因素对比13四、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现况171、卫生资源配置的趋势预测172、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18五、推荐标准的设置261、国际标准262、国内标准27六、 研究结果与政策建议291、医生数量问题292、护士数量问题303、病床数量问题314、分区分级配置标准325、总结34附录35数据来源:36主要参考文献:37前言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政府对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职责和行为的规范,区域卫生规划从性质上来讲,是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标,针对区域居民健康需求和主要卫生

3、问题,确定卫生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主要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标准就要以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健康需求为依据,规范的卫生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根据国家卫生部的建议,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制订既要突出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分配效率)满足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达到卫生服务供需平衡;又要强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技术效率),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与传统计划经济相比,先行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理念即是按照区域内的市场需求(以及居民健康需求)统筹配置卫生资源。

4、课题组围绕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选择相应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在研究过程中按照上述原则对研究对象和数据的进行技术处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卫生人力和医院床位等资源应改革传统的配置方法,根据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变化趋势确定配置标准。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带来人口老龄化、疾病谱转变、健康消费与健康投资的意愿、能力同时增强,健康需求的增长必将导致卫生服务需求的急剧大幅增长。根据经济发展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一定数量,经济发展将引发居民各种消费结构和需求层次产生难以想象的惊人变化,卫生领域的资源总量和配置方式都将进入全新的阶段。面对急剧释放的超额需求,只要政府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竞争

5、有序、法制健全、规则清晰的良性环境,市场有能力能够通过各种供给机制来应对:医疗服务市场、医疗保险市场、卫生劳动力市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的价格能够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和供需关系并发挥自发调节供求变化的杠杆作用。一、研究目标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卫生服务所需的基本投入,包括卫生人力、物力、财力、卫生管理以及信息、时间等要素。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卫生资源的要素为“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并且在1999年出台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卫生资源的要素为“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医疗机构保健服务的生产中劳动被视为关键性投入,医生和护士作

6、为卫生人力资源的典型指标用以测算卫生服务中劳动投入,病床则是度量医疗机构种类繁多计量复杂的资本投入的一种简便方法,因此通常使用千人医生、千人护士、千人病床数三个基础配置指标来表明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状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即通过多因素分析的类比研究方法测算出浙江省2010年的千人医生、千人护士、千人病床数指标数值。区域卫生资源供给规划应以预期卫生需求为基础、结合现有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状态进行分析。本课题从卫生资源需求角度出发,对于影响需求的变量采取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并且通过引用实证文献证明选取变量与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然后考察所选参照系的相关指标。根据参照系在相同需求情况下的供给数量和模式,对浙江省在“

7、十一五”期间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大致范围做出预测,再通过对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同时对照国际推荐标准,对前面的预测范围做出具体调整。二、多因素模型分析1、基本模型目前常用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包括卫生资源/人口比值法、服务目标法、卫生服务需要量法、卫生服务需求量法。通常认为,服务目标法和卫生资源/人口比值法简单易行但只适用于结构单纯、需求相对稳定的指标;较充分考虑了卫生资源的实际利用程度,但对潜在的需求考虑不足。卫生服务需要量法是从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提出需要量,而排除了社会经济、人口特征、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等因素,另外需要不一定能转化成有效需求。卫生服务需求量法的出发点是

8、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率,但除了使用规划区域的规划期人口预测值,其他指标比如年住院率、平均住院日都采用卫生服务调查中的历史数据,而规划期内卫生服务需求不仅取决于总人口数,未来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居民潜在医疗需求都产生影响,另外由于经济水平变化带来的支付能力的等变化也无法反映。以上方法实质上都是在纯粹的医疗资源下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完成所需医疗程序确定所必需的医生数目,所需医疗程序的数目是通过计算人群中患病概率间接得到的。早在1933年Lee and Jones(1933)就利用该方法研究了医学上对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量的确定。事实上,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严格的经济学假设基

9、础上的,即假设生产只有两种要素医生和一定量的资本品或者设备,同时忽略了要素之间的替代性。这一前提隐含了如下假定:第一,没有其他要素的投入能够替代医生病床的投入;第二,卫生保健服务的供给中不存在技术进步;第三,给定某一人群的疾病资料,适用于某一人群的医疗程序的数量是固定统一的;第四,提供给公众的卫生人力资源,是由公众的需要决定的;第五,不考虑各种不同投入的价格和成本。通过经济学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假定或者说是规划方案是不现实的:首先替代在卫生保健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是完全可能发生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也在不断变化,已有国外研究者 计算了若干种医院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

10、发现要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替代性。假设一和假设二都错误的假定卫生保健生产中只有一种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技术。另外在治疗一个确定的病症时,也可能选择其他的治疗技术或者程序来替代,最好的技术选择,还部分地取决于患者的价值目标,更进一步地,由于存在国家优先或个人优先的多重公共或个人目标,即使医学上决定的需要能够反映医疗的一致意见,也未必能代表公众的意见。最后,让医疗来决定需要的方法,暗示人们在决定国家优先的事项时能够忽略成本问题,而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卫生资源稀缺的问题。显然单纯借助人口、发病率、卫生服务的使用率指标来测算规划期内区域卫生资源需求和供给是不合理的。医疗需求是健康需求的派生需求。Grossma

11、n 提出的健康需求模型认为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健康是一种消费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生病被视为无效用)直接进入非市场的家庭生产函数产生效用;第二,健康是一种投资商品,在市场部门决定可用于工作的时间,以便消费者赚取收入。对健康需求的投资动机是因为健康存量的增加可以降低那些由于疾病和伤害所减少的用于市场和非市场活动的时间。由此派生的医疗需求有以下三个含义:1)人们将通过增加医疗支出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来部分抵销健康存量的加速贬值;2)收入的增长和医疗需求支出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医疗需求的增长趋势可分为引致性增长与自发性增长。前者是指健康保险介入或

12、支付制度的不良经济诱因所造成的支出增长;而后者则是指经济增长,人口老化及医学技术进步所带动的医疗需求增加。本课题从自发增长的角度分析医疗需求的影响因素、预测规划期内需求。可见,有效需求的前提是必须有支付能力,测算医疗需求的必须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变量;医疗需求作为对健康的派生需求,根据健康需求的人力资本模型,健康资本存量较低和健康资本折旧率较高的人群会进行更多的健康投资,这将推动医疗服务需求向右移动,因此年龄结构、受教育情况、健康状况等变量也应进入测算方法。由于制度、经济、人口、健康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决定着卫生服务的需求,只有对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居民健康状况做出分析,才

13、能保证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合理,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因此本课题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多因素分析的基本模型为:U=f(X1,X2,X3) 其中U表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X表示影响医疗需求的变量。X1社会经济发展类指标 国际上普遍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存在相关关系,另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区域规划的背景和卫生规划可利用的资源。本研究报告中具体选用了: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医疗服务的相对价格。X2人口学因素 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年龄构成、教育程度等。X3健康状况类指标 居民的健康状况反映了医疗服务的客观需要量,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分析正是从卫生服务需求方的角

14、度,分析规划区域内主要健康问题,而区域卫生规划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因此对区域居民健康状况的分析有助于发现卫生服务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为资源配置标准的测算提供了相应依据。具体包括: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等。这种函数表示方法说明:上述变量可能影响需求,但不能确切地说明影响的程度。2、模型分析本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引用文献确认模型中各变量与医疗服务需求的相关性。经济因素:影响医疗服务需求的经济因素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医疗服务的相对价格。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病人是否寻求医疗服务,而且影响接受治疗时服务的程度。人均GDP反映了一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

15、医疗需求之间的有着极强的相关性。Newhouse(1977)的研究以13个OECD国家在1970年初期的资料回归分析GDP per capita 对平均每人医疗支出的影响,估计结果:(1)R2=0.90;(2)医疗支出的收入弹性在1.26到1.31之间。Newhouse 据此提出:收入是决定总体医疗需求的最重要变量,其它非收入变量对各国医疗支出差异的影响程度并不大;愈富裕的国家,其所得花在医疗保健支出的比例愈高,原因并不是富裕国家医疗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而是富裕国家投入更多实质资源到医疗保健上。由于不同国家人民的生理健康(以平均预期寿命或婴儿死亡率来衡量)并无显著的差异。因此,他认为富裕国家多投入医疗资源的效果,主要是反映在主观健康的改善上,例如减少症状的痛苦,减少焦虑,多提供相关诊断病情的信息及增加诊断的正确性等。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理论显示,对绝大多数商品而言收入上升将带来需求增加。当收入弹性在0和1之间时,称此商品为必需品,当收入弹性大于1时,定义商品为奢侈品。从下表的一些选择性研究的收入弹性来看,卫生保健是必需品,在多数情况下弹性值很小,说明卫生保健一般是正常品,但其收入敏感度相对较小即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