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1495852 上传时间:2020-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它反映一定前提下的客观的教学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当前,我国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一般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等。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法则。多选: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

2、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的原则。问答:一,确定语文教学法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什么?1.语文西乡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道出了这种辨证统一关系。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形式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在家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

3、的特有任务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语文课要重视德育,美育,但不能把德育美育包揽下来,而应该把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作为自己“独当其任的任”。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因素广泛存在。语文的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一),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把智育,德育,美育联系在一起;(二),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循文求意,因意悟文;教学实例:词语“偷偷地”,“钻”的意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春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精神品质,领悟到春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

4、进取的拼搏精神。从这段教学可以看到,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看到把语文知识学习,智能训练,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多选: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辩识,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1.确定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的依据是什么?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互相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语文训练和智力训练同步进行。一如何贯彻这项原则?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和

5、思维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部分。智力主要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素有机组合而成。培养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请大的推动力,对智力发展往往起着补偿作用。教学实例分析:范进中举教案中安排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这节课的教学即是在 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问答:确定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原则的依据是

6、什么?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与听,说的作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与读,写的地位。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形成过程是先听说后读写。如何贯彻这项原则?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寻找结合点,进行多项训练。教学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份教学设计,合理安排了读写听说训练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问答:确定语文

7、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原则的依据是什么?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7世纪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既有优越性椰油局限性。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的主张“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指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具体表现。语文是学习的基础,生活的基础,工作的基础。如何贯彻这项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知道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语文课外挥动不能离开教师的课内指导。语文课外活动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

8、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教学实例评析:(皇帝的新装三项教学目标,体现了语文教学思想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多元性目标。语文教学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P99(多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求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一)阅读能力。(二)理解能力。巴甫洛夫说:“得用知识,利用获得的联系,就是理解。”因此,学生对词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形义,音义联系的过程,而是复杂的严格选择的过程,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词义的过程,正是这种选择生,才保证了对词语有确定的而不是含糊的理解。影响理解名、端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1、词序、名序;2、语义情境

9、;3、段首、段尾的概括性语句;4、阅读主体的心理能力。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影响对篇的理解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题目;2、首段和尾段;3、材料的详略;4、语言表达方式;5、阅读主体的心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三)鉴赏能力。鉴赏是阅读主体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影响着阅读主体的鉴赏活动的,主要是哪些因素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作品语言的形象可感性;其次,阅读主体的心理能力是影响鉴赏的又一重要因素。(四)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指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多选)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来说,其认知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观点、方法(二)知识、技能、习惯(三)感知、

10、想象、联系、思维、记忆,此外,还有兴趣、情感和意志。三、阅读教学的目的(一)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叶对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所谓的“移情”,从作者方面说,就是把感情的色彩涂在事物的形象上。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习惯,在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过程什么是阅读教

11、学过程?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P214-215 三、阅读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怎样才能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呢?1、学习关于阅读技能的基本知识。要掌握技能,必须首先学习关于技能的基本知识。2、合理安排掌握技能的练习3、注意及时反馈,以不断矫正和强化对某种教学技能的掌握第二节 阅读教学技能的分析根据研究发现,阅读课堂结构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即一节课是由导入、展开、结束三阶段构成的。其中展开部分是教师启发学生读书学习的过程。一、导入的技能1、什么是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

12、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这种教学技能,就是导入的技能。2、导入的类型(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P220-221(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P223-224(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P225 和P226 评析(4)、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P227 评析第一,教师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春色,旨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感情。第二、组织学生集体背诵杜甫、王安石、苏舜钦的三首写春的绝句。第三、教师把写春的绝句和将要学习的散文作比较,以启发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P2293、导入的结构导入的结构是研究导入由哪些要素构成?(1

13、)、集中注意从客观上说,有哪些因素可以使学生的注意保持下去呢?A、强度 B、变化 C、对比 D、重复 E、新奇(2)引起动机(问答)引起动机,都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A、鼓励 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个体行为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B、及时了解个人成绩 从信息反馈的角度说,这一点与鼓励的意义是相同的。C、明确学习目标 上课伊始,教师就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就会产生达到目标的愿望(即动机)。D、获得面功的满足 求成,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之一。E、共同讨论的影响 共同讨论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F、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限定时间,可以激发学生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使酚集中注

14、意力,抓紧学习。在学习中引起竞争的意识,也可以激发动机,鼓舞起学习情绪。引起竞争意识,可以用组织竞赛的办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3)建立联系4、导入应注意的问题(1)、导入的内容要精选导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导入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更充分地投入地学习,以求最佳的效果。如要导入在内容上经不住推敲,势必导致失败。(2)、导入的语言要推敲导入在选定内容之后,还要有逻辑严密、表达 准确的语言形式。 就要求教师要在语言上下功夫。(3)、旭入的时间要控制导入所占时间要短,电多不能超过5分钟。如要所占时间过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那出就从根本上违

15、背运用导入技能的初衷了。二、提问的技能1、什么是提问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P236 评价2、提问的类型(1)、记忆型提问 (2)了解型提问 (3)理解型提问 (4)运用型提问 (5)评析型提问(问答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呢?(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组织进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生哪些知识,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言能力,教师都必须想得清清楚楚。(2)、提问要以课文为目的的提问,一定要以课文的中心内容为依据,要紧扣文章的思路来设计问题,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6、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P243 评价(3)、提问要有难有易,以适应不同层学生的理解力。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开动起脑筋这部机器,积极思考问题,所提问题就要有难有易。(4)提问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顺序。这就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顺序要合理。所谓的“合理”,即或者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或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5)提问要斟酌语言 P246-247 P260-261 评析 P262-263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