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31452392 上传时间:2020-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A迸溅(bn)忏悔(chn)涉足(sh)赤裸(lu)B矜持(jn) 绽开(zhn) 决眦(z) 褪尽(tu)C怆然(cn) 伫立(ch) 沉淀(din) 酒酿(lin)D服侍(s) 瞬息(shn) 伶仃(ln) 花苞(bo)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A幼稚 忍俊不禁 祸不单行 芳草萋萋B猥琐 仙露琼桨 轰轰烈烈 垂垂暮老C魂魄 血气方刚 盘虹卧龙 灼灼其华D孱头 紫色滕萝 惹人费神 延棉无尽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读如春,你心便无冬;读如秋,你心

2、中便挂满果实。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从枯黄读出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_。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A霞云翠绿意境灵魂B光明翠绿意义生命C霞云丰润意义灵魂D光明丰润意境生命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李娜能夺得澳网冠军,与她平时忘乎所以的刻苦训练分不开。B电影可可西里展示的藏羚羊被偷猎者剥皮,尸横遍野的惨状,真是触目惊心。C张华考试从不作弊,所以从没有惴惴不安,生怕被监考老师抓“现场”的心理。D日本政府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华罪恶事实,令每一个中国人义愤填膺。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这些

3、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A BC D6默写。(6分)(1)念天地之悠悠, !(2)不畏浮云遮望眼,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当人们爬山登临山顶时,心中会豪情顿

4、生,自然想起杜甫的望岳中的诗句: , 。(5)同桌小明这几天心情苦闷,你便用普希金的诗句去安慰和鼓励他: 。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1)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以上文段出自 ,描写的人物是 (人名)。(2)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 (潜艇名)被大西洋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读者始终想解开一个谜:船长 (人名)究竟是什么人?8“呦呦鹿鸣

5、,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和张宝艳夫妻的颁奖词让人眼前一亮,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诗经宋词等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养分。请完成下列任务。(6分)(1)【识国学】按要求填写书名。(2分)国学经典不仅有诗经宋词,还有 、 等。(2)【赞国学】完成下列对联。(2分)上联:读经典丰富人生下联: (3)【荐国学】你的同学小杨打算在中考结束后多看电视剧和流行网络小说,你将如何说服他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著作?(2分) 二、阅读理解。(42分)(一)(6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

6、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3分) (二)(8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 B

7、不蔓不枝枝:长枝节C亭亭净植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鲜:少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水陆草木之花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同予者何人 逝者如斯夫13翻译下列句子。(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8、。(三)(16分)乡间蜂事 周灿在乡间,蜜蜂这小精灵是极受欢迎的。乡人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窝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实喜鹊、燕子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些许物质上的指望,但他们认为自家屋子周围有这些生灵的鸣叫与飞舞,家中就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艰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许多盼头。而对蜜蜂,乡人更视其为天虫地宝,他们坚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顺,蜂群才会嘤嘤嗡嗡地飞到那家定居下来。蜂群会让主人家好几天都眉开眼笑的,一则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飞舞的小精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热闹、一份希望、一些艰辛生活之外的憧憬。到了分蜂时节,自家木屋板壁的缝隙处有了拖长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时,乡人就会

9、放下一天的活计,匆忙从楼上取下一个半米高的圆木桶来,认真扫去桶上的灰尘,朝桶盖上面喷些淡盐水或涂抹些蜂蜜,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置放在向蜂探查的地方,然后静静地伫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蜂群的到来。眼见着飞舞的向蜂愈来愈多,一旁的人就格外起了精神,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熙熙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数时候是热闹一阵之后,向蜂们舔净桶盖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场面渐渐冷静下来,最后只余下一个孤零零的圆木桶和旁边一颗颗失落的心。然而蜜蜂的爽约丝毫不会打消乡人们对其期盼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精灵的到来很不容易。在分蜂时节,有蜂群的人

10、家大多会有人在家守着家中那些宝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门一小半,乡人就急忙用早已准备好的水不断地向蜂群前端泼去,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远飞,蜂群就会在就近的树枝上结成球状,主人家就会乐呵呵地拿一个蜂桶盖把他们“招请”回去,安置在另一个空桶里。有时蜂群飞到半途,飞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人发现了,那人就会急忙扔下手中的农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追赶着不断朝蜂群扔去。蜂群经不住这有些蛮横的挽留,只好停留下来,而那追蜂人便欢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

11、端着蜂桶盖回家去。此时乡人的话题多是关于蜜蜂的。得到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说得眉飞色舞,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光亮起来了。而那些没有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然而也并没有完全心灰意冷,他们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静静等待着不定哪一天蜜蜂就会来了呢。在少有的空闲时节,乡人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看着蜜蜂们匆忙的身影,听着蜜蜂们嗡嗡的闹声,看着听着竟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那小憩的梦中一定有热闹的嗡嗡声。取蜜是一件紧张而刺激的工作。乡人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先把蜂桶倒过来,然后用另一个蜂桶扣在倒着的蜂桶上,再用木棍急促地敲打下面的蜂桶,蜂群受惊,便匆忙向上爬去,估摸着蜂群都到上面的蜂桶里去了,这才把那蜂桶挪开,用小刀把蜂桶的蜂蜜割取下来,一层一层地轻放在准备好的盆中。这时那紧皱不安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闪着亮光的喜悦就挂满了整张脸。取下的蜂蜜无论多少,乡人总会给邻里送一些尝尝,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家的甜蜜。乡人看看蜂桶中稳定下来的蜂群,看看空中依旧飞舞着的蜜蜂,心中比吃了蜂蜜还要甜,也便觉得日子因为蜜蜂带来的热闹而变得格外甜美。15.阅读第段,依据文章内容填空。(6分)段落时节乡间蜂事分蜂时节(1)分蜂时节向蜂群泼水、扔泥沙,挽留蜜蜂空闲时节(2)取蜜时节(3)16.文中的“乡人”主要有哪些特点?就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