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1375718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假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也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而面对现阶段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问题一要针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二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入手,多管齐下。本文是学校面向09、10级学生所布置的暑期调研任务的总结。在调研过程中,我从多渠道入手,从毕业生、政府、用人单位、中介部门多方面了解情况、查阅大量资料,得到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形势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总结。关键词: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就业观念、综合能力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

2、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1年农业科技人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

3、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同声传译、数字媒体、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

4、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激增,但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数量没有明显增长。2、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差异等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流向出现不均衡状况,同时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3、毕业生薪酬期望下降,但毕业生薪酬受行业、地区及用人单位收入影响差异较大,大城市毕业生生活成本不断增加。4、毕业生对就业能力认同度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还存在差距。5、毕业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

5、强等。而针对这些问题,所对应的原因有如下:1.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1).在数量上。是指扩招对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短期影响。(2).在结构上。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2.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能力强。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

6、情况却与这一指标要求却相距甚远。3.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消极影响(1).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一些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此外,大学生在诚信观上的缺失也影响了择业与就业。(2).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过强。4.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1).从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看。部分高校

7、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不足。(2).从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开展的工作情况看。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均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相矛盾。我国人才市场在人才需求预测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5.就业市场环境亟需公平公正 (1).用人单位盲目设置各种条件。 一是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二是缺乏人才储备观念;三是用工制度极不合理。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也让大学生确实无法接受。 (2).社会壁垒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限制大学生就业,并且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

8、位用人受限。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政府还需要通过结合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和人事户籍管理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调节中的职能作用,营造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鼓励自主创业的良好就业环境。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来源,只有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岗位,才有可能

9、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加强对人才培养规模、方向的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与市场供求情况挂钩,减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压力。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一、通过完善一系列优惠扶持举措,为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便利。二、建立健全灵活、方便的社会保险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满足大中专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各种参保需求,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就业管理制度方面。对于目前面临的非公有制单位使用大学毕业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大学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渠道仍不畅通、派遣制度存在着时间限制等方面的问题,需要

10、打破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同时让特聘兼职、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智力引进等不迁户口、不转关系的灵活多样的用人形式成为现实。 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机制方面。一、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建立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和就业监测制度。二、严格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的秩序,禁止以盈利为目的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等组织的联系,通过

11、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专业设置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就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一、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与发展形势结合。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

12、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与生涯规划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企业请进来,实习生走出去”的方式,使企业和毕业生相互了解,培养毕业生输出渠道。二、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

13、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一、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

14、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二、加强人才储备,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三、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一、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二、进行正面积极的宣传,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三、正确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四、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家庭成员要

15、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坚定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将眼光投向基层、西部、小城市、乡村、小企业、私企业等急需人才的用人地方和单位,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树立竞争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实践经验。1.对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