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332330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学幻灯片 华东政法大学 刘宪权(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刑法学 主讲人刘宪权 刑法学总述 刑法学的基本内容沿革刑法学比较刑法学解释刑法学刑法框架刑法学框架学习刑法学的意义刑法学的地位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第一章刑法概述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 刑法的概念广义刑法 狭义刑法二 刑法的任务政治 经济 权利 秩序 第二节刑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法概述二 建国后我国刑事法律的初步发展三 79年刑法的制定和颁布四 97年修订刑法的颁布五 97年以后刑法的修订 第三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一 刑法的体系 一 概念 二 层次编 章 节 条 款 项 但书规定二 刑法的解释 一 概念 二 原因理解 实施 不足 完善 三 种类效力分类方法分类 第二章刑法的基

2、本原则 第一节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一 概念及内容援引方式规定方式推论方式二 意义 立法指导司法指导任务保障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一 含义及其历史沿革二 理论基础卢梭等人 三权分立 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论费尔巴哈 心理强制说三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有利于被告人四 如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平等适用原则 一 概念及基本要求 一 概念 二 基本要求二 理论依据三 内容四 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 第四节罪刑相当原则 一 概念及含义 一 概念 二 基本含义二 理论基础三 基本要求四 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一节概述一 概念二 确立的依据及其意义空间效力 在什么地方 对什么人 时间效力 生

3、效 终止 溯及力 第二节刑法空间效力 一 概述 一 概念 二 关于空间效力的几种观点二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 属地管辖权 二 属人管辖权 三 保护管辖权 四 普遍管辖权 第三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 概念二 生效三 失效四 刑法的溯及力 一 概念主要解决的问题 二 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含义轻重判断问题与从新兼从轻原则的区别 三 刑事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 第二编犯罪论第四章犯罪概说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一 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二 基本特征 一 犯罪行为的严重危害性本质特征中枢神经1 如何考察社会危害性发展观点 本质观点 全面观点2 决定社会危害性有无和大小的因素3 为什么说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

4、特征 二 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法律特征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三 犯罪行为的刑罚当罚性法律后果当罚与必须判处的关系 第二节犯罪的分类 一 理论上的分类 一 自然犯与法定犯 二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三 行为犯与结果犯 四 实害犯与危险犯二 立法上的分类 一 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二 故意罪与过失罪 三 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构成理论沿革一 资产阶级犯罪构成理论二 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三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 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一 概念 二 特征 1 犯罪构成是以刑事实体法加以规定 2 犯罪构成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3 犯罪构成是由说明行为的社会危

5、害性及其程度的要素组合而成 三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 区别与相互关系 第二节犯罪构成的要件与结构 一 犯罪构成的要件二 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客观要件 客体客观方面主观要件 主体主观方面 三 犯罪构成的类型划分 一 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二 叙述的犯罪构成与空白的犯罪构成三 简单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 第三节犯罪构成与定罪 一 定罪的概念与特征二 犯罪构成与定罪关系 第六章犯罪客体要件 第一节概述一 概念二 特征 一 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 二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三 犯罪客体是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三 意义 第二节犯罪客体分类 一 理论上的分类 一 犯罪的一般客体 二 犯

6、罪的同类客体 三 犯罪的直接客体1 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复杂客体的分类问题未遂问题2 现实客体与可能客体注意 犯罪客体与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所引起的间接后果的区别二 立法上的分类 刑法分则的十类犯罪 三 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 一 直接明确规定了犯罪客体 二 规定了犯罪客体的物质形态 三 规定了犯罪触犯的法律法规 四 规定了犯罪侵害的具体的人 五 规定了犯罪的行为特征 第三节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 一 犯罪对象的概念及特征 一 概念 二 特征二 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的区别 一 是否是犯罪的必备要件 二 是否决定犯罪的性质 三 是否受到实际的损害 四 是否是刑法分则犯罪分类的依据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 第一节概述

7、一 概念行为 结果 因果关系 时间 地点 方法 手段 二 特征 一 是行为对客体的侵害 二 是表现于客观的具体事实 三 是刑法规定的客观事实三 意义 第二节危害行为 一 概念和特征 一 概念与人一般举动的区别 二 特征1 是能够改变 影响客观事物的身体动静或者言辞2 是人的内在意识和意志的外在表现3 是刑法上明文禁止的行为 二 基本形式 一 作为 二 不作为1 概念2 构成要件特定义务 能力 3 认定中应注意问题积极 消极的含义 与主观方面的关系 三 危害行为与时间 地点和方法 一 犯罪的特定时间 二 犯罪的特定地点 三 犯罪的特定方法 第三节危害结果 一 概念与客体的联系二 特征 一 危害结

8、果是客观存在的 二 危害结果的形态是多样化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结果 已经发生与可能发生的结果 物质性危害结果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 危害结果是由刑法规定的 第四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 概念研究范围二 特征 一 客观性 二 相对性 三 时间序列性 四 复杂性 五 多样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一定条件下 第八章犯罪主体要件 第一节概述一 概念和范围二 特征 一 是自然人和单位 二 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三 是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三 犯罪主体的意义 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 一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条件 一 刑事责任年龄五档年龄如何计算年龄不满18周岁人犯罪问题相对负刑事责任年

9、龄问题 二 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精神病人三分法醉酒人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二 自然人犯罪的特殊条件 身份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对身份的理解 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 一 概念单位犯罪的由来二 特征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三 处罚原则对于两罚制的理解对于单罚制的理解 第九章犯罪主观要件 第一节概述一 概念自由意志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 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二 特征 一 是支配危害行为的心理状态 二 体现为对行为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 三 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心理状态三 意义区分罪与非罪 此罪与彼罪 罪轻罪重的界限 第二节犯罪故意 一 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 概念 二 构成要素1 认识因素明知对什么的明知 与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中明知

10、的区别2 意志因素态度希望或放任 二 种类 一 法定分类1 直接故意 1 明知即预见包括必然性和可能性预见 2 希望肯定的态度2 间接故意 1 明知即预见只存在可能性预见 2 放任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二 学理分类1 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2 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三 犯罪故意的界限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第三节犯罪过失 一 概念和构成要素二 分类 一 法定类型1 疏忽大意的过失没有预见应当预见2 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 二 学理分类1 无认识过失与有认识过失2 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 三 犯罪过失的界限1 故意与过失的区别2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3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

11、区别 第四节犯罪动机与目的 一 概念 一 犯罪目的 二 犯罪动机二 两者的关系三 两者在定罪量刑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一 概念及分类二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1 对行为犯罪性的认识错误假想犯罪假想不犯罪2 对行为受罚性的认识错误定性错误量刑错误3 法律评价 三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 也称目标错误 1 同种类对象的认识错误 2 不同种类对象的认识错误2 行为手段 工具 的认识错误与迷信手段的区别3 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4 关于行为差误问题 第十章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第一节概述一 概念阻却违法性的行为阻却犯罪性的行为二 本质及分类 一 本质保护合法权益弥补公力不足无罪过的行

12、为 二 分类1 法定类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2 理论分类履行法律命令职务自救被害人承诺行为等 第二节正当防卫 一 概念及意义权利义务二 构成条件 一 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的内容暴力性破坏性紧迫性合法的行为牲畜的侵害没有达到法定年龄人和精神病人的侵害 二 时间条件防卫不适时 事前防卫事后防卫 三 对象条件不法侵害人没有身份要求 四 主观条件防卫目的 五 限度条件明显超过重大损害必要限度 足以制止 三 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一 罪过形式 二 罪名确定 三 处罚原则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四 特别防卫五种犯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 第三节紧急避险 一 概念及意义二 构成条件 一 起因条件人的不法侵害 自然灾害

13、 动物的侵袭人的疾患 二 时间条件避险不适时事前避险事后避险 三 对象条件第三者合法权益 四 主观条件避险目的 五 限定条件不得已要求不适用特定义务 六 限度条件特定必要限度 只能小于三 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四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第四节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 一 概念和特征 一 意外事件 二 不可抗力二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 第五节其他行为 一 依法履行职务行为法律法规依据正当目的必要限度二 执行命令的行为合法有效正当目的执行以命令内容为限三 履行业务行为合法正当正当目的必要限度四 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有权处置自愿合法有益于社会必要限度安乐死问题 第十一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概

14、述一 概念及特征 一 概念 二 分类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刑法规定的特点 三 对 形态 的理解 点停顿与故意犯罪过程 阶段的区别二 犯罪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过失间接故意三 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四 研究意义 第二节犯罪既遂 一 概念已经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构成要件犯罪目的刑法分则均是以犯罪既遂作为标准的二 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 一 结果犯以刑法分则所规定结果出现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二 行为犯与举止犯的区别 三 危险犯实害犯危险状态有无未遂问题三 处罚按照刑法的规定处罚 第三节犯罪预备 一 概念外国刑法中有关预备犯的规定预备犯的种类决定犯罪预备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因素二 构成 一 已经实施了相关

15、的准备行为 二 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而停止下来 三 停止下来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三 犯罪预备和犯意表示某些特殊的犯罪表示四 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可以比照既遂犯 第四节犯罪未遂 一 概念及构成特征 一 概念 二 特征1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如何理解 着手 的含义2 犯罪未得逞没有达到希望达到的结果没有发生任何结果3 未得逞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欲达而不能达 二 分类 一 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注意与既遂区别 二 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工具不能犯和对象不能犯未遂三 不存在未遂的情况 一 过失犯罪 二 间接故意犯罪 三 结果加重犯情节加重犯有无未遂问题四 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可以比照既遂犯 第五节犯罪中

16、止 一 概念及构成特征 一 概念行为过程中的中止 包括在着手之前和着手以后 行为实施完毕结果未出现的中止 二 构成1 时间性是中止而非终止犯罪既遂以后的恢复原状和补偿损失2 自动性能达而不达3 有效性犯罪中止的本质所在有效防止法律所规定的结果4 彻底性 二 界定 一 彻底性是否是构成要件放弃高位犯罪转而实施低位行为的形态认定 二 犯罪既遂后是否还能成立犯罪中止危险犯 持续犯的中止讨论 三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三 刑事责任没有造成损害造成损害应当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概述一 概念二 构成要件 一 客体要件对象的不一致性与客体的一致性 二 客观要件共同行为一因一果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一方作为与另一方不作为 三 主体要件二人以上单位与自然人自然人与自然人单位与单位 四 主观要件共同故意三层含义共同故意的形成并非一定要预谋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界限 一 共谋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共谋属于预备行为 共谋属于共同行为中的一种形式二 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况二人以上共同过失行为 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 一方故意另一方无犯意 同时犯 先后犯 过限犯 事先无通谋的事后帮助行为三 关于片面合意问题四 一般主体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