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1327227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八)“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九)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他们学西学的主要意图是()A制造器物B仿行制度C变革思想D强国御侮解析:选D制造器物是当时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主要意图,故A项错误;B、C两项属于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内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的坚船利炮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方面的科技,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强国御侮,故D项正确。2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A“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师夷长技以制夷”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选B“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中国要主动的学习西方的技术,说明正确认识到了自己技不如人,因此转变了自满自足的社会观念,故B项正确。3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A普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B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C“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D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解析:选C题干中说“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但是不代表国人普遍接受,故A项错

3、误;根据“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可知,他们对国门洞开已经接受,并未感到不安,故B项错误;根据“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使中国人真正不安的是放下之前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外国人平等往来是一种侮辱,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材料中未体现。4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

4、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商战”;A项是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B项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5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解析:选A康梁维新派

5、变法维新,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维新派在甲午战争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目标,因此选D项。7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

6、,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解析:选A“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可见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

7、思想解放运动。题干信息衣服、机器、习俗等体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表明维新派要求吸收世界文明。故选B。A、C、D三项属于表面现象。9某故居大门上贴有一幅赠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据此判断,故居的主人是()A林则徐B康有为C谭嗣同D孙中山解析:选C解题时注意对联中的关键信息“维新欲杀贼”,由此可以判断是维新人士,排除A、D两项;“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可知故居的主人为维新而壮烈牺牲,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近代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为变法捐躯的史实,故选C。10【加试题】1905年有人在演讲中说:“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

8、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这位演讲者有可能是()A康有为B谭嗣同C孙中山D严复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来看,演讲者强调成立共和国。A、B、D三项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故此人有可能是孙中山,故选C项。11【加试题】1915年,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现行国体”是指()A三权分立制B专制君主制C立宪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解析:选D据题干时间和信息,可以判断梁启超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推崇当时的民主共和政体,故“现行国体”为

9、民主共和制,正确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

10、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内外方面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第(2)问,材料中“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

11、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体现了康有为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看法进行评价。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2)看法: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

12、陈腐观念。13【加试题】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

13、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解析:第(1)问,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从中找出相同信息和不同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简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题干要求用两个出处来论证,一是“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二是“实践结果”。答案:(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