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复习练习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285791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复习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中石兽复习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复习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复习练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河中石兽练习(花庄中学梁玉芝) 复习版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岸 ),山门圮( 倒塌 )于(在)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阅( 经过,经历 )十余(多)岁(年),僧募(募集)金重修,求( 寻找 )石兽于(在)水中,竟( 终了,最后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 )数小舟,曳( 牵引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设馆教学 )寺中,闻(听说)之(代词,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笑曰:“尔辈(你们这些人)不能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杮( 削下来的木片 ),岂(难道)能为(被)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 )于(在)沙上,渐沉渐

2、深耳(语气词,罢了)。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倒、错乱)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又笑曰:“凡(大凡,凡是)河中失石(落入水中的石头),当求之(代词它们,指石头)于(在)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侵蚀、冲刷 )沙为(成为、形成)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照、像)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停止),遂(于是)反溯流(逆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依照)其(他)言,果(果然)得于(在)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助词、的)事,但(只)知

3、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句末语气词,吗)?一、解释加横线的词二、译文三、词类活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河水)四、古今异义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岸 今义:不潮湿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看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4、是非木杮(fi) 古义: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5、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四、一词多义1、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4、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2、为:以为顺流下矣(为: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其:其反激之力(其:代词,指河水) 如其言(其,代词,他的)4、如: 如其言(依照、按照) 如是再啮(像、照)5、是:如是再啮(是:这样) 是非木杮(fi)(是:这)五、简答1、关于石兽在什么地方,文中的三种观点及依据:寺僧 观点:河的下游 理由:“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观点:原地河沙深处 理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老河兵 观点:河的上游 理由:“石性

5、坚重,沙性松浮”,由于水的反冲力把石兽下面的河沙都掏空了(或“啮(ni)沙为坎穴”),石兽反而会向上游翻倒,经年累月,就被“搬运”到了河的上游。】 2、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即道理)? 答: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事物的特征,而不能主观臆断,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做任何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臆断。做任何事都应该深思,注意寻找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不要拘泥于一般的道理就主观臆断。)3、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能提出正确的办法?答:庙僧和

6、讲学家犯的错误: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老河兵能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以他能提出正确的办法。)4、文章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懂得这方面知识。他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轻视他人。 河兵: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5、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的事例:刻舟求剑、盲人摸象、掩耳盗铃、纸上谈兵、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6、通过议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5、河中石兽作业版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阅( )十余()岁(),僧募

7、()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一、解释加横线的词二、翻译全文三、词类活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四、古今异义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今义: 2、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4、是非木杮(fi) 古义: 今义: 5、转转不已 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1、之: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为:以为顺流下

9、矣(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 )3、其:其反激之力( ) 如其言( )4、如: 如其言( ) 如是再啮( )5、是:如是再啮( ) 是非木杮(fi)( )五、简答1、关于石兽在什么地方,文中的三种观点及依据:寺僧 观点 理由:“ ”。讲学家 观点: 理由: “ ”。老河兵 观点: 理由: “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即道理)? 答: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能提出正确的办法?答:庙僧和讲学家犯的错误: 。 老河兵 4、文章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 ”,笑别人不懂得这方面知识。他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轻视他人。 河兵 , 。5、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的事例: 、 、 、 6、通过议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