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270905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师生相互对待的态度,是师生由于要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关系,它对教育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关系是被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处于不同地位,负有不同责任这一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则有必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师道尊严,生道卑贱。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

2、师很难容忍学生对其权威性地位的怀疑和挑战。一项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敢于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教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学生有心里话给谁说”这个问题上,仅有4.8%的学生有了心里话最想找老师说;在“学生有困难首先想到找谁”这个问题上,仅有12.3%的学生想到首先找老师;在“学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这个问题上,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认为一般的占2%,拒绝回答的占13%。以上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正是这种潜在的权威心理,导致我们的教师虽然口头

3、上承认应该尊重学生,实际上却要求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教师批评学生多于表扬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2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教师可能会侵犯学生的权利,伤害学生。由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一般高于学生,学生对教师比较信任,甚至崇拜,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以至于体罚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育人过程理解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

4、行教育,以至于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4在学生管理方面,多采用命令的形式。例如,在学校的校规校纪中,鼓励性的规定很少,大量使用“不准”、“禁止”等强制性的词语。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管”、“卡”、“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期间长期接触的是限制性、否定性的规定,不利于从正面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把自己定位在执法者的角度,师生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5在考评学生方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不能客观的进行评价,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许多学校的班干部是由班主任任命的,教师的好恶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

5、,一些想通过竞选等方式成为班干部的同学被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公平、公正的形象受到怀疑,师生之间的感情遭到破坏。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然,这些目标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

6、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平等、富有创新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要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中最纯洁、最自然、最美好的关系,其主要内涵是:1 朋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门艺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如此。教师应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应与对待其他人一样,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不能把他们看成一群不懂事的孩子,这是建立师生之间朋友关系的前提。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成为朋友。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上。2. “亲子关系”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朋友的关系

7、,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亲子关系”的内涵。作为教师,应具有家长对待自己孩子的那种爱心。学生一方面想挣脱父母对自己管束的枷锁,另一方面又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对家长有依赖性,这使他们他们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心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们的这种心理不仅表现在家庭里,同样也会带到学校里,带到班级上来。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家长的角色,多与学生进行感情的沟通与交流。3. “同学关系”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社会每时每刻在给教育提出新的课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师的知识存在滞后性、局限性。而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方面,学生有他们的优越性。因此,在

8、这样的“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应该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即教师也是学生的学生。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但是教师丰富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教师真诚的向学生学习,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可以取信于学生。师生间的“同学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向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引发兴趣,甚至促使学生终生从事某项事业。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民主平等原则。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同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

9、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不存在身份的高低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服从真理、探讨真理。第二、尊师爱生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前提,陶行知先生强调“爱满天下”,教师以师者的学识、慈母般的情怀,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学生把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尊重教师的人格风范与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等联系在一起。教师尊重学生时,不仅仅要把学生当人看,而且要把学生当成未成年的人看。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以宽容的胸怀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第三、教学相长原则。教学活动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

10、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达到师生之间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外界提供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第一、加强教育法规的立法、司法和宣传工作,让师生关系有法可依,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保障。我国已经出台了若干部教育方面的法规,对师生关系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如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禁止教师侵犯学生的权利,同时教师的考核还应充

11、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但我国的教育法制尚不健全,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完善。第二、重视师范生综合从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合格的新型教师;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之智能结构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新型的教师,即在政治思想品德上、学术上、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育中应该具有全新的理念。因此,师范院校应该给师范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加大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师范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同时

12、应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师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新型师生关系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克服潜意识中的权威心理。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学生,更要通过努力影响学生的发展。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威信与教师性格、品格、工作态度、学识、教学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具备多方面的素养,才能成为综合型的教师

13、,改变以前单一的知识结构,实现一专多能;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教师的品格修养钦佩和折服,最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盲目、过分地讨好学生、滥用职权、贬人抬己、保持距离、搞形式主义等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第四、教师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的新要求。学生的多元化要求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利,尤其在学校水平上,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参与课程的决策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开发校本课程更

14、能够使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从而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五、教师应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样,师生间的交往就是人人参与,平等学习,教师就不再居高临下。因此,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就容易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从而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第六、教师应改革考评的方法,民主、公正地考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

15、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考评时,教师首先要建立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结合一定的定性认识;其次,考评的渠道、信息来源渠道应多样化,应重视由学生来考评学生。通过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认识自我,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增加对教师的信任,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七、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子,让学生自己处理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应该具有宏观的性质。教师管的过多,统的过死,不仅容易使学生不满,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尝试自己处理问题,教师可适当予以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使班级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一切教育理论的起点,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