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22456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txt 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重要新闻文体,大概相当于西方的特稿。通讯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是因为它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而把审美引入新闻的谱系,对新闻进行美学修辞,一度受人们的质疑。人们担心对新闻进行审美,在提升新闻美学价值的同时,会遮蔽新闻价值。在美学的层面上,新闻实践凭据感性不断为自己扫清前进的道路,开拓新闻审美的疆界,同时对新闻所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学理探索

2、也在紧紧跟进。这种探索一方面试图对新闻的美学运作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又尝试对新闻的美学追寻进行新的启迪。美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且有自己的方法论;文学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因而它虽然是一门独立科学,但在方法论上必首先与美学的方法论相关。从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观来看,文学美学就是对文学现象所进行的本体论研究,所以它是文学的美学。通讯语言的美学是文学美学中的一种,所以通讯必须联系实际。实践与理论在历时和共时空间内充满生机地互动,生成了新闻审美动态的、开放的生态景观。而通讯在众多新闻文体中是最有文学性的,也是最有审美性的,因此对于中国通讯语言美学风格就完全显得有必要让我们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将从以下几个方

3、面来进行分析。一、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的发展进程通讯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也是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雨露孕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体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散文左传和史记 ,它们记叙了许多人和事,而且描述细致、形神兼备、生动有趣,其写作风格对后人的影响甚大。到现代,经过黄远生、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奖”的设立,通讯语言的风格逐渐成熟。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常设新闻奖,1990 年首次评选,每年评选一次。从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的通讯作品来看,其语言美学风格的发展大致可

4、以分为两个阶段:从 1990 年第一届到 1999 年第九届为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出通讯语言的真实平淡;而从 2000 年第十届到至今则为第二阶段,重在体现出了通讯语言中简约时尚。不通时期的特点反应了特定阶段通讯的写作要求,更反应了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内在变化。(一)用真实平淡书写挚情文学的真,不是生活现实的“平移” ,而是人生理想的反照。饱含真情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体现的是传统的通讯特点平淡之中寓真情。没有采用任何的夸张和渲染,只是淡淡写来,但每一个字都饱蘸着深情。例如 1992 年第二届“中国新闻奖”的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洪泽湖不会忘记 (1992 年 7 月 6 日新华日报 ) ,用新闻评委彭朝丞

5、的话来说,是一篇神形皆备、饱蘸激情的好通讯。整篇通讯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以血人不下火线、盐水瓶挂在扁担上、风雨中拆房护堤等十余个典型、生动、有情节的事实,组成一个个夺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特写镜头,突出地、立体地再现了洪泽儿女用血肉之躯战胜洪魔的英雄事迹。1994 年第四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某红军团班长徐洪刚勇斗歹徒负重伤之后 (1994 年 8 月 17 日解放军报 )中的一段话:“车辆颠簸、空间狭小,一歹徒突然从身后抱住徐洪刚,向他的胸腹连刺 14 刀,鲜血迸涌,肠子流出体外 50 厘米,徐洪刚一边用背心捂着肠子,一边从车窗跳下,招呼人们追赶逃脱的歹徒”

6、这篇通讯用语比较真切朴实,没有堆砌死语言,而是注重挑选最富于表现力的动词,从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一切感受上叙述事实,使人物、环境、气氛和情节都“活”了起来。(二)用简约时尚显露美感文学的“真” ,并非是与现实毫不相干的感情寄托,而是由生活的“真”凝练的感情升华。简约时尚的手法具体的说就是运用散文的方法写通讯,使读者在阅读时品尝到美的韵味。用“过程论”的手法和眼光、角度报道内容,既反映了当下的丰富性,又反映过程的来龙去脉,剖析问题但不作结论,具有悬念,让读者阅读作品,像品味通俗文学作品一样获得美感。其次是用散文笔法表达,带情韵以行、十分感染人。再次是散文结构形式的运用,让通讯的叙事语言

7、舒放、松动、章法自如,不拘格套、能放能收、 “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让读者读其语言有一种轻松的美感。修饰以后的通讯语言往往更有文采,这对于通讯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看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 (2001 年 2月 5 日光明日报 )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常常要有几根支柱,其中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是要成功的。如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一文中写的细节:“胡昭程走了,可他的办公桌上,还静静地躺着:指南针、皮卷尺和规划图。 ”“他每到一所学校都

8、先拿出规划图看施工是否走样,再掏出卷尺量一量房子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然后拿出指南针,看采光通风是否合理”“他对质量不放心,对 500 方块瓷砖一箱一箱地检查,从上午 8 点一直干到晚上 8 点,整整用了 12 小时。 ”“胡昭程下乡从不领补贴,居里造了节假日加班的补助表,胡昭程挥笔划去自己的名字。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报道的画面感强烈,充分展现了作为教育局长的胡昭程一腔热血倾事业,两袖清风为人民的崇高形象。2、通过语言升华人物的思想境界。语言是思想境界的表达手段,人物通讯要写出人物形象的心灵美、个性美,就必须写好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语言。所谓个性化的语言,就是从语句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到语气腔调

9、都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与性格。在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中,写出了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文中写到:穷县办教育,更要讲效益。撒胡椒面不如穿攒紧拳头;教育局长是教育形象的活广告,群众信得过教育局,信得过教育局就会全力支持教育事业等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使这位在山区教育中创奇迹的贫困县教育局长扎扎实实、艰苦奋斗、一心办教育的形象巍然矗立在受众面前。3、通过动作反应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性格是个体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是打在个体行动、行为上的不同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人物性格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现。人物行动写得成功与否,是人物通讯能否产生感人力量的关键。这篇人物通讯选择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动作,使人物在

10、受众面前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如文中写到:“1999 年彬州市授予他“十佳教育公仆”的称号,颁奖仪式上,他却没到,而是上山慰问教师去了。 ”“晚上回得晚,一大早又走,双休日从来不休息。1994 年涨大水,家里进两尺深的水,打电话通知他,他不回家,在乡下抗灾。 ”“近年来,胡昭程经常感到腹部隐隐作痛,他只是悄悄用手按住,无暇顾及。 ”“10 月 20 日深夜,他被一阵风雨惊醒,赶紧爬起来,在窗前踱来踱去、焦虑不已,他给县教育局的同志打电话,叮嘱仔细检查校舍的危房,千万不要出问题。 ”“胡昭程忍着剧烈的疼痛,挺立着,尤如一棵不倒的大树。 ”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这位被中宣部、教育部命名为“

11、焦裕禄式的教育局长”的英雄模范形象。 新闻理论学者彭朝丞提倡新闻文本的语言修辞,他说:“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新闻的职能是传播信息,只要能把事情讲清楚了,不必讲究文笔的美,这种看法有偏颇;因为现时代的人们需要通过新闻媒介获得众多的新信息,同时也要得到美的享受,这就像人们需要合体、入时的衣着,不仅要为了蔽体、御寒,也希望它成为一种装饰品一样。如果我们的现场新闻作品不仅有新鲜的事实和信息,而且又写得有文采、有美感,能让人一见钟情,不就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吗?”第 16 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获奖作品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 (2005年 11 月 14 日今日早报 )是一篇充满画面感

12、的通讯,其更鲜明的特点就是读者能够用耳朵去听。在语言上的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开头主人公刘霆的几句话对于读者有较强的冲击力,直奔主题。接着,刘霆的话贯穿全文始终,如若绕梁,拉近了我们与主人公的距离,也从侧面表达了人物懂事、坚强、乐观的性格。之所以这篇通讯的语言美,是因为它能够让读者完全用耳朵去听,去感受。通讯不同于影视作品,它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动态,所有的内容都要靠语言来描绘,意境的表达也莫不如此。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写的见闻通讯金字塔夕照 (1983 年 8 月 13 日北京晚报 ) ,生动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一片荒凉苍白的景色,流露出凄戚之情。事实上,几乎所有优秀的通讯作品,都描

13、写了一些动人心弦的场面,一些感人的情节和细节。这些通讯就好象在将一个个故事,随着故事的展开,再加上概括的叙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不知不觉的被其语言的美所吸引、所感染。二、通讯语言的三维美学风格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情显现。通讯作为报刊常用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过具体生动的新闻事实的叙述、描写和议论来告诉受众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其过程。与消息比较,通讯的信息蕴涵量大、议论深刻,可以用生动的文笔展开“情节” 。通讯以独特的反映生活的方式,具有不同于艺术,也不同于其它新闻文体的美学特征。它具有着反映生活的真实美、认识生活的思辨美、表现生活的形象美的三维美学空间。(一)反映生活的真实美通讯之

14、所以能成为审美对象,就是因为它是以真实、 形象、具体、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通讯既然是新闻文体,真实美显然是其美的核心。通讯的美来自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什么是美?美就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高尔基说过:“我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在,而且无穷无尽的。 ”李大钊也说:“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推动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向前发展。通讯同其它新闻体裁一样,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创造,诱发人的精神感应,显示出求真的美学意义。然而,通讯的真实美不同于消息之处是在于它的真实美不仅停留在反映事实本身这一层

15、面,更体现出价值判断。通讯的叙述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完全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就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语言所表达的不是这种狭隘的思维,更是情感。虽然这些情感并不是未加工的印象,而是通过意识的活动被转化为观念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通讯无疑是一种传播中的信息,传播学的含义结构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在表现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时,赋予语词和其他符号一定的含义或暗示出一定的观念指向,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理解,进而对受众的行为产生作用。 ”这里所说的“观念” 、 “暗示” 、 “观念指向” ,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舆论导向。由于文体本身的限制,消息的“观念指向”往往只能通过报道

16、或不报道、多报道或少报道以及一些编排方式体现,因此往往显得苍白乏力。消息有无主题,在新闻就界尚无一致意见,但有许多消息是无主题的,这一点无庸质疑。 “无主题”自然显示不出倾向性。因此,受众一般只能从消息中知道发生了什么,至于发生的前因后果及详细细节、发展过程则不甚了了,记者或媒体对事件的态度也无从得知,这对真实美来说显然是一种缺憾。通讯在这方面则不同,它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现象的真实,而且能让你从本质上感受到“内在的真实” 。通讯内容的真实美还体现在它能抒发真实的美的情感,狄德罗说:“美就是真善的形象表现,在前面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的就显得美,善的也显着美。”通讯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作者的情感自然会流溢于其中,这种情感的真实美是通讯给人审美愉悦的重要因素。消息往往是纯客观的真实报道,篇幅的限制使记者的情感缺乏抒发的载体,通讯正好弥补这一不足。通讯所表达的情感,有时如小桥流水,如亲朋叙谈,如啜饮陈酿、婉转亲切,回味悠长,情感的美蕴含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