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22255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67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历史高考题分课汇总(必修一)(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49 页)2011 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第 1 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选择题1 (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 C 项。二、主观题(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 2 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 (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

2、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 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 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 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2 (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

3、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 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 A。中央集权第 2 页(共 49 页)否定分封血缘,排除 B。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二、主观题1 (2011福建文综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

4、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1949 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

5、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 分)【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2 (2011浙江文综38) (26 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

6、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 分)【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 分) 3 (2011北京文综37) (38 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第 3 页(共 49 页)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

7、(最高 统治者仍由王族世 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 (4 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4 分)【答案】 (1)统治阶级在西周由市习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第 4 页(共 49 页)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 3 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选择题1 (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

8、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D 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此地关,故选 D 项。2(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 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D 唐书所载的 830 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

9、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 表述错误。3 (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B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 表述错

10、误。4 (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C 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所以 C 符合题意。A 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第 5 页(共 49 页)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

11、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 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 D。故选 C。5 (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C 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 ,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 C。6 (2011海南单科4)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解析】B 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

12、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 B 项。二、主观题1 (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 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 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 强调“ 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13、。西魏北周 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 职态 度方面的“ 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 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 ”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

14、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 且 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第 6 页(共 49 页)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 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 ,不 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 ,用 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 查,第其等差,至考 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

15、用 为主事、中 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 “才”的新认识。 (10 分)【解析】第(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 、 “个人品行” 、 “唯才是举” 、 “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