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22063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八年级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 :120 分钟)一、 积累运用(20 分)1、 下列字形和加短横线的字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3 分A.千锤百炼 故弄玄(xin)虚 展转反侧 风糜B . 自知之名 可见一班 山岚(lu n) 狼籍C 情不能己 脍炙人口 借监 谛(t)听D 重峦(ln)叠嶂 无瑕顾及 责无旁代 潋滟2、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B 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C、山上鳞次栉比的树木,山涧潺潺流动的小溪,构成了美妙的画。D 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总是觉得自己像是个不速之

2、客,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感觉自己好象不被接受3、下面句子无病句的一句是( )3 分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丹江口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B学生能否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C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D这次演出的节目大多是以浑厚雄壮的交响乐为主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唐宋散文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东坡、苏辙。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只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就形象地烘托出红军的高大,具体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 C、

3、山、木、水是象形字;明、末、本是会意字;上、下是指事字;河、和、喝是形声字D 倡议书要发出号召,还要写上“此致、敬礼”字样。5、填空(4 分)1)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 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这可以用王安石 登飞来峰中的诗句来形容: , 2)钱 塘湖春行中,通 过物候的变化来写早春景色的诗句:, 。3)白头搔更短, ;4)僵卧孤村不自哀 , 。6.名著阅读(2 分)从下列几个选项中选出你认为错误的一项。( )A由于得罪了瓦西里神父,保尔被学校开除了,母亲把他送到了车站食堂里去做杂工。B保尔在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情况下,完成了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筑路表现

4、了保尔和战 友们为保卫年轻的无产阶级 革命政权,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显现出的英雄本色。D保尔 在路 边上从押送兵手中解救朱赫来,后因维克托的告密而被捕。7、我国正在制订中小学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汉字,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2 分) (1)请你给学校提两条如何加强写字教学的建议(1 分)(2)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字中选一个拆开,说出所悟。 (1 分) 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 怒 功 悟: “ ”由 组成,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34 分)家常便饭说“糊涂” “糊涂”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

5、一种稀饭,如苞谷糁儿糊涂,是用玉米磨成碎粒煮成的糊状食物,秦巴山区农村简称为苞谷糊涂,中国北方农村叫棒子糊糊。二是指人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这种人通常被称为“糊涂虫”或“糊涂蛋”。这两层意思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糊涂蛋”不是因为吃多了“糊涂”饭,吃“ 糊涂”饭长大的人,不一定是“糊涂蛋 ”。房县志 记载该县农村有歇后语云:“苞谷糁里下汤圆糊涂蛋”。明确说明了“糊涂 ”和“ 糊涂蛋 ”是两种食物。“糊涂”饭是秦巴山区农民的家常便饭,这在地方志书中多有记载。郧县人平常多吃苞谷糁儿“糊涂 ”。郧县志 :郧县人“ 一日三餐,早晚吃稀,中午吃干。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主食以大米、面粉、苞

6、谷糁、红薯为主,以豌豆、黄豆、绿豆等杂粮为辅”。“蒸米饭锅底垫红薯、酸菜或南瓜等,面条锅里放酸菜。酸菜面条是郧县的特色饭”。“郧县人吃稀饭以苞谷糁儿、红薯苞谷糁儿、米汤儿、绿豆汤儿、面籽(糊儿)为主。”解放前均县(今丹江口市)农民的主食是红薯“糊涂”。丹江口市志:“贫苦农民辛勤劳动一年,收获所剩无几,正常年景,普遍过着糠菜半年粮 的生活。主粮为红薯、玉米,其次为小麦,一年很难吃上一顿白米饭。早上梆梆梆,晌午靠山桩,晚上调个顿,炒碗红薯汤 ,是贫苦农民一日三餐的真实写照。”意即早上清水煮红薯,中午蒸红薯,晚上则将红薯切片煮熟食之。竹山县 “饮食” 中有一种叫 “豆渣,将黄豆泡涨后磨成糊状,加入适

7、量大米和青菜煮熟”。还有一种叫 “懒豆腐,将黄豆制成豆腐脑,放入大米,温火煮成粥”。所谓“豆渣” 、 “懒豆腐”其实就是菜 “糊涂”。与郧县交界的陕西省白河县,20 世纪 60 年代前, “城乡居民一般日食两餐,上午主要是苞谷糊涂,其中可掺豌豆瓣、绿豆、红薯或白菜、芥菜。下午主食亦同上午,若说细粮,多数是面食。”(白河县志)“糊涂”这种秦巴山区很普遍的家常便饭,在清代历史文献中也可看到。清严如煜(1759 年1826 年)在三省边防备览民食中记载:“乡民称米饭曰甜饭、干饭。日用拌汤、麦儿粥、菜豆腐、蒸馍、锅盔之属,名色种种,以麦、豆、高梁、小米为之。常日两顿,工作三顿,干饭只一顿。早、晚两顿,

8、则汤、粥间加饼馍,虽有力之家亦然。”这里所说的“拌汤、麦儿粥、菜豆腐”、“汤、粥”,皆可纳入“ 糊涂”饭的范围。“糊涂”饭的历史悠久。“糊涂”饭又叫粥、羹、糜。粥是稀饭;糜也是粥,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炊忘箸箅,饭今成糜。”羹,通常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羹臛(有菜曰羹,无菜曰臛)始于何时,史书无明确记载。在中国,“水火相济”的水煮法诞生后,古人才认为“ 水火之道始备” 。由于最初煮熟的谷物多是糜和粥,煮熟的蔬菜和肉多是羹,所以糜、粥、羹就成了先民充饥的食品,进而变成了常食。古文献记述“黄帝初教作糜” 、 “烹谷为粥”、“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陶釜的出现,

9、才使人类有可能用它去煮熟食物。在距今大约 1 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制陶,陶制炊具问世。“煮”是继“ 炙”之后在烹饪方法上的飞跃。在历史学家看来,发明煮稀粥的人,将人类的饮食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而把人类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中国文化史上,没有任何一项发明,能够像发明喝稀粥那样,对千家万户、亿万农民,产生如此紧密、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糊涂”既然是家常便饭,就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古代贫民日常饮食以豆饭藿羹为主。 战国策韩策 : “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一碗稀糊涂,能让人肚饱身暖,也能使人明事懂理。明人有言: “众味莫如白粥。” (李绍文 云间杂识卷二

10、)说过 “难得糊涂” 的话的清代乾隆年间大画家郑板桥,对 “糊涂粥”一往情深。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他曾满怀深情地写道: “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有人作 煮粥诗写糊涂的滋味: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戒庵老人漫笔卷七)杜甫称道的 “香芹碧涧羹 ”,是 “获芹取根” 或 “赤芹取汁与茎”, “沦而羹之” ,赏其 “既清而馨,犹碧涧然” 。苏轼的 玉糁羹: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诗人之言,

11、意在标举清、白二字。范成大素羹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旧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糊涂”饭里有文化。思想家从“ 糊涂”里看到“和”,治国如 “和羹”。诗经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左传 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xi )、醢(hai )、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平民百姓从“糊涂”里看到“肉食者鄙” 。殷周至春秋时代称统治者为“肉食者”,称平民为“ 蔬食者”。最臭名昭著的是那个昏庸至极的晋惠帝司马衷,到了天下灾荒的年月,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何不食肉糜?”即“他们为什么不

12、吃肉粥呢” ?历史学家从“糊涂” 里看到社会安定的底线。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说,从两千年来的历史实际出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稀粥就是我们的国粥。即使在古代和平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贫苦农民,一年四季,多半也是糠菜半年粮,喝稀粥度日。倘若各种矛盾激化,人祸、天灾交织,农民连稀粥也喝不上,吃尽了附近的树皮、草根,就会形成庞大的四处觅食的饥民队伍,最终揭竿而起,烧毁“酒肉臭”的“朱门”,把皇帝也拉下马,直至在新的王朝中,再回到农村,慢慢安定下来,重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历代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者,从王朝的中叶起,脑子里便渐渐乱成一锅粥最后连他们自己想平静地喝上一碗粥,也不

13、可能了。(选自十堰日报2011 年8 月)8、本文说明糊涂饭的那些内容?(3 分)9、结合文章给糊涂饭下个定义(3 分)10、段中引用丹江口市志的记载有什么作用?(3 分)11、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3 分)12、读段,用一句话概括“糊涂”饭里有那些文化?(3 分)1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糊涂”饭和“糊涂蛋 ”都是食物。“懒豆腐”也是一种“糊涂 ”。 “糊涂” 饭又叫粥、羹、糜。B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发明,能够像发明喝稀粥那样,对千家万户、亿万农民,产生如此紧密、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C清代乾隆年间大画家郑板桥对 “糊涂粥”一往情深。在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可

14、以找到印证。D 在中国,“水火相济” 的水煮法诞生后,“ 炙”是继“煮”之后在烹饪方法上的飞跃。文章二:董卿:“虎爸”也温柔入行 18 年来,董卿采访过无数嘉宾,她自己却很少成为采访对象。日前,董卿应邀做客北京卫视BTV 秀场栏目,首次 畅聊自己的成长历程。从 7 岁开始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每天早上到操场 跑 1000 米,不 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这些父亲曾带给董卿的童年“阴影” ,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 “这么多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你”如今,董卿感叹,自己的成功其实离不开父亲的“魔鬼”教育。童年 不许多照镜子按照今天的说法,董爸爸绝

15、对是一位“虎爸”。作为家里的独生女,董卿从来都没尝到过被视为“ 掌上明珠 ”的滋味。她讲述,自己在上海出生,一直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7 岁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 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 亲命令她每天不 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不能把过多心思放在打扮上。董卿稍微能识字了,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 还要求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再大一点儿,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有时天没亮,爸爸就让董卿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 1000 米。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 “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 员”董卿说,那时候,爸爸在当地报社当副总编,一到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 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 ”她讲起一段最为辛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