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鸣与孤独的体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20444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共鸣与孤独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共鸣与孤独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共鸣与孤独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共鸣与孤独的体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共鸣不管是出于自我保护、追求安全感的倾向,还是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的塑造,人大体看来都是倾向于含蓄的个体,我们中国人更是如此,尤其在表达感情、情绪这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内容时,这种含蓄体现的便很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了。当试图用语言精准地、又不过于直接地描述这类内容时,由于语言的特点,即语言使用的风险和艰难 在亲自写作并试图将碎的印象组合起来,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丧失了对当时情绪本身的控制,即使我们极力想要做到直击心灵深处,切中要害,也难免会感觉苍白乏力,无言以表。另外,快速急躁的社会状态也改变了人的阅读和写作偏好,篇幅、字数的短小往往让人们很难去深入分析某个问题,包括引起情感变化、情绪波动的缘由,更加

2、重了语言表达的难度。这大概是我们为什么经常只能用语义强烈却最显平淡的词语,比如“郁闷” 、“忧伤”等等来形容内心感触的原因吧。而一旦一篇文章中的话语,恰好将某个个体的心理状态,用柔和如流水般的语言缓缓浸入人心的时候,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即个体间思想上或感情上,基于相似性的相互认同、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并通过这个相互性得到加强。稍加注意,想必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如果用分享代表引起共鸣、用浏览次数代表人气的话,网络上人气很高的文章内容 即共鸣点,多与由社会引起的负面情绪、生活状态、爱情、励志等等有关,或者是内容与同在某个行业或者工作性质的圈子、某个共享特定生活范围的群体相关。将后者排除掉不谈

3、,前者的共鸣点涉及到的受众是相当广泛的,代表大多数的思想情感。我想,这些共鸣点有些共通的特性,如虽然对个体的影响有着长期性,却不太深入到指导分析问题的三观,比如关于生存状态的情感描述的内容,这种状态是社会性质的产物,短期不会改变,共鸣点只在于寻求到了情感依靠;或者共鸣点虽然涉及为人、立身处世之道之根本,却具有生活状态上的暂时性,比如因为某事某物导致了突然的情感波动,其看待世界的方法因此而变化,此个体便有感而发,以此明志,同时励了他人之志,加深了双方认识上的相似性。因为处在同一频率的群体还是比较广泛的,而情感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大多数人并不能因为共鸣,而与引起其共鸣的个体产生“一对一” 的联系,

4、或者说达到惺惺相惜的程度,我想这大概算是大多数人离开现实世界以后,在虚拟世界很难发展牢固的友情的一个原因吧。关于孤独我们惧怕孤独又不自觉的被孤独的影子吸引。我们喜欢看那些忍耐孤独挣扎生存的人们。电影、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沉浸在巨大的孤独之中,通过他们,我们赤裸裸的窥探出我们是以何种孤独的生存方式生活在这真实的世界之中。我们称赞他们为英雄,恰恰因为我们有不可能离群索居的弱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或深或浅都会产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的时候,这时,我们就会蜷缩在一个阴暗的小角落里顾镜自怜,感叹道:我是多么孤独啊!孤独有两种,一种是设法逃避的孤独,一种是自己所需要的孤独。前者产生在人

5、与人交往的体会之中,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孤独的时候,就是处在他想和别人交往接触的状态之中。处在这种孤独状态中的人,渴望着群体的包容和理解,和由此带来的心安,但是进入群体中以后,个体的一切好像都慢慢淡化了,无关紧要了,个体成了无色透明的存在,作为群体的一份子行动着,也就是丧失了独立性。而大部分的我们孤独皆为这种状态。而考虑到自由和独立的范畴,无论如何必须要有不能败于团体性的想法的强烈概念,以及不可动摇的精神之支柱。在孤独中,诞生真正的自由。执有这种观念的人便是属于第二种孤独状态的人了,而这个群体就相对小得多了。两种孤独状态下的个体都在寻找共鸣,前者的共鸣点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种受众广泛的内容,所以往往

6、容易找到,省略去不谈。至于后者,并不是说他们就不需要群体,他们之所以选择孤独,一个首要原因在于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人较少,能引起他强烈情感波动的内容不多,不管是因为他曲高和寡还是个性独特不符主流,总之是他现实中与周围的人实现的有效交流比较少。就算是诉求于虚拟世界,他面对的仍然是与现实中差不多的群体和话题,这些共鸣点多留于小情怀、励志或者压抑生活状态的释放的特性,使他仍然难于摆脱孤独。那么这部分人的共鸣点有什么特点呢?他们渴望的交流必定是想要深入导致其孤独根源的话题,会涉及根本的三观,指导其生而为人的法则。孤独的时候,他们深入自己内心,与自己、与知识、与伟大的灵魂对话,长久的独处形成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7、,长期伴随在他们身边。他渴望着潜入精神层面的共鸣,寻觅着同样状态的个体。一旦偶然找到与他可以互相认同的个体,他们便会因为共鸣难以名状的强烈性,产生深远长久的交流,建立个体间的双向联系。寻找共鸣过程的难度使得成功的概率较小,而共鸣产生的程度之深,情感的集中释放,让他们之间便彼此惺惺相惜了。这篇文章胡思乱想的灵感来源于一位好友的启发,同时我也是个偏执的人,既受到启发便有成文的冲动,此文没有什么意义,活动活动脑袋而已。说完上面的话,最后我想以下面的话作结:不论是哪种意义上的孤独,它就像是身后的影子,拖曳在匆匆的脚步之后,有时极力想摆脱,翻山涉水的想要将之抛离,寻找共享我们情感的孤独灵魂。在自以为成功的窃喜之时猛一回头,却恰巧与它四目相对,在它的淡定笃实的目光下,大汗淋漓的你我似乎空空如风。我们不可能摆脱的孤独就像我们不可能得到的自由一样。既然无法逃避就不要逃避,停止漫无目的的奔逃,审视身后坚实的土地上浅淡的影子,豁然一笑,因为你曾经在昏暗慌乱中把它当成了假想的敌人文章源自: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