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19836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提纲)解释何为先驱者,指那些与他们同时代的人相比,他们的思想要先进的多,他们的言谈举止被人接受不了,视为异类、怪物、疯子的人鲁迅笔下所刻画的正是这类人,他们被人遗忘、被围观鉴赏、被迫害,甚至被人“吃”1先驱者的被遗忘及原因先驱者的被遗忘主要通过坟墓这一意想来表现。例举四烈士、黄花岗烈士、夏瑜的坟墓以及造中山墓所出现的歌诀,来具体写先驱者的被遗忘。尔后写先驱者被遗忘的原因:缺乏群众基础。2先驱者的被围观鉴赏及意义通过写民众对像他们一样的平民百姓的围观鉴赏,引出对先驱者的围观鉴赏。用以色列人钉杀耶酥,夏瑜牺牲时,狂人发病时以及疯子要吹熄长明灯时,众人的围观鉴赏来说明。并揭示

2、出先驱者的价值,他们是觉醒者,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唤醒沉睡的人,最终毁掉铁屋子冲出去。3先驱者的受迫害及其根源由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两个不同先驱者的受迫害情形,揭示出他们受迫害的根源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与他们的思想是同步的。4先驱者的被“吃”先驱者最大的悲哀不是被民众所不理解,所迫害,而是被“吃”掉。以夏瑜为例来说明。总的来说先驱者的被遗忘、被围观鉴赏、被迫害、 的原因及价值。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鲁迅在特异的年代里,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对时代敏锐的感知,刻画出了一系列先驱者形象。他们被遗忘、被围观鉴赏、被横加迫害,甚至被“吃” 。关

3、键词:先驱者 被遗忘 被围观鉴赏 受迫害 被“吃”论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形象先驱者,是指那些与他们同时代的人相比,他们的思想要比其先进的多,他们的行为往往让他们同时代的人接受不了,视他们为异类,怪物;他们的言语往往让他们同时代的人称为疯子的胡言乱语,不可理解。鲁迅笔下的先驱者就是这类人,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先驱者被遗忘,被围观鉴赏,被横加迫害和甚至被“吃”的令人深思的画面。.1 先驱者的被遗忘及原因鲁迅曾指出了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某种规律: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1)他也曾把生命的牺牲与社会政治事业联系起来加以认识,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

4、(2)他特别指出:“生在麻木如中国的地方,纵使如何牺牲,也无非毁灭自己,于国度没有影响。 ”(3) 这说明个体生命牺牲的价值与他的醒世与否有关。对与患有“健忘”症的人,是不会记住个体生命所牺牲的价值。而“健忘”一向是中国国民性的一大顽症。先驱者为社会所做牺牲,为社会所立的功勋很少能在民众记忆中占据永久的位置。且不论革命的失败,不会有人永远记得那些仁人志士为了理想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单就说革命成功了,人们关心和爱戴的不是那些冲锋先阵的,为迎接曙光的到来,而在黑暗中拼掉最后一滴鲜血,耗尽最后一丝气力的先烈,或者也许可以说他们曾经记得那些先烈,也提起过,可转却又遗忘掉了。人们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活着的掌

5、权者。历史的教训和鲁迅所处的环境都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使他在他的小说,杂文中反复表现着先驱被遗忘的悲剧主题,萧条,荒凉的烈士墓则构成了鲁迅作品一个核心的意象。先驱者与旧势力集团抗争,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唤醒和救助生活在被奴役状态的民众。照常理来说,群众应该理解和配合并感谢先驱者的行动才是。然而,事实是群众不仅对他们的事业冷眼旁观,甚至与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统治者迫害先驱者的行列中,而不自知,最后甚至很快地忘却了这些先驱者,随之也忘却了他们自己的所为。鲁迅对于“忘却”这一悲剧性主题,曾在他的呐喊中的小说头发的故事得到了体现。小说主人公回忆起清末民初的革命先驱时深有感触地说道:

6、“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小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酷刑;几个小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早在忘却里渐渐地平塌下去了。 ”是啊,先却者的坟墓已经在人们的淡忘中平塌下去了。鲁迅多次写过民国初年四烈士墓的荒凉。也就是 1912 年 1 月 16 日革命党人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萌三人试图炸死袁世凯,未成而被杀;同年 1 月 26 日,彭家珍炸清禁卫军协统兼训练大臣良弼,功成身死。后来,他们合葬于北京三贝子花园。在张,黄,彭三人的墓碑上都没有篆刻一个字。

7、鲁迅在后来的杂文空谈中对此悲愤地写道:“死者倘若不埋在人民的心中,则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他在尘世中所遗留的那掩埋他的最后一点黄土也真的将要平塌下去,或为平地。那么他也就真真地从这个宇宙中消失了,不会再遗留下任何痕迹。对于四烈士们这种很快被人遗忘的命运,并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而是举不胜举,像黄花岗烈士们的命运也是如此。鲁迅曾在辞源中寻找有关资料。可他仅仅看到了寥寥数语:“黄花岗。地名,在广东省城北门外白云山之麂。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数十人,攻袭督署,不成而死,丛葬于此。 ”作为辞源中的词条对如此壮烈的革命举动只有寥寥数语,且用含糊的字句一笔带过。连战死的烈士人数和姓名都不得而知

8、。鲁迅曾推想黄花岗烈士的牺牲在民众引起的情感反应是:“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肋罢了。接着便将人们忘却。”(4)痛惜的人大概是他们的亲朋好友;快意的人可能是将他们视为眼中钉的仇人;没有什么意见的人,应该是那种所谓“明哲保身”之流;当作酒后茶余谈助的人,也许就是已对什么事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民众。 “久受压制的人们,被压制时只能忍苦,幸而解放了便知道作乐,悲壮剧是不能久留在记忆里的。 ”(5)正是对这种民众一针见血地描写。假如说民众对这些先烈的忘却可以理解,那他们对革命先驱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的冷漠和忘却,怎么说都是令人费解的。一代伟人

9、,且不说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有多大,光说他那种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学习,永远悼念的。但是在 1982 年 4 月 6 日的申报中刊登的四种歌诀,其中有这样一种歌诀写道:“你造中墓,与我何干?一叫魂不去,再叫自承担。 ”这短短20 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民众对于先驱者孙中山的冷漠态度。孙中山先生戎马一生竞让民众用如此几个字说得一文不值,你说这不是先驱者的悲剧是什么?鲁迅说这几句歌诀“竟包括的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6)如果这样说比较抽象的话,那我们来看一下鲁迅笔下先驱者夏瑜坟墓的景象就会明了。“.这坟是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

10、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决地吃了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塔尖圆的坟顶。“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荒凉萧瑟的坟墓意象在鲁迅笔下成了先驱者死后被人忘却命运的象征符号,即使鲁迅给夏瑜这位先驱的坟顶上添加了一个红白相间的花圈,也遮盖不住夏瑜死后的孤独落寞。就是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去给儿子上坟时,不能理解儿子夏瑜,不能明白他为什么反对政府,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羞愧。以致在上坟的路上给人一种做贼怕被人当场抓获的感觉。“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改革者为了许多不幸者们, 将一生最宝贵的去做牺牲 为了共

11、同事业跑到死里去。 (7)为什么他们却被民众给遗忘了呢?”对于先驱者的被遗忘的原因(这里仅指时期的先驱者) ,鲁迅曾清醒而又严峻地指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缺乏群众基础,在于革命志士没有把自己的革命理想变为民众革命的意志。愚昧麻木的市民嘲笑他们的革命行为,甚至拿他们闹革命的秘密成党钱,用他们为革命所洒下的鲜血作为医治肺涝病的神药,这完全是资产阶级革命脱离民众的必然的结果,使得尚被封建传统的习惯势力束缚着的广大社会群众无法理解他们,最终将他们所付出的一切遗忘掉了。2先驱者的被围观鉴赏及意义先驱者被民众所遗忘掉了,但在被遗忘的过程中,先驱又曾多次被民众微观鉴赏。1900 年,鲁迅在呵旁观者

12、文中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由此可见鲁迅对旁观者所持的态度,但是在他的多篇文章中又都对群众的围观作过深刻的刻画描写,为得揭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侧面:“群众,尤其是中国,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8)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他想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唤醒那些“戏剧看客” 。因此对“戏剧看客”的艺术表现,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批判,构成了鲁迅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鲁迅在孔乙己 、 祝福等小说中描写了民众对不幸者孔乙己和祥林嫂的围观、嘲笑;示众一篇则通篇表现 20 年代北京大街上市民围观被示众者以及“看客”之间的互相鉴赏。就是著名的阿 Q 正传结尾也写了一群比饿狼还狠的

13、看客观看阿 Q 被押赴刑场的情形。即使对像他们一样的平民百姓这些看客用的都是撕碎人的灵魂的眼睛,那么民众对先驱者的受害则会在那一双双能撕碎人的灵魂的眼睛里又添上兴奋的神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先驱所面临的一大不幸,不过在国外也是无独有偶的。鲁迅曾在他的一篇散文诗复仇 (之二)中述说了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悲剧。耶酥受上帝的指令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苦海,可悲的是以色列人不但不相信他,甚至在耶酥被捕后,以色列人残酷地要将耶酥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在通往刑场的路上,那些以色列人纷纷出来围观嘲笑他们的救世主要如何救世,纷纷嚷嚷要他们的救世主先救他自己,却没有人为他们的救世主耶酥的死感到悲痛与惋惜。鲁迅对于耶酥

14、的死和以色列人对他们的态度曾做过如下揭示:“丁丁地响,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怜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丁丁地响,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肉,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自己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讥诮他。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这就是以色列人将将他们的救世主与强盗是一丘之貉,那中国的民众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先驱者的呢?鲁迅在小说药中写了先驱者夏瑜牺牲时民众围观的情景:老栓又吃了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光

15、。一阵脚步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子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中国的民众像赶集那样热热闹闹地去看东人,他们既专注又兴奋地看着一位要救他们脱离压迫境遇的革命者被处决。在药中还有这样一幅场景:刽子手康大叔讲述革命者夏瑜向狱卒红眼睛阿义宣传反清复汉的道理,不料红眼睛阿义因榨不到半点油水,便恼怒地给了夏瑜一顿打时,写了“花白胡子, ”“二十多岁的人, ”“驼背五少爷”等人的反应:先是“很

16、气愤” ,继而是接二连三地大叫夏瑜“疯了” 。这就是鲁迅笔下愚昧冷酷的民众,这也是先驱者的命运悲剧。在鲁迅的笔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傲视社会封建势力的个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热切地关怀着人类的进步,中国的前途,他的战斗处处透着对所有被吃着,对弱小的妇女和儿童的深厚同情,他的理想是一个没有吃人的人生活在世界上的美好世界,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热情呼声;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是怀着救世之心,才决心吹熄那盏象征着封建传统的长明灯。但他们却遭到了“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 ”以至最后要么放弃这种理想,要么被关进“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的破屋子里。先驱者所做的一切并无唤醒民众,却引来了自己的四处碰壁,或身陷旋涡,或被处决,但是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并非毫无意义。狂人,疯子,夏瑜等等先驱者的价值就是他们合理的人生欲望,改变命运的愿望和善良的本质,而其核心则是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