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1188034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39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浙江万里学院 钱国英 王 刚 徐立清 近年来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 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 要明确两个问题 一是 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 二是 怎样培养人 培养方案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培养目标是 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 是整个学校教育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因此 明确应用型本 科人才

2、的规格特点 是高等院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1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按照学科专业 行业领域 教育层次 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将人才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按照所从事的行业领域 可以分为政治人才 金融人才 文艺 人才等 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 可以将人才划分 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一般而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是一个从科学到技术再到 生产的过程 是发现规律 创新知识 转化应用 生产实践的过程 理论型人才 富 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 创新知识的重 任 应用型

3、人才 把发现 发明 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 主要承担转化应用 实际生产的任务 从概念本身而言 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 而不 是层次的差异 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 两者都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失的人才 从提高生产的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 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显著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 应用 应成为学科布局 专业设置 科学研究 教学模式 质量 评价 办学传统的主色调 在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上 应用性是特色 是优势 是本质特征 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 相对于其注重理论 性知识 我们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 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 我们更要强调技术应用 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

4、我们更要强调专精实用 2 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所包含的创新程度 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 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 技术型和技能型 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社会 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 专门知识和 基本技能 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技术型人才主要 2 从事产品开发 生产现场管理 经营决策等活动 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 技 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

5、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 把决策 设计 方案等 变成现实 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 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 按照所受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同 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层次 本科层次 研究生层次等 目前 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技术型和工 程技术型人才上 着眼于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上 达到 中华 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 近几年来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 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开展了专业研究生教育 如工程硕士 临床医学硕士 工 商管理硕士 建筑学硕士 法律硕士 教育硕士等 普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发 展变化 适时开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 培养更高层

6、次的应用型人才 甚至成为世界一 流的以应用 工程为特色的大学 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 似乎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界限上 难以界定 我们认为 如果从 出口 上看待这一问题 比较容易甄别 高职培养的 人才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 而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应的是职业群和行业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 应用 特征的同时 还要突出 高素质 特征 在知识方面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 纯粹的研究人才主 要掌握系统科学知识 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 不仅 要

7、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 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 关的财务 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 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 要从以 够 用 和 实用 为限的要求逐步向 基础扎实 增强后劲 转变 从掌握职业岗位技 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 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 步转变 在能力方面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创 新能力 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 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 技艺和运用 能力的同时 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 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 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 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 应

8、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 实际上 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 生产管理的过程中 专业知识的运用 技 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 道德感 心理素质 意志品质 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 面的素养关系密切 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 应 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 重专业技能 轻综合素养 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 工具价 值 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 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二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二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在明确了本校 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规格之后 设计出切合实际 便于 3 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

9、现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关键 而构建逻辑性强 相对完整的 培养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 注重 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宽广的专业口径 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 忽视应用能力的培 养 对实践教学体系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 也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 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 能力 素质 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构建相对独立 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 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 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

10、人才观 通过改革 和探索 构建起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 实基础 强能力 高素质 多样化的人才培 养模式 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不同的培养体系 为区别于以 实 宽 深 交 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应用型的人才特色 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 养的教学体系 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 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 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 又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体现多层次 个性化的培养特征 构建和完善以 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 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 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

11、素质拓展体系 构成人才 培养的主体框架 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 知识面较宽 基础较扎实 应用性较强 的特点 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 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 构建出目标明确 逻辑 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 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要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注意基础 专业平台的构架 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 基础 专业 的平台化架构 专业主干课程 跨专业任选课程 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 体系 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 个性化发展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以地 方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充实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

12、行业中的应 用 有利于学生向建设者的转变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要紧 紧围绕 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目标 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要对人 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研究 为保证专业的主体规格 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 的旧框架 有目标地增强主干理论课程的整合 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 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 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 整 合和内容的更新 设计 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 构建出较为完整 系统的理论教学 体系 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 要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 将课程组 合成若干个课程群 明确课程群在

13、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 群的关系 通过对群内课程内容的精选 重组和充实 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 优化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 如根据 基础实 要求 本科应用型 4 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 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增强学生发展后劲 须具备较为厚实 的数学 物理 计算机 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可按类设置学科基础 模块 构建共同的公共基础一级平台和技术基础二级平台 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 全方位的要求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 程 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 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

14、展空间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结合专业特点 实 行分层教学 分类教学 除了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核心内容 必修课程外 增设若干以行业应用技术 为背景的 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 让学生能以行业需 要为主线 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 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 术原理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 多元化的能力特点 需要构建分类设计 分层施教 分步实施 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 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 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 到 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

15、 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 的培养体系 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 整合实验内容 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 实 践 技术系列 专业实验 实践 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 实践 技术系列等内容 减 少验证性实验比重 增加设计性 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 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 论课的密切联系 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 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 力的培养 又体现统一实验课的阶段要求 要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 形成验证 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实施个性化培养 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

16、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 定为必修实验 实践 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 实践 或次技能点实验 实践 设 为选做实验 实践 供学生自由选择 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以基础性与先 进性 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 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 更改 串 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 方法 解答 处理实验中可能 出现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技术开发能力 培养 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 要注重因果式引导 成果型训练 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成 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 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 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 这种全方位 立体化的系统性 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 践 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3 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3 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 狭窄于技术 的工匠 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而 5 在理论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之外 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拓展的内涵 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 还应包括社会综合 能力的扩充训练 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