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参考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3115495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筋理论参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经筋理论参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经筋理论参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经筋理论参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经筋理论参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筋理论参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筋理论参考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浅析 灵枢 经筋理论 2 说文 筋部 筋 肉之力也 从力 从肉 从竹 竹 物之多筋者 首先 竹性柔韧 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用的材料 秦汉时就用它来织布 并称这种布为竹布 竹 物之多筋者 说明竹是富含纤维的物质 其次肉是指肉体 身体 竹 肉 力合起来就是人体能产生力量的纤维组织 今天我们知道人体产生力量靠的是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 所以从现代意义看 内经 中所指的筋就是神经和肌肉 3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有 筋与脉系 之说 经筋理论早在 灵枢 经筋 中就有了系统论述 张介宾曰 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经筋者 何也 盖经脉营行表里 故出入脏腑 以次相传 经

2、筋联缀百骸 故维络周身 各有定为 经筋有别于十二经脉 两者各司其职 故十二经脉之外复有经筋 经筋亦为经络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经筋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 十二经筋 4 十二经筋 经筋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肌肉运动起作用 故其证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 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 抽搐 强直以及弛缓 瘫痪等 此外 还有如耳痛 耳鸣 视力不足等五官证候及喘息等内脏证候 这都是由于经筋所 结 的部位而致 5 一 循行分布特点 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基本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一致 即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 多属本经经筋所辖 但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 如足太阳之筋 其支者 入腋下 上出缺盆 足少阳之

3、筋 上额角 交巅上 手少阳之筋 走颈 合手太阳 其支者 当曲颊 入系舌本 足太阴之筋 其内者 著于脊 等等 因此 在某些方面 十二经补充和延伸了十二经脉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 6 循行走向呈向心性 手三阳之筋从手走头 手三阴之筋从手走胸 足三阳之筋从足走面 足三阴之筋从足走腹 由此可见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 结于关节 终于头身 呈向心性的循行汇聚 经筋的这种向心性循行模式也决定了其不能象经脉那样 以次相传 各有定位 这与标本根结理论颇为一致即经气始发于根 本 四肢末端 弥漫散布于结 标 头面胸腹 7 结 聚 交 合 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足三阴经筋之间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而是

4、在人体某些特定部位通过不断的结 聚 交 合 使经筋间发生相互联系 以加强彼此间的协同作用 结 聚 交 合是十二经筋循行分布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8 结 聚 交 合 1 以筋会于节 十二经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结聚于四肢关节部 如手六经之筋均结于腕 肘 肩等部位 足六经之筋多结于踝 膝 踵 髀等部位 张介宾曰 然其所结所盛之处 则惟四肢奚谷谷之间为最 以筋会于节也 9 结 聚 交 合 2 集中结聚分布 多条经筋结聚于同一部位 如足三阳 手阳明之筋皆结于頄 面颧部 足三阴 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 生殖器 手三阴之筋结合于贲 胸膈部 手三阳之筋结于角 侧头部 10 结 聚 交 合 3 经筋间交合联系 十二经筋间通

5、过循行过程中的相交 相合从而加强经筋间的联系 如足阳明之筋 合少阳 上合于太阳 足少阴之筋连续两次 并足太阴之筋 与太阳之筋合 手少阳之筋 合手太阳 等等 11 4 经筋呈片状 面状分布 经筋主要是较宽的立体分布与经脉相伴行 且补充了十二经脉未至之处 经筋的止点 不能用 点 概念来概括 因不少止点呈 条 束 片 状 如足太阴经筋 其内者着于脊 附着于脊柱上 呈条束状 手厥阴经筋 散胸中 结于贲 止于膈部 呈片 面 状 经筋呈片 面状分布 一来可更为广泛地维络周身 主束骨利关节 二则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之濡养 又反过来将十二经脉之气血更完全输布于周身 使周身得以濡养 12 5 不络属脏腑 十二经筋

6、主要循行于四肢躯干及头面的体表部位 虽然手足三阴之筋也内行胸腹廓中 但均不直接入络脏腑 这与十二经脉内属络脏腑有明显的区别 正因为如此 十二经筋的命名中皆未贯脏腑之名 13 二 生理功能 1 联缀百骸 维络周身十二经筋纵横交错 结聚散络 广泛分布于四肢 头面 躯干等全身各部 维系连络各组织器官 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素问 五脏生成 曰 诸筋者皆属于节 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 从而使周身百骸相互连结 或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 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 14 2 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 痿论 谓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附着 连属于骨骼 结聚于关节 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联缀 使整个躯体得以保

7、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十二经筋有阴阳之分 刚柔之别 手足项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硬而大 胸腹头面支别横行之筋都柔软而细 手足三阳行于外侧 其筋多刚 手足三阴行于内侧 其筋多柔 刚筋坚强有力 柔筋维软和缓 正常情况下刚柔相济来维持人体的屈伸拮抗运动 如腹背的俯仰 肘膝关节的屈伸 四肢的外展和内收 15 3 固护体表 抵御外邪 灵枢 经脉 曰 筋为刚 肉为强 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 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16 4 维络器官 固定内脏 十二经筋不仅联缀百骸 还分布于眼 耳 口 鼻 舌 阴器等部位 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 脏腑位于体腔内

8、各自保持着固定的位置 中医学认为这是脾气的固摄作用所决定的 足太阴经筋分布于胸腔 腹腔并附着于脊 赖经脉气血所滋养 脾气旺盛 气血充足 经筋得养 则内脏恒定于固有位置 若脾气虚弱 气血不足 经筋失养则出现内脏下垂 阴挺 脱肛等症状 可见脾气的固摄作用是通过足太阴经筋而实现的 经筋在外固定骨骼 在内固护脏腑 协同经脉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7 三 经筋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1 手太阳之筋与尺神经 灵枢 经筋 说 手太阳之筋 起于小指之上 结于腕 上循臂内廉 结于肘内锐骨之后 弹之应小指之上 而在肱骨内上髁之后 弹之应小指之上的只有尺神经 18 2 经筋与脊神经 灵枢 经筋 记载与脊有联系的经筋有

9、5对 因脊柱属足太阳部 足太阳之筋 上挟脊 不足为奇 足阳明之筋 上循胁 属脊 足太阴之筋 著于脊 足少阴之筋 循脊内挟膂 手阳明之筋 挟脊 后四者远端分布的肌肉与脊柱没有直接联系 它们的联系只能是脊神经 19 3 足阳明之筋与面神经 灵枢 经筋 记载了足阳明之筋 上挟口 合于頄 下结于鼻 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冈 阳明为目下冈 其支者 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 说明足阳明之筋分布于面部 其病则出现面神经麻痹 20 4 维筋相交与锥体交叉 灵枢 经筋 记载了足少阳之筋 循耳后 上额角 交巅上 下走颔 上结于 从左之右 右目不开 上过右角 并跷脉而行 左络于右 故

10、伤左角 右足不用 命曰维筋相交 内经 发现了伤左角与右足不用的联系 称之为维筋相交 与今天的锥体交叉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 足见 内经 经筋理论的成果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21 5 经筋与性激素 灵枢 经筋 说 足阳明之筋 聚于阴器 足太阴之筋 聚于阴器 足少阴之筋 结于阴器 足厥阴之筋 结于阴器 络诸筋 故 素问 厥论 说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素问 痿论 认为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综上所述 全身诸筋聚于宗筋 宗筋聚于前阴 今天我们知道性激素能促进肌肉的蛋白合成 若性激素水平低下 肌肉蛋白合成不足就会导致肌肉收缩无力 故经筋与前阴的联系是真实的 重要的 22 四 病候

11、特点 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 灵枢 经筋 中明确指出 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 素问 生气通天论 也提到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 筋急 主要表现为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 痉挛 扭转 强直等病变 甚者发生痫瘛及痉 以及五官及阴器病证 如足少阴筋病可发生痫瘛及痉 引颊移口 舌卷 阴缩入 等一系列病变 筋纵则主要表现为经筋弛纵不收和肢体痿废不用两方面 如足阳明筋病 热则筋纵 目不开 有热 则筋弛纵缓不胜收 故僻 足少阳筋病 右足不用 和足厥阴筋病 阴器不用 等 23 病位分为经筋所过外周病候与内脏危重病候 在 灵枢 经筋 对十

12、二经筋病候的描述中 首先提及经筋所过部位支转筋痛的外周病候 其中足六筋病及手太阳筋病的病候出现部位与各筋循行所过部位基本吻合 且其余手五筋病则明确指出 其病当所过者 发生支转痛 如 足太阳之筋 其病小指支跟肿痛 挛 脊反折 项筋急 肩不能举腋支缺盆中痛 不可左右摇 等 阴器扭痛 舌卷 耳中鸣痛等亦属于经筋所过外周病症 除此之外 手三阴筋病中还出现胸痛息贲 胁急吐血 伏梁唾血脓等内脏危重病候 24 五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1风寒湿热之邪外侵如汗出当风 露卧受寒 冒雨涉水 或久居寒湿之处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 稽留肌肤筋肉之间 致气血凝涩不通 经筋失养 且寒主收引 而发为筋肉酸楚 疼痛 麻木 拘挛 引掣

13、 强直 活动受限等病变 感受风热之邪 或素体阳盛 寒郁化热 热淫经筋 致使经筋弛纵不收 肿胀 疼痛等 若外感湿热之邪 或过食膏粱厚味 久嗜辛辣酒醴 蕴湿积热 侵淫经筋 导致筋脉失其润养而造成经筋的拘挛 伸缩失常 弛纵不收 痿软无力等病变 正如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 25 2跌打闪挫 强力负重 这些外在因素可使肢体关节周围的经筋过度扭曲或牵拉 引起扭伤 肿胀 错位甚或撕裂等病变 同时络脉也随之受损 瘀血壅滞局部 临床表现为受伤部位肿胀疼痛 关节活动障碍等等 如果迁延日久 瘀血停留 经筋失养 可致受损部位筋肉萎缩 变为慢性劳损病变 26 3脾胃虚弱

14、 肝血不足 素问 痿论 曰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主润宗筋 若脾胃虚弱 受纳运化功能失常 气血津液之源不足 则经筋失养 形成宗筋弛纵 四肢不用的病变 如脾虚生湿 湿聚成痰 痰湿流注经筋结于颈项 腋下 可致痰核瘰疬等症 此外由于 肝主身之筋膜 素问 痿论 若肝血不足 筋膜失养 可致手足振颤 肢体麻木 屈伸不利 甚则 27 六 治疗特点 常规治则 治以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灵枢 经筋 经筋病原文之后 均有一段几乎相同的文字 治以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故认为此为治疗各经筋病证的常规治则 其中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28 燔针劫刺 燔针又名火针 烧针 燔针者 内针之后 以火燔之暖耳 不必

15、赤也 我们偏向于认为燔针类似于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温针疗法 有别于针 后者更适用于寒毒固结 病位较深的病证 灵枢 经筋 在详细描述了十二经筋病症治疗后 又专门提到 经筋之病 寒则筋急 刺者 刺寒急也 可能也是考虑到治疗经筋病证寒盛的方法 就现代针灸临床应用而言 治疗痹证采用温针灸比火针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更适于临床应用 29 燔针劫刺 劫刺 一曰 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一曰 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 无迎随出入之法 前者语出张介宾 侧重于描述燔针功用 以温热之气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 后者语出张志聪 侧重于描述燔针操作 刺时不用迎随手法 燔针劫刺虽为治疗经筋病证的常规疗法 但也并非所有病证均适合 临床应用燔

16、针治疗时应注意寒热辨证 灵枢 中亦明确指出 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 30 以知为数 量化刺激标准纵观历代医家对于 以知为数 的理解和认识 主要分为下述两类 1 以病见效或病愈为针刺次数标准 2 以得气为针刺强度和深度标准 杨上善在 黄帝内经太素 提到 以知为数 所以惟知病差为针度数 量其病差为数也 此外郭霭春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均推崇第一种释义 张介宾则推崇第二种释义 认为 以知为数 知其气至为度也 31 以痛为输 治疗取穴原则对于 以痛为输 的认识 历代医家的见识颇为一致 即以疼痛所处部位作为针刺腧穴 经筋病证临床施治时 多以局部痛点作为针刺进针点 以痛为输 可谓是针灸治疗经筋病证的取穴原则 同时也反映了经筋病治疗多选局部穴位的取穴特点 正如 灵枢 卫气失常 曰 筋部无阴无阳 无左无右 候病所在 32 基于 维筋相交 理论的交叉取穴疗法 维筋相交 出自于 灵枢 经筋 足少阳经筋的原文描述中 足少阳经筋 交巅上 之后便分布到对侧循行 维筋相交 一词实际是概括左 右边足少阳经筋分别交叉 分布到对侧的特点 维筋相交 是基于足少阳经筋交叉分布到对侧头面的循行分布特点而出现的一类病症现象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检验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