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3109810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当代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发展,向何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旨。文科的学生更应该深入的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及历史发展过程,以便更好的向全体师生进行宣传。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和世界形势,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来的。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

2、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 面发展。决定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是党在新世纪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发展途径。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深入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以便坚定实

3、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念。而作为一名文科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及理论基础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利用专业知识宣传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是向着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的理想,我们应该为之不断奋斗。但是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到那种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时我们应啬谈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

4、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列宁直接把这一过渡时期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社会,但不是共产主义社会。那么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就应该既面对我们的现实,又体现实现共产主义的努力。党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前瞻了社会发展的前景,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首先,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可以找到它的理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其实就是把人当作价值的实现目的,不论我们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政治文化,都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资本主义把人当作实现人类发展的手段,而社会主义把每个人的全面发

5、展当作目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实际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人类本身的发展”。2而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社会主义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因此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是不对的,这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纠正,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6、裕”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而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虽然我们经常打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旗帜,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并不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只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手段,因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得不承认,在传统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下,我们确实机械的理解了马克思的意思,认为“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认为“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是共产主义。为了跑步实现共产

7、主义,我们曾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牺牲了个人的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断的纠正了这种错误观点。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继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提法也可以在马克思那儿找到答案。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5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应该发展生产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出现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其他领域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科技的发展和制度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

8、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仅仅经济的发展就能满足的,它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其提供条件。人不但需要在物质上高度满足,还需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其实社会主义的理论者们都已经有了成熟的看法,在科学社会主义一书中就进行过全面的论述:“对于社会的发展问题需要从三个层次上去认识把握:其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确立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其二,经济与社会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脱离经济之外的其他社会领域的发展,其他社会领域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三,社会发展得实质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最终是为了促进

9、人的全面发展。”6这成熟的论述了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过去,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一味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我们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协调的。从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这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和因循教条,坚持不断创新,把我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

10、、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有这些,构成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打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是领导全党从体制模式层次上进行改革的,一步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

11、后,它所实行的国内政策,“一般来说不是推行加剧阶级斗争的路线,而是相反,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斗争的政策”,换句话说,就是“巩固整个社会的路线,就是反对分裂社会的路线”,即“拥护国内和平” 的路线。(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4295、343页)布哈林在1923年10月阐述的这一重要思想,在当时曾得到俄共(布)党内几乎一致的赞同,这实际上是一条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缓和阶级斗争、维护国内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路线。但是在列宁逝世以后,在此后一连串的党内斗争和社会运动中,斯大林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线,所以,发生了把大批老布尔什维克统统打成“人民敌人”,把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

12、众加以镇压的事件,发生了连续不断的清洗、特别是30年代的“大镇压”和战后大规模“清洗” 的事件。尽管早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就在论合作社中提出了把“工作重心”由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方面,即经济建设上来的问题。(列宁全集,第43卷,中文第2版,第367页)但斯大林当政后,却把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在我们建国后最初20多年,毛泽东尽管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他并没有完全认清斯大林这条路线的错误,所以,我们党在1957年之后,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党内和社会上采取了一系列激化矛盾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措施,特别是发生了发动和进行十年“文化大革命

13、”的错误。 邓小平吸取了苏联和中国的深刻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一个巨大突破。 其次,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或者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半东方国家,应当利

14、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进一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列宁早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运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杠杆,用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其实就提出了商品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同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对这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概否定的,而是主张加以扬弃并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甚至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基础。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斯大林发动“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取消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随而也取消商品市场,不加分析地全面批判资本主义,完全把苏联经济纳上了产品交换和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采取的是极为僵硬的产品交换和计划经济体制

15、,他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而将商品、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的“胎记”。这固然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渊源,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俄罗斯民族有着强烈的反商品、反市场关系传统,这种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被俄国民粹主义所继承。斯大林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僵化的教条的理解,一方面又继承了俄罗斯民族的、后来又为俄国民粹主义所强化了的反商品、反资本主义传统,这就形成了斯大林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的极为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列宁逝世后苏联数十年的理论和实践中,特别在斯大林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集中反映了出来。斯大林只承认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有限作用,只承认物质利益和价值关系对劳动者积极性的

16、有限影响,严格限制它们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因此他反对利用商品货币杠杆,坚持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具调节作用,尤其不能扩大到生产资料范围。斯大林的这一思想和以此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贯穿于从30年代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正是这种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其发展潜力丧失殆尽后,使苏联经济一直处于低迷停滞状态而难于实现转型。 邓小平高瞻远瞩,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他把市场和计划看作一种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既能利用“计划”,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利用市场。正是从这一创新理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样,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便于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无疑是对斯大林否定市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