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3109647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孔子对季康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表明孔子的政治主张是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重农抑商” D.尊王攘夷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3.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

2、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都A.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6.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3、。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A.西汉儒学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7.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遣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A. 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C. 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8.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9.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

4、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知行合一10.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幡动!”乙徒的思想是A.先有理后有气 B万物皆只有一个理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宇宙便是吾心11.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说明他们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没有辩证

5、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12.下表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有关言论。据表可知,这些思想家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与天下之人”王夫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唐甄“天子之尊,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世无君矣?岂有臣乎”A.对传统封建政治做了反思 B.描绘了民主政治的蓝图C.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弊端 D.主张限制君权扩大相权13.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A.痛恨孔孟学说 B.主张经世致用C.反对君主专制 D.维护儒家正统14.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6、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5.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著作A.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 B.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C.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 D.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16.关于古代书法,有以下一些说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明人尚姿,清人尚变。这种说法本质上说明A.书法艺术

7、的发展过程 B.艺术风格受到人的影响C.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D.艺术风格受时代影响17.南宋画家马远开创了残景山水的画风,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这一做法A.开创了北宋风俗画的先河 B.描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C.隐讽南宋半壁江山的政局 D.由注重写意转向抽象象征18.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理学整合了社

8、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19.李渔的闲情偶寄曾对元代杂剧有这样的评价:“其句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杂剧A.言谈粗鄙导致缺乏精品 B.很少有知识精英参与创作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20.成型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神话中,神与人同形同在,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懂得人的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这反映了当时希腊A.民主思想盛行 B.孕育人文主义精神C.宗教信仰淡薄 D.盛行理性主义思想21.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

9、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B.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C.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D.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22.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A.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C.都以“人事”为哲学研究对象 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23.1415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

10、教会多代表的神准到人类自身上”。导致欧洲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动力是A. 新航路的开辟 B. 工商业的发展C.“寻金热”的推动 D.世界市场的扩大24.下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代表性艺术家作品的特点。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赋予恋人的角色但丁将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彼特拉克将劳拉描绘成不肯揭开面纱的“忍心的美人”、圣母薄伽丘直接描写玛利亚的外貌,她那鹅蛋脸儿才真像百合花般洁白A.人文思想逐渐发展 B.社会的道德水准变化C.文学日益远离教会 D.思想不再受宗教影响25.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进步,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思

11、想家们践行这种观点的方式是A.整理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B.修复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塑C.到希腊和罗马修学、旅游 D.弘扬古典人文精神,尊重人性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

12、,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6分)材料二 两汉400余年,(儒家思想)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政府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6分)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本,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

13、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并分析其主张没有称为主流思想的原因。(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四大发明”说法的演变趋势时间人物言论备注1620年培根这三种发明(印刷、火药和磁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 新工具1863年马克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机器、自然力与科学的应用并未指明三大发明均来源于中

14、国1884年艾约瑟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中国的宗教首次提出四大发明1933年陈登原在其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就冠名有“四大发明”一目,最早在中国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1946年李约瑟中国人最伟大的三项发明无疑是造纸及印刷术、磁罗盘和黑火药。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演说李约瑟后来的研究,使得四大发明之说更有说服力(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4分)(2)结合材料中培根和马克思的观点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6分)(3)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思考,为什么1933年“四大发明”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