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109619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解析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测试A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四川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期中)“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这些习俗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所以答案选C。2(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期末)“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

2、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实行阳历,进行剪辫易服活动,C正确;A没有实行剪辫易服活动;B主要是主张,没有实行;D晚于辛亥革命。3(湖北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期中)根据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服者有16人,穿中山装(包括企领文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传统服饰文化逐渐在消亡B服饰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C革命党人积极倡导新服饰D服饰文化正走向中西合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3、。依据材料可知,当时革命党人的穿着既有新式的西装、中山装、军装以及和服,还有旧式的长袍马褂,说明这一时期的服饰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新旧服饰同时存在的特点,并未体现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消亡;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新旧服饰同时存在的特点,并未表明革命党人积极倡导新服饰;D选项错误,体现中西合璧特征的中国近代服饰是中山装和旗袍,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服饰的共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期末)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

4、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D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材料时间是1906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此时并没有被废除,故B项错误;儒家传统的礼仪至今都没有被废除,故C项错误;“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与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的信息相符合,故D项正确。5(安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期中)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

5、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答案】D【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 众的功能。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主要是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都纷纷入诗。“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出自沪江商业市景词之报馆。当时的上海报刊业比较发达,报纸的销售量很大。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就称:“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6(福建泉州五中

6、2019-2020学年期末)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解析】本题以一首竹枝词为切入点,对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进行检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而随着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是巨大冲击,选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态度;D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不停的追求

7、。7(江西南昌二中2019-2020学年期中)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A电车首入中国阻力重重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C交通近代化的艰难曲折D商会比较关注民众利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京师总商会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批评诋毁来看,传统势力阻碍了我国的交通近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北京电车遭遇阻力,但不能得出电车在整个中国都阻力重重,故A项错误。新式交通工具可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安全性并不低,故B项错误。京师总商会是为维护自身利益出发

8、而发表意见,故D项错误。8(广西省桂林市中山中学2019-2020学年期中)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C演员地位逐渐提高D传统礼仪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打千鞠躬握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社交礼节的平等化趋势,说明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礼仪的变化,不是近代风俗的中西合

9、璧;C选项与题意不符,不是材料主旨;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浙江省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月考)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

10、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10(安徽淮北一中2019-2020学年期中)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报纸和广播 B铁路与飞机C电视和电影D网络与漫画【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初期”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们能通过报纸与广播这些媒介了解其它地区事情,故A项正确。11(重庆市第三十中学2019-2020月考)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

11、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来看,这属于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B项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排除;D项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排除。

12、12(江西省横峰中学2019-2020学年月考)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等信息可知,上海地方大、杂,各方人众多,商户之间使用不同言语,信息不通,影响了买卖的进行。依据材料中“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入架买空盘之误”等信息可知,报纸的兴办,有利于商业信息的

13、传播,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不是报道国内外大事、娱乐大众和宣传政治主张,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福建福州一中2019-2020学年期中)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

14、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进行处罚,提现不出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14(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期中)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对此解释合理A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B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C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D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

15、”可知体现的是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与社会阶层融合无关,A选项排除。女性地位提高主要和经济发展及政治制度变革有关,B选项排除。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15(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期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业B轮船运输业C航空运输业D电报、电讯事业【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等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近代新型的通信技术,D选项符合题意。铁路、航运、航空等分别是陆地、水域、天空三方面的交通成就,ABC选项排除。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6(广西桂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年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