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3109114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复习信息监测卷2(新课标•全国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新课标全国卷班级_ 姓名_ 分数_(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微信公众号小艺学堂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是要生老病死的,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都必然永远存在,也有整个消亡的)。这种“死”和“不死”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在

2、共处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石刻、竹简、书本、光盘等信息载体)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他作为一个人,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他的诗作,连同他的诗的风格,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成为“文化”。社会长存,

3、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李白的诗作,经过几百年、一千年后,还能重新影响、塑造出别的诗人,他们可能接近李白,可能超越李白文化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接通”了,可以共享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说,“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

4、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它是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的东西,也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随个体的消失而消失的东西。所以我们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如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像我们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在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但今天的社会结构并非建国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谁也不可能把一个

5、社会中旧的东西突然“删除”“清洗”,变成空白,再装进去一个什么全新的东西。我们中国的革命,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实际上它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是几千年中国文明演进中的一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社会也好,改革社会也好,绝不能抛开历史的缘故,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选自费孝通文化与“不朽”,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有生老病死,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这就为文化世代传承提供了可能性。B不同个体在共处时间里相互交流学习,其知识和经验会

6、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C文化的历史性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等的传承,还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等“社会”的传承。D研究和改革社会,必须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立论,层层递进,论述文化使人不朽的道理。B第二段通过连续设问推进论证,既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又衔接自然逻辑严密。C文章通过写李白,论证了生物性特点的人会逝去,社会性特点的人却会不朽。D文章运用对比、例证等方法,多层次展开论证,有力支撑观点,富有辩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社会才有文化,文化因此能够跨越时空、超越个体而具有

7、持久的生命力。B当今文学家能有新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C家风家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一代代生命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族教化。D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说法,和文中观点有相通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微信公众号小艺学堂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材料一地球是人类的家园。1909年,克罗地亚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次发现地球内部存在一个不连续界面,穿过这一界面,地震波的纵波和橫波传播速度跳跃性增加。人们将这可一界面称为“莫霍面”,作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莫霍面”是什么性质的界面?原位的地幔真面目又是什么?1957年美

8、国地质学家哈雷海斯提出了一个科学梦想:如果能打一口深井,直接打到“莫霍面”,钻取一些岩芯样品,不就一目了然吗?由于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约为30-40公里,在大洋之下约67公里。因此这口深井,最佳钻探地点就在大洋。196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批准资助雄心勃勃的“莫霍钻”计划,并与环球海洋勘探公司签订协议,由该公司的“CUSSI”号船实施莫霍面钻探任务。1961年,“CUSSI”号在墨西哥岸外的瓜达卢佩岛附近水深3600米处,首次成功钻井,在170米厚的沉积层下,取得了14米长的玄武岩样品,迈出了人类向莫霍面进军的第一步。但此后,由于“莫霍钻”计划预算太高,加上出现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9、,美国国会1966年取消了该计划。材料二人类在应对“上天、入地、下海”三大科技挑战中,“入地”的成绩最差。相对于地球半径来说,最深的钻并还不及其千分之二。大洋钻探既下海又入地,面临的是双重挑战。深海海底是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从深海海底打钻,至今还是人类直接探测地球内部无可替代的高效途径。但越往下钻,钻井越深,岩石越硬,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凭借人类现有的钻探技术,很难打到莫霍面。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亚特兰蒂斯浅滩”海岭实施了梦想打到莫霍面的艰难钻探。那里是超慢述扩张的洋中脊,地幔熔融不能产生足够的岩浆,地壳断裂非常普遍,广泛分布着暴露下地壳的“构造窗”。这是人类以目前的

10、钻探技术,可以“触摸”到地幔边界的绝佳场所。两个月间共使用各种型号的钻头24个,仅钻取岩芯就用坏了11个钻头,但仅向海底深处钻进789.7米,获得469.7米岩芯,与计划中第一期1300米的钻探目标相差甚远。 针对“决心”号钻探技术的不足,2007年日本投入巨资建造了57000吨的“地球”号大洋钻探船,采用新型的“立管型”钻探技术,通过大直径钢管将钻探船与洋底连接起来,使得钻探更加安全、深度更大,理论上可在4000米水深的海域向海底钻进7000米。日本曾雄心勃勃地向全世界宣布,其最终目标是要“打穿地壳”。但十多年来,由于船体庞大,带来了成本、运行和管理等诸多问题,“地球”号实际上才打了3000

11、米。实践表明,利用“地球”号现有的钻探技术打穿地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材料三地馒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是地球上最大的“化学储库”。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深部过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科学问题,无不与地幔息息相关,神秘而庞大的地幔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梦想钻穿“莫霍面”,就可以直接从“原位”的地幔取样,进行深入研究。历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与“莫霍钻”相关的科学问题。例如,是什么物理特性造成了莫霍不连续面?这个界面的地质学本质是什么?大洋中脊处的洋壳,特别是下洋壳,是怎样形成的?洋壳与海洋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多大?等等。在太阳系中,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拥有其他星球所没有的、独一无

12、二的“生理机制”。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比较成功地回答了“地球是怎么活动的”问题,但对于地球活动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活动机制等问题,仍然很不清楚,还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凝心聚智,共同寻求答案。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地球内部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未知的全新秘界。相比于几十万公里外月球上的样品,地球内部几公里深处的莫霍面,距离我们很近,但似乎又遥不可及。我们相信,向地球深处每多钻进一点,我们对地球结构及其历史的认识,就会加深一点、更新一点!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壳与地幔之间有一个分界面,因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最早发现而命名为“莫霍面”。B由于预算太高,加上技术和管

13、理等方面的问题,美国国会最终没有将“莫霍钻”计划付诸实施。C越往下,钻井越深,岩石越硬,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凭借现有钻探技术,不可能打到莫霍面。D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球是怎么活动的”,但我们对其具体过程和细节、活动机制仍然很不清楚。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洋深度一般为30多公里,大洋底离莫霍面近,所以“莫霍钻”最佳地点在大洋。B大洋钻探面临下海、入地的双重挑战,目前最深的钻井还达不到目标的千分之二。C“地球”号大洋钻探船,采用新型的“立管型”钻探技术,但也不可能打穿地壳。D相比于月球,地球内部的莫霍面距离我们要远得多,还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探索。6三则材料的内容侧

14、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微信公众号小艺学堂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7-9小题。配角聂鑫森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他的形象呢,身林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

15、的基因。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儿干,或是找到了活儿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沓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父亲,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部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为父亲做饭。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法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枚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