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建筑批评话语建构.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108964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的建筑批评话语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媒体的建筑批评话语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媒体的建筑批评话语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的建筑批评话语建构.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媒体的建筑批评话语建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为“建筑批评”的言说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平台,建筑批评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扩展并获得新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表现在批评途径的丰富性,批评模式的即时性与交互性,批评主体圈层的多样化、分众化等方面,更凸显在新媒体对建筑批评话语的强大构建力上。文章以“东方之门”事件为研究对象,从议题设置、话语表达方式、语态设定、话语权争夺等方面,考察新媒体在事件传播过程中对建筑批评话语构建的作用,由此阐述建筑批评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策略与新特质。 东方之门;新媒体;建筑批评;话语建构TU05;G206.7A0059062012年8月27日,苏州网友“常想一二02”在其微博中上传了苏州标

2、志性建筑“东方之门”的一组图片。之后这一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引发大批网民热议,“东方之门”也因此获得了“秋裤楼”的绰号,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其间民间各路高手纷纷现身,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载体对“东方之门”进行PS的再创作,将这场建筑批评事件推向高潮。以此为始,“大铁圈”、“比基尼”、“靴子楼”等一批“绰号建筑”(表1)也陆续引发网民关注,在以微博为中心的新媒体平台中广泛传播,并迅速蔓延至各大新闻网站、主流报刊。一场历时持久的建筑批评狂潮由此掀起,产生了广泛影响。表1绰号建筑媒体报道一览表序号绰号地点建筑名称类型新闻报道开始时间1秋裤楼苏州苏州东方之门商业+酒店式公寓2012年8

3、月2大铁圈辽宁抚顺生命之环景观建筑2012年9月3比基尼楼杭州杭州奥体博览城体育馆+游泳馆2012年9月4圈套门河南伊川县伊川北大门拱门2012年10月5大肠塔北京兴创大厦写字楼2013年1月6靴子楼上海上海尚嘉中心商业+写字楼2013年3月新媒体推动下的这次建筑批评事件,凸显了新媒体为“建筑批评”言说所提供的空前广阔的平台。“建筑新媒体事件”由此作为建筑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集中反映了建筑批评在新媒体中获得的新传播特质。这种特质不仅表现在批评途径的丰富性,批评模式的即时性与交互性,批评主体圈层的多样化、分众化等方面,更凸显在新媒体对建筑批评话语的强大构建力上。在以“东方之门”为代表的

4、一系列建筑批评事件中,为建筑起花名的“微话语”模式超越建筑本体,成为事件的焦点,公众主体也被推送至前台,成为与专业人士、职业媒体人并肩的重要的建筑批评主体力量。新媒体的出现到底给建筑批评的话语带来了怎样的特质?这种特质又是如何被建构的?本文试图以“东方之门”事件为研究对象,从议题设置、表达方式、语态设置、话语权争夺等诸多方面,对新媒体的建筑批评话语构建作用加以考察。一、 新媒体引发的批评议题偏好在专业和主流媒体塑造的建筑批评传统场域中,建筑往往被作为社会与时代问题的表征而成为批评议题。21世纪初的新闻类周刊和建筑专业期刊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两者的阐述角度不尽相同,

5、但在议题的选择与演绎上都以模式化的全知全能视角强化着精英意识。其下产生的议题内容相对单一、稳定,媒体对于批评的导向都是十分明确的,批评信息所产生的舆论导向效果与媒体预期的效果差别不大,并主要局限于专业人士和精英阶层之内。相比之下,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分散、群体身份多元、交互性强、评论的非理性因素突出等特性,带来了建筑批评议题选择的新偏好,即更倾向于娱乐化、对抗性的议题,强调事件的轰动效应。归根究底这是由当下“注意力经济”的强大统治力和控制力所决定的。面对大量、多样的视觉冲击,受众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具有“震惊”特征的议题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在“东方之门”事件中,这种娱乐化的议题倾向是通过“审

6、丑”实现的。公众以“秋裤楼”这种“为建筑起花名”的方式,为事件设定了反讽的批评语态,赋予事件新奇性、幽默性、瞬时性的语言特质。也正是“秋裤楼”这一审丑式主题,提供了公众参与建筑批评的空间。例如,网友“许如壁”发表评论:“北京有大裤衩,苏州有牛仔裤,多么标新立异的建筑,人生终于完整了!”“张伯康2011”发表评论:“东方之门秋裤将引领中国建筑进入下半身时代,裤子家族来了!”张舒:苏州摩天大楼另类造型被吐槽:北有裤衩南有秋裤,载山东商报,2012年9月3日, http:/ http:/ 同时,新媒体对议题“娱乐性”、“对抗性”的追求,使其主动回避着无法承担这种功能的议题。“东方之门”事件中,主流媒

7、体关于“工程质量”、“建设进度”等建筑专业人士较为关心的议题并未引起新媒体受众的关注,导致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失沉底。而事件一旦没有了新的“诱发因子”,批评也就随即连同事件本身一起跌入低谷。从这样的“热点刺激”模式看,新媒体中建筑批评的议题设置体系是开放的、随机的、无法预知的。新媒体对“娱乐化”、“对抗性”偶发议题的偏好,激发了建筑作为新闻事件和矛盾载体的批评内容特质。其议题的偶发性选择也使建筑批评成为人们关注日常的手段。也正因为如此,在“东方之门”事件之后,“大铁圈”、“比基尼”、“靴子楼”、“马桶楼”等一系列不曾在专业与主流传媒上露过面的普通作品,被公众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推向了舆论的前台,

8、引发了人们对“奇奇怪怪的建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出席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由此引发建筑专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现象的普遍思考与批评,也将受众的主体参与性烘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媒体构建的公共空间中,建筑批评将越来越强调“受众本位”,超功利性与感性体验将长期主导着建筑批评事件的议题选择倾向。二、 新媒体的批评话语表达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模糊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公共交流与私人交流之间的差别,也在根本上对抗与消解着群体与权威观念。新媒体受众用自己创建的新话语方式对传统的核心话语进行修正与纠偏,由此作为对抗的重要方式。在“东方之门”事件中,“碎片化

9、”、“日常化”的文字书写与“视觉化”的话语传播是事件获得独特的批评话语特征的重要途径。1. “碎片化”、“日常化”的文字书写在传统学院派的精英式建筑批评模式中,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官方媒体,规范的行文与提炼式的观点解读成为批评话语的主要方式。建筑批评在这样的惯有方式中维持着话语背后主体的特殊性与阶层性。而文字书写上的“碎片化”,成为新媒体对建筑批评话语方式最为明显的改变。旧有的文字创作所必需的文字规范、逻辑严密、论述完整的金科玉律被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们打破,进而转向了片段式、寓言式、意向式、格言式的批评指向。在“东方之门”事件的批评文本中,建筑“绰号”式的批评方式摒弃了严肃、刻板的评论书写规范,几

10、乎重新定位了建筑的修辞,使批评获得了口号般的语言标识。“秋裤楼”这一反讽式命名的流行,其影响与意义远远超越了传媒形式与语汇本身,构建了批评与事件的民间语文特色。相比学院派批评在评论中讲究逻辑和充分论证的特征,“东方之门”事件中的建筑批评更加一针见血、开门见山、落点明确。在这样的“碎片化”书写中,诉求的是人对建筑此刻的、当下的批评状态,而非前因后果的、有时间纵深和来龙去脉的批评模式。其次,建筑批评的微话语往往体现出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批评的言说基于个人的日常体验。如“东方之门”事件中网友把建筑与“秋裤”、“方头鞋”等日常物品的强势关联:“央视的大裤衩终于不再孤单,话说这是memorecool吗

11、?”“大头皮鞋还不是尖头的,一点也不时髦!最好刷上鞋油,有点反光才好看呢!”“洋光摄客”将“秋裤楼”放置到了特殊场景中加以想象:“想想,当节日庆典时,一根根彩色布条从楼顶上垂下,那是何等壮观的一幕!”这种与日常的强势关联,派生出了建筑批评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寓言式、意向式的批评指向。事实也证明,新媒体的这种差别化表达也逐渐影响着主流传媒。在“东方之门”的相关建筑评论中,如“秋裤楼PK大裤衩”、“秋裤楼遭网友恶搞奥特曼出击、巫妖王霸气下漏”等网络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掺杂使用,不仅集中出现在新媒体的跟帖或是互动评论中,也堂而皇之地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标题,标志着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受众的交锋中也在不断调试

12、自身的话语惯习,并试图与新媒体话语方式进行调和。新意迭出、妙趣横生的“碎片化”、“日常化”文字书写,以其强大的情感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渲染着事件的进程,直接丰富了建筑批评的言说方式。在此话语形式之下,权威被颠覆、传统被蔑视、身份被消解,民众以“绰号”的形式表达着自身对地标建筑的调侃、嘲讽和亲切之感,以及对当前城市与建筑发展模式的不满和对社会与时代话题的参与意愿。借此,有着同样语言样式、情感倾向的群体,在集体语言的狂欢中获得了与精英话语、权力话语分庭抗礼的力量与短暂的身份认同。2. “视觉化”的批评方式“视觉化”则是新媒体传播中另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图片、视频等视觉化的素材总是能成功地获取社会大

13、众的广泛关注,受众以此方式在标榜内容独特的同时,也向世人昭示着其图像话语权使用的权力与自由。“东方之门”事件中,民众对建筑图片进行的PS创作已经超越话语的表达方式,变成建筑批评的重要内容。网友“轻松家朱时毛”给“东方之门”这条“秋裤”安了“上身”,有强壮的男子,也有曼妙身材的女郎。不仅如此,绿巨人、奥特曼、变形金刚也被拼接了一通,网友们惊奇地发现“东方之门”具有深厚的时装潜力,不管是淑女装还是文艺范儿、小清新,都能完美搭配。这些PS图片在新媒体提供的各种平台上被“转发”、“分享”,其活跃程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所能掌控的范围。为此2012年9月5日中国新闻网不禁发出评论大神PS苏州东方之门“秋裤楼”你就是为了PS建的啊王思翔:大神ps苏州东方之门“秋裤楼”你就是为了PS建的啊,见中国新闻网,2012年9月5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