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京津的绿色飘带.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1088899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卫京津的绿色飘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护卫京津的绿色飘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护卫京津的绿色飘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卫京津的绿色飘带.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卫京津的绿色飘带国有林场改革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的一件大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林场职工生产生活保障。本刊记者多路出击,深入国有林场改革第一线进行采访,希望通过我们的笔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国有林场的现状和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本期特别策划我们率先推出护卫京津的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和内蒙古赤峰市桦木沟林场。 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正加紧推进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空气重污染过程较为多发,是我国灰霾发生的“重灾区”。由于三地毗邻,任何一个区域的污染物都容易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因此如何在生态治理和保护中进行区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三地中,河北省

2、的污染治理任务最重。环境保护部最近公布的6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10个全国空气质量较差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而在历次的城市空气质量最差榜单中,河北总是占居最多的席位。在一些人看来,在京津冀生态建设中,河北似乎一直是个拖累,总是在做“减法”。但事实并非如此。本刊记者近日在河北省多地采访时了解到,多达146家的国有林场通过多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荒山造林和“锁边造林”等三大造林工程,已经筑起了京津第一道生态屏障。多年来,这些国有林场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方面一直在做着“加”法。打开谷歌地图,一条深绿色的线自河北西北部直插入内蒙古,牢牢护住京津及河北大部分地区。绿线两侧,一边是牧区和

3、沙地,一边是农区和平原,苍凉古朴与繁化现代相隔相望。这条长长的人工林海,主体是国有林场,不仅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更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南缘,风沙直逼京城时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事业初创期,它们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在发展进程中,它们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在改革的当下,它们有着同一个目标。在离北京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的木兰围场林管局,记者站在林区高处看到,远处便是沙害严重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而记者的身后,是挺拔修直、郁郁葱葱的落叶松林。在繁华的都市和沙漠之间,这一大片布满大小冈峦的林海,如“绿色城墙”牢牢地将风沙阻挡在北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副局长赵久宇告诉记者,木兰林区已成为京北地区重要的生态

4、屏障。50多年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带还是草木稀疏、沙化严重的地带,是京津主要的沙源地。但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80%。中国林科院的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林场的百万亩林海,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高达120多亿元。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坝分局政委刘国权介绍,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色明珠。北京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可以说“京城一杯水,半杯源承德”。承德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和大凌河四大水系,年平均向京津等地供水18.94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的密云水库供水4.97亿立方米,占入库总水量的59%。多年来,河北向京津提供了大量优质水源

5、,对缓解京津地区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生态用水紧张状况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营林强生态“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是当代塞罕坝人传承先辈精神的具体体现。”刘国权如是说。塞罕坝机械林场始建于1962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在草木稀疏、沙化严重的高寒塞北营造出总面积112万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2014年,塞罕坝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塞罕坝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毗邻,平均海拔1500多米,气候高寒,年均气温-1.2,最低气温-42.6,年均无霜期不足2个月,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50多年来,塞罕坝人大力发扬了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实现了人逼沙退、绿荫蓝

6、天的绿色奇迹。现在的塞罕坝被赞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河的源头、云的故乡”,塞罕坝像一条绿色的巨龙横亘在内蒙古高原南缘,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成为护卫京津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守业更比创业难。如何让这来之不易的百万亩林海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刘国权告诉记者,目前,林场正在从增面积、调结构、提质量三方面入手,积极完善生态体系。森林经营上,塞罕坝着力推行国际先进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组织林场技术人员开展营林科研,制定了科学的森林经营技术方案,狠抓森林抚育和攻坚绿化。短短几年时间,林场森林面积增加了10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近300万立方米,森林生态经济总价值增加90多亿元。针对林场树种结构单一

7、,容易发生森林病虫害的问题,他们与林业院校专家合作,积极培育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等树种,创新混交林模式,丰富了林场树种结构,提高了森林的综合效益,使林场的森林经营工作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能造、好造的林地都已造上了林子,不好造的呢?2011年起,林场瞄准坡度大、土壤少、石块多的石质阳坡地,打通绿化的“最后一公里”。整地、客土、施基肥、造林后铺膜、草帘覆盖防风,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2012年以来,林场累计完成石质阳坡造林5.1万亩,并计划再用1?2年时间,实现宜林地全部造林。在塞罕坝千层板林场的实验示范区里,疏伐后的天然桦树林下,樟子松、云杉等乡土树种和东北林区黄菠萝、水曲柳等珍贵树种

8、长势良好,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已取得初步成功。2013年,塞罕坝林场启动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示范项目,将林场内林龄过长、释氧等生态功能逐渐下降的天然次生桦树林,通过确定目标树进行择伐并开展林下更新的方法,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进一步发挥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释氧固碳等生态功能。目前,林场已实施改培实验4000亩,计划年内完成近1万亩。同样是开展森林经营,木兰林管局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培育大径级材、提升森林蓄积。 木兰林管局始建于1963年,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管理局。经过几代木兰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木兰林管局有林地面积由建局初的3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局初的35%提

9、高到86%,林木蓄积量由建局初的不足70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587万立方米。这百万亩的滔滔林海铭记着木兰人创业的艰辛与辉煌。上世纪60年代初,老一辈木兰人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吃窝头,饮雪水,植树造林,逐步探索科学经营,开启了木兰人艰苦创业的历史,缔造了荒山沙丘上的万顷绿洲但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方式、理念、技术较为原始,木兰的森林蓄积量不断减少,平均林龄仅27年。“林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能长好林子的地方林木质量低。”木兰林管局副局长赵久宇一语道破林场当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木兰大地上的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把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发展好,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新时期木兰务林人肩负的

10、历史职责和光荣使命。2010年,木兰林管局开始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理念。“根据专家诊断,我们的树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可采伐年限后,仍有巨大的生长空间,我们原本40年就采伐的落叶松可以长到80多年。”赵久宇说。根据实际情况,木兰林管局对德国的近自然经营方法加以改进,提出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理念,将目标树培育至80?90年进行采伐,培育大径级材。样地数据回测显示,20年生的落叶松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生长量从11%提高到了18%;40年生的落叶松,亩均蓄积量从3.5立方米提高到4.6立方米。伟大的诗人里尔克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挺住就是一切”,深刻地揭示出坚持对于事业和人类的重要性。植

11、树造林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打破了创业时“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从过去的单一完成任务的思维模式改变成现在的依托森林资源寻求更大发展的可持续思路。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作为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垂直管理的体制使塞罕坝和木兰在政策连贯、人员工资及经费稳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林场无需为生计奔波,在培育森林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推动自身发展中后顾无忧,成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不同的是,由于缺乏资金,目前河北全省

12、70%的林场人员工资经费得不到保障,欠缴职工保险情况比较普遍,林区路、水、电、管护用房等建设经费没有纳入政府基建预算,林区贫困化现象严重。“京津冀可持续发展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认为,京津冀目前没有形成共同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互动机制,无法保障区域内不同功能区都能实现公平、和谐、良性发展。河北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王丽英告诉记者,在政策上也缺乏激励机制,“比如,对于那些不等不靠,不求短期利益绿化荒山、抚育森林的国有林场,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处处长欧国

13、平对记者表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京津冀地区可以率先开展生态补偿的探索。资源民生问题多“国有林场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有国有林场在就能保住一方的青山绿水。”桦木沟林场场长柴景峰说。同样是青山绿水,身处不同国有林场中的森林资源和林场职工的生活状况却有着天壤之别。成立于1955年的桦木沟林场是京津风沙线上的“老大哥”,经营总面积169.55万亩,列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83万亩。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桦木沟却越来越“跑不动”了。53

14、岁的冯玉平拄着拐杖,一步一停地在家里挪着步子。他是桦木沟林场的在职职工。因股骨头坏死,今年起,冯玉平只能在家养病。而之前,他每天都要进山看护林子。冯玉平是这个林场的第二代,他的父亲曾经是最早的一批创业者,“父亲上过电视,当过很多年的劳模。”7月16日,冯玉平对记者说,他从小就在林场里长大,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护林员。由于林场效益差,冯玉平每年只能领到一半的工资,约2万多元,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10年。他的老伴在林场附近的一个旅游景点门口摆摊,卖蔬菜和水果。他自己租了几间路边的房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每年房租6000元。小店挣不到钱,最多是混口饭吃。”冯玉平说。4年前,冯玉平响应林场的号召,

15、在小店的院子里种了5000株樟子松、云杉苗木,等着卖大钱。林场又给每户职工家里分了一亩地种植苗木,冯玉平又种了1万多株,“但市场行情不好,一棵都没卖出去。”冯玉平指着院子里已经长到半米高的树苗对记者说:“实在太密,没法再长了。田里的树苗都有1米5了。愁人。”16日下午,在距离克什克腾旗约90公里的桦木沟林场望火楼,51岁的冯玉和、50岁的白树军爬上简易的梯子,到屋顶冒雨看护着四周的2万亩山林。这片山林,将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隔开,阻止着两大沙地的“握手”。冯玉和告诉记者,他们每年有260多天吃住在破旧、墙皮脱落发霉的护林站里。林场分给他们的棚户区改造房,由于没有时间住,卖掉换钱了,以贴补家

16、用。不在护林站时,他们还是住在林场的平房里。“要等到60岁才能退休,我还得干10年。”冯玉和说:“没办法,没有年轻人了。”桦木沟林场是克什克腾旗4个经营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的国有林场之一。 柴景峰对记者说,林场现有在编职工111人,离退休职工64人,“在职职工年龄都在48?56岁之间,45岁是最小的”,桦木沟快变成“老头沟”了。冯玉平对记者说,“老头们”管护起山林来,腿脚肯定没有年轻人灵活,有的时候就只能在大道上看看,或者干脆住在护林站里不动弹。柴景峰介绍,1955年桦木沟林场刚成立时,属于全额事业单位。1958年改为差额事业单位,政府每年拨付13.5人的工资经费。1992年,克什克腾旗将林场定性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再拨付工资经费。“2005?2009年,当时林场还有采伐指标,最高时每年可采伐1.2万立方米木材,加上苗木销售和公益林补偿,林场的日子还算好过,盖起了办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