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的出生处与成长地.docx

caoka****i234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8.21KB
约7页
文档ID:131079516
李白的出生处与成长地.docx_第1页
1/7

李白的出生处与成长地一 唐朝是诗的天空这个天空雄阔浩瀚,星光璀璨,其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是字称“太白”、号“青莲居士”的李白(701―762)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的母亲临盆前的那个夜晚,忽然梦见长庚星,故而在生下儿子后,给他命名为“白”,字则为“太白”长庚星就是太白星我国古代把金星(太阳系各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叫做太白星,早晨出现在东方时叫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时叫长庚西方在五行中属土,色白那么,李白出生在哪儿呢?千百年来这一直被认为是个难解之谜,众说纷纭,闹得不可开交其实,与李白同时代的两位唐人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位是距李白逝世仅55年的范传正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撰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其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另一位就是前述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里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本攀浪铩?…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的这篇序比范传正的还早,几乎就在李白逝世的当年。

其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李白在安徽当涂病卧于床,生命垂危之际,将诗文稿托付于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请他结集作序序中家世生平,应据李白口述而成而范传正是李白好友范伦之子,时任宣歙池等州观察使(治今安徽宣州)他以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名义前往当涂访问李白遗迹,看望李白的两个孙女,目睹到李白儿子伯禽关于李氏世系的残缺记录,据此而作《李公新墓碑并序》两篇序文的可信度自当不容怀疑它们都清楚地将李白的出生地指向中亚碎叶,即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靠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地区对这两篇序文,郭沫若先生认为,一是交待了李白的籍贯――陇西成纪人;二是指明了李白的出生地――中亚碎叶,三是说明了李白的家世――祖上是西凉建立者李?薄2还?,唐代有两处碎叶,其一为中亚碎叶,其二是焉耆碎叶郭沫若考证说:“焉耆碎叶,其城为王方翼所筑,筑于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碑文》既标明‘隋末’,可见李白的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1]郭沫若先生关于李白出生中亚碎叶之说影响很大,权威的工具书,如新版《辞海》《辞源》均采此说有学者根据李阳冰序文中“谪居条支”一说,提出李白出生在条支郭沫若并不回避“条支”的说法。

他还注意到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按理,碎叶、条支、咸秦应是三个地方,但郭沫若先生却有他自己的见解:“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唐代)条支都督府所辖地即今苏联境内的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一带,是毫无疑问的郭沫若还认定:“咸秦”当系“碎叶”之讹[2]对于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敝?后的说法,郭沫若先生认为不足为信其一,李白自己在其诗歌里虽也有所涉及,却往往自相矛盾,游移不定[3]其二,当时唐廷宗正寺属籍,未录有李白;也就是说,李唐宗室不承认李白这门亲戚唐高祖李渊是李?钡钠呤浪铮?唐玄宗李隆基是十一世孙;倘按李白的说法,李隆基还晚李白两辈呢!)[4]其三,“所谓李?本攀浪镏?说,看来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在抬高自己的门第[5]陈寅恪先生则根据前引《李公新墓碑并序》和《草堂集序》,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里,提出李白不是?h人,而是西域胡人,“入中国后方改姓李”陈先生写道: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

[6]与此相应,胡怀琛则认为李白先世本为中国人,为突厥所掠,乃是突厥化了的中国人[7]幽谷也支持此说,认为李白是“从碎叶家庭中出来的” [8]这大概是李白“西域胡人”说的最早提出对此,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从李白能迅速而深入地掌握汉文化以及李白诗歌对胡人的描述、品评,认为“李白肯定是汉人,而决不是‘西域胡人’”[9]蒋志先生在《绵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上发表《李白家世诸说评议》一文,赞同郭沫若之说,还作了几点补充:其一,李白自己说他是汉人而且与许多李唐宗室认亲,若他真是胡人,根本无法与李姓族人称兄道弟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李白没有必要隐瞒其族属其二,凡是与李白过从亲密的人,都没有露出李白是“西域胡人”的丝毫迹象其三,从李白的生活习惯也看不出他是胡人尽管李白先世在西域生活过相当长时间,却不能以此证明他就是胡人其四,五代前蜀的李??本波斯商人,因关中战乱而来中国他在中国其生意、其诗作都很有名气,但他并未隐瞒国籍还须说明的是,明、清以来直至当代,也有不少学者(如杨慎、王琦、黄锡圭、戚维翰、王伯祥、安旗、胥树人、裴斐)提出李白出生在蜀地,他应当是土生土长的蜀人其根据也是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并序》以及同属唐人的魏颢《李翰林集序》。

《李公新墓碑并序》在前引李白先祖“流离散落,隐易姓名”之后,写道:故自国朝以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魏颢则在《李翰林集序》写道: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其实,范传正序的那段“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之说与前引李阳冰《草堂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一段乃大同小异对此,郭沫若先生有自己的读法,他写道:伯阳即老聃李耳,相传李耳分娩后,被他的母亲指李树以为姓这儿的一句话着重在一个“复”字,就是说恢复了原姓[10]周勋初先生则在《李白评传》一书里以李白亲笔之文并结合范传正序否定了魏颢“李白生蜀”说他指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云:“臣伏见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此表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以此上推,可知李白应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亦即长安元年(701),此时下距中宗神龙元年(705),已有四年之久,则是其父携家自西域到蜀中,李白已年五岁这也就是说,李白应当生于西域[11]李白虽不是胡人,却出生于胡地的碎叶,入蜀之时,已是5岁孩童了。

他天资聪慧,对雄奇浑莽的西域大地刻骨铭心,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后来的不少诗篇,都在遥望他儿时的故地,缅怀胡地的壮丽风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横吹曲辞?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一《横吹曲辞一》交代《横吹曲》由来说:“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晋书?乐志》曰:‘横吹有鼓角,又有胡角……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而世所用者有《黄鹄》等十曲’其辞后亡又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也李白这首《关山月》将他记忆中的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等万里西域风光尽收眼底而细细咀嚼、回味,略带忧郁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他的胸襟却是开阔的,气宇轩昂,歌声豪迈而又宁静致远所以,他的这首描写胡地故土的诗,千百年来不知牵动了多少有着胡地情结、边塞情结的游子、健儿的心绪!明人胡应麟在其《诗薮》里称它“浑雄之中,多少闲雅”,确为的见。

从西域一路走来的李白《关山月》的意义,在当代学者杨义先生那里还得到进一步的揭示:李白《关山月》是以胡地声情震荡人心的李白西北胡地的气息和南方长江流域的素质改造了盛唐文化,开拓了盛唐诗风,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永远令人神往又难以企及的典型[12]二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5岁的李白跟随父亲李客风餐露宿,涉流沙,渡黄河,翻秦岭,攀栈道,万里辗转,最终抵达剑南道绵州昌隆县的青廉乡定居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28岁的李隆基正式即位为避新皇名讳,昌隆县改名为昌明县,治所就在今江油市彰明镇一带李白居家的青廉乡在彰明西南方向,距今天的江油市区15公里,为涪江及其支流盘江所怀抱青廉乡后来改名为青莲乡、青莲镇,乃因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的缘故李白不仅崇道,骨子里亦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且与佛教、纵横家关系极深他的自号,似应受到佛教的影响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释青莲道:“青莲花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太白自号疑取此义李白在蜀地生活近20年之久,直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时才经三峡出蜀因此李白一直视自己为蜀人,并为此而自豪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桑?遂来观焉。

这是很自然地将汉代的蜀郡成都人、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当做同乡《上安州裴长史书》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写就的,其中讲自己“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这里的江汉,指长江、汉水(嘉陵江),指代当时的巴蜀地区,“少长江汉”就是“少长巴蜀”此段最重要的一句是“五岁诵六甲”六甲本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又谓道教方术之书,《道藏》中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神符之书至于轩辕,也是道家所托,即所谓黄老李白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一里,还说自己“十五观奇书”奇书,也应该是道书之类吧?正经的儒家典籍不能视为奇书由此看来,李白自他踏上巴蜀大地起,就已开始学习道书,涉足道教了他后来的许多诗文,都以老庄之理作申言,信手拈来,相当熟稔如他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在安陆(在今湖北)所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便数举《老子》《庄子》名言而化为己说,毫无池,运用自如巴蜀是一块充满神秘吊诡的土地,最初的道教――五斗米道(或称鬼道、米巫)就在这块土地上蕴酿、生成这里自上古以来就弥漫着巫鬼之风,为东汉道教的萌芽埋下了种子,也为唐人李白的求道寻仙聚结了千年的仙气李白的家乡绵州处于蜀地北部,靠近岷山―岷江河谷。

这里是古蜀先民的圣地,也可以说是古蜀文明的一个发祥地商代广汉三星堆―成都居民的主体部分是从川西高原的岷江河谷东南下的一支古羌人难怪位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遗址的蜀人墓葬一律朝西北30℃~40℃方向成坑这应当是古羌蜀人灵魂不死而溯迁徙路线返归故里观念的表现东晋常璩写的《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在“两山对如阙”叫做天彭阙的地方恍惚看见有许多鬼魂精灵络绎不绝地从成都平原方向经过这里,去到岷山深处据说是西汉成都人扬雄写的《蜀王本纪》也提到过天彭阙鬼魂过往的情况这说明,在古羌―蜀人的认识里,湔氐县天彭阙(又称天彭门)是他们从人间返归天国的通口,是“送魂”的关口向达先生说,天师道(即五斗米道)的祖师张道陵学道于西蜀鹤鸣山,这里属岷江流域,是氐、羌族常年必经与活动之处所以他“疑心张道陵在鹤鸣山学道,所学的道即是氐、羌族的宗教信仰”;“天师道的思想原出于氐、羌族”[13]而500年后李白在岷山之?从逸人东岩子隐居数年,“养高忘机”,就有可能是在学道――这种原本属于氐、羌信仰的具有浓郁羌―蜀巫鬼气息的道教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岷山之阳”指李白家乡青莲乡西北的匡山,又名戴天山这里周秦时亦是氐、羌频繁出入的地域,汉属刚氐道,山青水秀,林壑幽深,既是学道的好去处,也是读书的优选之地当地老百姓称它为“读书台”,说是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常居此处读书有十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