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无竟与意境说的内在关联问题.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6876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无竟与意境说的内在关联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庄子无竟与意境说的内在关联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子无竟与意境说的内在关联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无竟与意境说的内在关联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无竟与意境说的内在关联问题意境是比意象次一级的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范畴,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庄子意境探究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自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标举意境(境界)以来,论者云集,以致于在现当代文学理论界形成了罕见的意境热.1(P. 16)然而,意境说在逐步走向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神坛的同时,也越来越暴露出缺乏一种共同的、统一的规定和稳定的同质的意义2的关键问题。目前,学术界尚且解答不了这个关键问题.而如果固守于意境说的儒家意象论、佛教(禅宗)境界说、道家象(道)说之一种或多种来源观,势必会继续沉陷于误把意境的相似性或影响因素作为根本问题的泥淖,继续驻守于借助概念中介做逻辑推演(

2、甚至是臆测)的历史怪圈。其结果,或者使意境论认识依然滞留于意境说的多个哲学源头,与学术无益;或者使更多的研究者不断提出质疑之处,与学界无益。只有析厘出意境的根本生长点和直接起源处,即聚焦于庄子无竟观,才能真正捕捉到意境说的同一性思想内核,驱散近现代关于意境说的重重迷思。本文尝试解答庄子无竟与意境说的内在关联问题。一、意境之境意境是比意象次一级的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范畴。对于意象,古之圣人讲究立象以尽意,这样,解意须借助象来完成。与意象相类似,意境乃意之境.因此,意境之考察就自然落到境字上了。早在诸子文章中,境字就并不鲜见。但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却无境字及其解释。然而,清代李辅平的毛诗紬义中提到许

3、慎说文解字里增加的一些新附字,却给出了境字的详细内容。李辅平说:新附有之云:境,疆也,从土,竟声。经典通用竟。这说明:其一,境义为疆,而疆与界同义。如周礼曰:壃,犹界也,毛诗传曰:境,壃也,汉代郑玄也说壃,犹界也。(郑玄周礼疏卷第十)也就是说,疆界与境界是一个意思,指国土之边界,这在汉代之前就已成为共识。高诱注吕氏春秋、郑玄笺毛诗注疏都认为疆,境界也.春秋战国时期,列御寇的列子说: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说明当时的境界就有边界的意思。其二,竟是境的本字,境是后用的字。晋郭象注庄子、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和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孔颖达疏毛诗注疏等均说境,古曰竟、竟,音境.说文

4、解字音部竟下说:乐曲尽为竟,从音从儿.据此,竟字本来是指音乐上的用语,所谓乐竟为一章或一阕,所奏一竟,指乐曲之终止。音乐上的片段、终止引申为国土、疆域上的终端、边界。为何音乐领域的竟字可以用来指国土、田地上的界限范围呢? 段玉裁说:乐曲尽为竟,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传曰:疆,竟也。俗别制境字,非。然而,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有关奏鸣曲的疆域美学论述也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德勒兹在生物、环境、声音之间建立了系统机制。德勒兹认为生物靠挪用周围的现成物-姿态、叫声、气味以及排泄物等-来建构自身的专属领地,宣誓其主权范围。动物的鸣叫(包括音乐)所能达到的范围,就是生物标划的

5、界域。疆土是音乐的相伴物,一首小曲就是一个音乐的辖区。音乐是作为环境的编码起到标识两个同种的生物之间的临界间距的。3(P. 456)副歌或者说不断重复的音符是音乐所特有的内容断块,也称为节奏,它是用来实现环境间的配置活动。在德勒兹看来,安慰自我、安身之所和向未来敞开构成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音乐与环境一样都产生于混沌,但音乐是环境对于混沌的回应。3(P. 446)因此,他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建筑学,具有解域与再辖域的双重机制。简而言之,德勒兹的跨人类学的疆域美学说的是动物以声音(或声音所能传达到的范围)为符号来宣誓主权领地的。境并非是后来才使用的字,境与竟在古代文献中常常混用而不加区分。但是,境与竟之

6、间并非没有区别。境更多用来指疆域或田地上的物理上的界限,而竟字所使用的音乐学上划分,则意味着某种抽象的区隔。说文解字说:疆,界也,象田四界,即是用来表示田地之间的区隔、界限。所以,诗经周颂思文言: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这种区隔有时也用来指无形的界限,而并不单纯指物理上的区隔。如卜商子夏易传云:多无不能,无疆之德。故君子定其分,行其事,则叶。唐代逄行珪所注鬻子说:贤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鬻熊鬻子卷下)境(竟)的意义由物理的延伸为心理的,在意境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历史性转变,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言起于南北朝4(P. 6).庄子一书中就出现了多处有关竟的特殊用法,用来指称

7、认知的对象或概念,此种境应称之为心理上的边界。5(P. 7 -8)逍遥游言: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秋水言: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荣辱与是非这些主观价值判断的认识活动(或结果),庄子用竟来区分它们的客观属性。受老子思想影响,庄子提出借助坐忘工夫可实现无竟状态,进而顺应天倪.无竟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庄子从有竟进入到一种无差别的、自由的精神新境界。何为无竟呢? 庄子齐物论提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对于庄子无竟的解释,历来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无竟指无穷之境。郭象庄子注言:至理畅于无极,故寄之者不得有穷也。成玄英庄子注疏言:寄言

8、无穷,亦无无穷之可畅,斯又遣于无极者也。宋褚伯秀、明陆西星、清王先谦、民国马其昶,均持此说。第二种认为无竟指无物之境。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卷三言:年义既忘,则振动鼓舞于无物之境。此振字便是逍遥之意。既逍遥于无物之境,则终身皆寄寓于无物之境矣。明朱德之,从此说。第三种认为无竟是无边之境。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说:无竟者,乃绝疆界之境。即大道之实际,所言广莫之乡,旷垠之野,皆无竟之义。第四种认为无竟是无极之境。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云:竟,极也.其实,这几种解释并无太大差别,它们都共同指出了无竟的去智离言而无所牵制自由自在的美的人生状态。这种审美化的境界,也恰恰是诗歌活动中意境所传达的根本的审美体验。无竟是庄子

9、向往的最高人生境界,它与天齐、与道通、与无同,是来自于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层体验,是个具有多层性丰富内涵的哲学命题。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无竟是道的别名,天倪类似于无竟。庄子所云:莫知其极,无所终穷,不知端倪,坐忘,无穷,无朕,其物无穷,其物无测,无穷之门,无极之野,莫然无魂,无乡,无方,无端,无旁,无始,莫 知 乎 其 所 穷 ,皆 此无 竟之 意也。6(P. 180 -181)二、意境本于无竟可是,意境与庄子的无竟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呢? 对此,宗白华认为意境的创成须得庄子7(P. 69),薛富兴认为道家思想为意境范畴奠定基础8(P. 357),古风认为意境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艺术呈现1

10、(P. 303).蓝华增和夏昭炎论意境更为具体。蓝华增认为意境,特别是无我之境,更偏于道家思想。9(P. 39)夏昭炎说庄子无竟已孕育境地的新意,是后来的意境之由来。10(P. 4 - 5)他们都注意到庄子无竟对意境说的直接影响。然而,将意境说的道家起源直接追溯到无竟并加以详细论述的,只有顾祖钊、黄景进与蔡钊。台湾学者黄景进的意境论的形成:唐代意境论研究从境字的词源学入手探讨境与竟的关系,提出庄子是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竟字的,这为从无竟探讨意境解决了一个关键难题。顾祖钊首次明确提出意境与庄子自由之境、无极之境的无竟具有直接渊源关系,11(P. 161 - 162)并以中唐诗人权德舆为例,论证了其

11、与庄子意境的思想渊源,呈现了意境之无竟渊源最为详细的考察。蔡钊最近刊发的论文道家无境论探析提出道家无境是境界的最高境界,并以无物、无我、无境为核心论述境界的终极意义,为目前第一个、也是最为充分论述无竟观者。他们的开拓性研究为意境之无竟词源学研究转向思想内核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思想启发和学术可能。但后世论说意境者如何与无竟相关,两者间存在何种关联性,以及无竟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和意境作为一种审美境界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悬而未决。刘勰、钟嵘、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严羽以及王夫之,通常被公认为共同缔造了意境说。刘勰的意境思想主要在隐秀、神思两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庄子意味浓厚,而神思之意形在江海之

12、上,心存魏阙之下则借用了庄子。隐秀篇评价阮嗣宗咏怀诗:境玄思澹,而独得乎优闲,可视为诗歌无竟之美;神思篇提出神与物游的意境构思方式直接是无竟之状:振,即畅,也(成玄英疏振于无竟)。钟嵘及其诗品的思想基础构成之一是玄学,他所追求的自然英旨、滋味的诗歌之美,无疑是无竟之美的转义。王昌龄具有明显的崇道意识和老庄趣味,像自然、无间隔这类庄子词汇在诗格中十分常见。他提出以忘身、休息养神方法找寻意,境才能生.尤其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真意境的得到是靠思-即庄子无竟的知,才能到达领悟艺术中的人生真谛。皎然诗式中认为境既是心外之物,也是心中之物,他还把庄子的至人视为自己的人格理想。司空图二十四

13、诗品首章强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命题,其环中一词出自庄子的齐物论、则阳两篇。另外,诗品特设实境一品,却钟情于虚境与庄子有竟、无竟之分,而专论无竟何其相似。在宋代,庄禅合流是一大风尚,这涵养了严羽以禅喻诗的诗学理论,他的妙悟不就是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的注解吗? 王夫之对庄子研究之深,尽人皆知。他的意境虚实论实乃庄子有无思想的变体。中唐诗人刘禹锡境生于象外说,向来评价甚高。意境论者们认为它直接揭示出境的产生源头12(P. 117),是对意境范畴第一次正面界定8(P. 29),是意境范畴最简明的规定13(1. 548),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本质特征14(P. 486).刘禹锡究竟对意境说了

14、什么呢? 他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结合整句,这里所丧之言应该是庄子寓言中的卮言.庄子寓言云:卮言日出,和之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卮言,成玄英注疏无心之言、合于自然之分也.顺应天倪,才可曼衍以穷年,穷年也即是忘年,忘年才能振于无竟,寓诸无竟.故此,卮言既是言而无待、无遣是非、忘年忘义、无心无竟地说15(P. 216),也是无心无竟之状态。境- 象与义 - 言处于对等的关系,如得义丧言一样,境超越具体的象(包括言)而生。其实,刘禹锡曾避乱江南,好静寂之境。他对庄子哲学有精深的理解16(P. 146).义得而言丧,经由魏晋玄学(以王弼、嵇康为代表)的言意论而直指庄子的言意之辨.从王夫之对庄子忘年忘义,振于无竟的忘年忘义的解释忘言忘义,17(P. 165)它们之间的关联,昭然若揭。境生于象外之境并非物理之境,而是庄子意义上的心理之境;境生于象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