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106729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基础巩固组(2017商丘模拟)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A玉米 B水稻C甜菜 D甘蔗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分析,该地的气温、降水量折线呈波动上升状态,所以气候趋向于暖湿化。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处黄淮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有棉花、玉米、小麦等,故气候变化对该地玉

2、米生产影响较大,A项正确;水稻、甜菜、甘蔗均不是该地主要农作物,影响较小。答案:1.A2.A(2017天津红桥八校)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3若全球气候变暖,则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水量变化量最可能是()A大气中水汽输送增加量小于陆地径流增加量B陆地河湖蒸发量将明显变小C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海洋蒸发量明显增大D全球降水量明显大于蒸发量解析:陆地径流增加量除了水汽输送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外,还有陆地蒸发、蒸腾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则A正确。气温升高,蒸发、蒸腾作用都会增强,但全球整体应处于平衡状态。答案:A(山东济宁2017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农牧交错带常年活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该地土地利用主要由图中

3、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组成(不包含未利用地)。读图完成46题。419602010年,该地()A建设用地比重略有上升B草地面积逐年萎缩C荒地比重较为稳定D水体面积不断萎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19602010年,该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很小,比重下降;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荒地比重较为稳定;水体面积先减后增。综上所述,C项正确。答案:C5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草原转化为耕地B荒地转化为耕地C新活动地域的开垦D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图中看,草地、荒地、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所以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新活动地域的开垦,C正确;不可能是草原、荒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耕

4、地,A、B、D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C项正确。答案:C6据图推测,1990年以来该地可能()A冰川融化加快B河流水量减少C气候逐渐变干D台风灾害增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水体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面积不断增加,说明该地水源增加,而该地位于农牧交错地带,可以推测是冰川融化造成的。综上所述,A项正确。答案:A7(2016高考全国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解析:本题考查水旱灾害空间分布及成因,难度中等。根据图示不难看出,河南水旱灾

5、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北部发生年数较多,南部较少。水旱灾害的发生主要受降水变率影响。由图示纬度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一线经过河南中部,河南跨我国南、北方地区,在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上差别较大。答案: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能力提升组(2017广东韶关期初摸底)风暴潮,是由剧烈的大

6、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下图为2015年3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渤海湾潮位和等深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1据图推测该日影响渤海湾的天气系统最可能为()A热带气旋 B温带气旋C副热带高压 D亚洲低压2该日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在渤海湾的()A东南部 B东北部C西北部 D西南部3除剧烈的大气扰动外,产生本次渤海湾风暴潮的原因还有()正值天文大潮位于浅海大陆架人海河流正处于汛期围海造陆A BC D解析:第1题,风暴潮多由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引起,渤海湾纬度高,不会发生台

7、风,应为温带气旋,B项对。第2题,海水上涨幅度越大,风暴潮灾害越严重。根据等值线疏密,渤海湾西南部海水上涨幅度最大,东北部、西北部、东南部上涨幅度小,所以渤海湾西南部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严重。D项对。第3题,从日期看,该日为农历正月十八,正值天文大潮时期,对。位于浅海大陆架,渤海湾海水浅,海底的阻挡加剧了潮势,对。此时是春季,入海河流正值枯水期,错。与围海造陆关系不大,错。A项对。答案:1.B2.D3.A(河南安阳2017二模)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46题。4图中甲地的自然地貌是()A河口三角洲 B山前洪积扇C峡谷 D台地5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

8、害是()A地震 B崩塌C山洪 D干旱6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A植树造林 B拆除库坝C禁止开矿 D抽取地下水灌溉解析: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地等值线较为稀疏,说明该地坡度较缓,由图例可知,甲地为砂石层,而且位于河流沿岸,因此为河流地貌。根据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可以判断,该地的河流流向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西北部为山地,河流流速快,携带泥沙能力强,到达甲地时,由于地形变得开阔平坦,流速减缓,并向四周发散沉积,从而形成冲积扇,故答案选B项。第5题,由题干可知,该地位于华北地区的山麓地带,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该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因此,夏季该

9、地河流补给量大,再加上河流的支流多,因此汇水量大,河流水位会暴涨,上游流经山地,流速快,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排水不畅,极易导致山洪的爆发,故答案选C。第6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作物需水量大,易出现春旱,应对春旱的有效措施是抽取地下水灌溉,D正确;植树造林、拆除库坝、禁止开矿等措施,都不能缓解旱情,A、B、C错误。答案:4.B5.C6.D(2015高考全国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A甲B乙C丙 D丁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

10、是()A葫芦岛 B秦皇岛C大连 D烟台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解析:第6题,由材料知,海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水温低、海水含盐量低,另外,水面稳定更适宜海冰形成。由图中等值线可知,甲、乙、丙、丁四海域相比,甲、乙两海域年平均气温低于4 日数最多,更易结冰,但相对于甲,乙更接近陆地,海水含盐量低,海湾处水面较稳定,更易结冰,使海冰厚度最大,故选B项。第7题,一般而言,海冰温度低于4 的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则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四个选项中葫芦岛年平均气温低于4 日数多于60天,日数最多,故A项正确。第8题,材料中提到“海冰含

11、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渤海海域面积较大且年平均气温低于4 日数较多,因此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误;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成本高,故B项错误,A项正确;渤海沿岸水资源需求量大,D项错误。答案:7.B8.A9.A10(2017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的统称。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下图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塘坝机井水窖数量7643

12、873183 748蓄水量(万 m3)4 1143 0174171 858265(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面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解析:第(1)题,特征描述类题目。在答题过程中需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描述,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指出水质的特点。第(2)题,考生结合文字材料与图表展开分析即可。第(3)题,西海固地区夏季降水较多,可蓄积雨水;冬季温度低,可蓄积水块与积雪。注意此处为“水窖”,而非“水井”,主要用来储藏从别处运来的淡水。答案:(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少(匮乏);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矿化度高,水质差。(2)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3)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蓄积雨水(地表径流);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冰窖,冰块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