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6662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一、引 言传统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对区域内生产系统、企业集群和工业区进行分析。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拓展和深入,区域经济中企业的投资、研发、生产和贸易等经济活动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全球价值链( GVC) 、全球生产网络( GPN) 和全球创新网络( GIN) 是研究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间联系的三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和框架。本文对 Par-rilli( 2013) 等人的研究做简要介绍,对这三个框架下区域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和

2、比较这三个框架各自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借鉴意义。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回顾早期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始于对市场国际化,国家间的贸易不平衡的研究。国家与国家间工业发展的不平等以及国家间的贸易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中心国、半边缘国和边缘国家的产生,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关系将会随着新的经济支配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Held ( 2002 ) ,Henderson( 2002 ) ,Schmitz ( 2004 ) 研究了区域间基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下的治理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间的联系。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前身是全球贸易链( GCC) 。在 20 世纪 90 年代,Ger

3、effi 和 Korze-niewicz( 1994) 首次使用全球商品链 GCC 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关注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治理结构,通过生产者驱动和买方驱动的价值链体系模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升级。进入 2000 年后,对于 GCC 分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成为 GVC 的框架。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不仅将 GCC 的价值创造链条扩展到了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同时也揭示了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脑体纵向分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链条中每一个阶段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是与该链条中的企业间治理关系分不开的。全球价值链治理关系的内在力量不仅决定着价值在各个链条中的增值与分配,而且影

4、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价值链治理关系的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与全球产业链生产相配套的企业和网络,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初步的工业化。所以,Humphrey 和 Schmitz( 2002) ,Nad-vi 和 Halder( 2005) ,Pietrobelli 和 abellotti( 2007)等学者将价值链的概念应用到包括本地产业集群在内的区域生产系统之中,研究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增长潜力。Coe 等( 2008) 以经济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全球生产网络的框架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 跨区域、跨国生产网络

5、和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产业转移业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区域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外生创新方法。而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在空间范围的展开与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发展有着内在联系。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一方面是生产在地理空间范围不断的扩散,另一方面是由分散化生产所带来的某一生产环节在区域上的集聚。全球生产网络以资源配置和要素报酬的最优化为原则进行区位的选择,而集群则将全球化的生产活动“本地化”。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前提必然是国际分工能够带来跨区域的贸易利得。对于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而言,集群内在因素和与集群有着密切联系的外生因素同样非常重要。集群内在的因素包括集群内的服务性机构,人力资源

6、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本。而外生因素则是指集群与外部环境间的人员、知识和资本的流动。这种流动为集群引进了新的知识、技术和新的市场。Ernst( 2009) 提出全球创新网络( GIN) ,研究区域生产与全球化生产的内在关系。在该框架下,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与高附加值生产活动有关的关键因素: 例如工程分包,产品开发和研发活动在地理前沿上的扩展,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着国际生产和和市场上力量的平衡。随着生产转包这种跨区域生产方式的发展,研发网络和研发活动开始成为价值链上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新兴的经济力量,如 古 巴、俄 罗 斯、印 度、墨 西 哥 和 中 国( BIMCs)

7、 通过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化的研发部门等方式越来越多的才参与到研发活动,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创新和研发能力主导全球经济力量的改变。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及差异的研究则基于以上三个框架,Schmitz( 2004) ,Pietrobelli 和 a-bellotti( 2007)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竞争优势比较,Foray 和 Van Ark( 2007) 甚至提出了“智能专业化”( smart specialization) 的概念。以上三个框架除了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本地/区域经济发展,近些年来也多用于研究企业及其全球网络的发展。Dunning( 1988) ,Cowl-in

8、g 和 Sugden ( 1997) ,Dunning 和 Lundan ( 2008 )的研究对象都为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对研发和创新过程以及相关生产网络的控制,这些企业集团控制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上研究通常是以产业链中主导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成功战略。而研发、创新、产品和市场是决定着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以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主要基于以上关键因素对区域进行灵活的划分。在诸如美国、中国、巴西这样的大经济体环境下,我们所划分的每个区域可能包含多个行政省份和州,比如南部巴西、美国东北部或是珠江三角洲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经

9、济区域。而在欧洲和其他小的联邦国家,区域的范围在地理上就会变得非常小。因为每个区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对以上关键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这些区域能够构成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独立研究个体。三、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1 全球价值链下的区域经济研究全球价值链方面的研究属于国际商业领域该方面的研究较多关注价值链治理以及新兴经济体中中小供应商企业的发展。全球价值链框架分析区域间的价值创造及分布,研究处在价值链的生产和商业阶段的企业所创造的与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例如供应商、服务商、客户等( 非竞争性企业) 的区别。同时全球价值链的关注领域也包括价值链中垂直关系企业间的

10、治理关系类型。不过,对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在区域角度以及生产系统角度的影响却很少。全球产业链中的企业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 主导企业对供应商和分包商) 的线性联系,而非网络化的联系,并以这种方式将其他区域的企业纳入其中。Boomgard 等( 1992) 认为全球价值链在不同地区或者复制其某阶段的链条,或者向下延伸其链条,因此全球价值链在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尽相同。Humphrey 和 Schmitz( 2002) 将全球价值链框架与集群分析结合起来从理论方面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做了理论分析。Knorringa( 1999) ,Nadvi 和 Halder ( 2005) ,P

11、ietrobelli 和 abellotti ( 2007 ) 延续 Humphrey 和Schmitz ( 2002 ) 的 研 究,提 出 相 应 的 实 证分析。研究对象方面,全球价值链的分析主体是企业。价值链涵盖了与原材料供应,生产分包,服务支持和产品销售等相关的所有企业。尽管也是对区域和国家产业升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全球价值链只是以包含在价值链中的企业为样本,这些样本企业通常是依靠价值链的存在而存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主体是企业。价值链涵盖了与原材料供应,生产分包,服务支持和产品销售等相关的所有企业。尽管也是对区域和国家产业升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全球价值链只是以包含

12、在价值链中的企业为样本,这些样本企业通常是依靠价值链的存在而存在。价值链下的区域经济研究思路是基于主导企业的直线关系研究。行业的主导企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顶端,而在供应商、分包商和服务商层面价值链又分散为多个相互竞争、平行的次级价值链体系。按照垂直层级以及对主导企业重要影响力,价值链中的企业形成了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和四级供应商。对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产出和投入的测量和评价就是通过这样的线性视角进行。Pietrobelli 和 abellotti( 2011)的研究发现,价值链体系中企业之间的治理关系与区域创新系统中个体之间的治理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的关系为线性,而后者是非线性

13、、共同演化的。尽管产业集群、企业联合、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等个体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全球价值链体系采用的是线性框架而非系统框架因此并没有将这些因素代入进行定量分析。全球价值链体系将企业间治理关系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框架之中。价值链中企业间治理关系的识别及分析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其中包含了对了价值创造、价值分布区、产业升级和产业政策的分析。Gereffi、Humphrey 和Sturgeon( 2003,2005) 根据交易的复杂程度、交易编码的能力和供应商能力,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划分为五种: 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俘获型和层级型。价值链中的治理控制力来自于对供应

14、商的质量标准、劳动力和环境的要求。同一个价值链中,供应商之间的治理关系也将千差万别。一级供应商与主导企业之间的治理关系多属于关系型和模块型,而第三级和第四级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通常为层级型和俘获型甚至是市场型。全球价值链体系定义了在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 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Pietrobelli 和 abellotti ( 2007) 研究了拉丁美洲跨部门的产业升级。Knorringa( 1999) 、Artola 和 Parrilli( 2007) 通过同一区域中不同市场和生产系统间的关联度来研究产业升级。2 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视角超越了主导

15、企业和供应商企业的层面,以不同功能和不同区位划分企业群落,并与弹性生产和创新网络相结合。因此全球生产网络关注的是跨边界生产网络,汽车产业、ICT 产业和电子产业正是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对象。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更适用于具有网络性生产的产业,而不是诸如食品行业的线性产业,这是由于线性产业大多本地化严重。全球生产网络适于识别、分析区域和国家间的产业地位及特点。例如 Yeung( 2009) 定义了东亚各个经济区域战略耦合的不同模式: 韩国、台湾和新加坡大城市间的汽车和运输产业的“内部创新”合作,新加坡和台湾在金融、化工、电子和物流网络中的“国际伙伴关系”,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出口区域的生产平台。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是在行业和产业层次。虽然全球生产网络也像全球价值链框架一样对主导企业进行了识别,但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主导企业的层次上进行分析,而是将分析扩展到企业所在生产网络、产业集群和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生产网络框架将对区域的分析方法与产业/行业的分析方法结合了起来。目前许多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区域经济研究将经济的内在联系作为划分区域的第一原则,该方法在分析多个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如欧洲,或分析大国内部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方面应用广泛。因此全球生产网络框架中的全球生产网络和区域包含多个国家,正如 Yang( 2012) 对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