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106271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B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2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

3、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项不是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故D项错误。4(2018河北五市联考)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

4、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51895年底,清政府就芦汉铁路兴建一事颁谕,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白银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赢绌自负。1896年,总理衙门根据王鹏运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的奏折,奏请咨令有关省份厘定章程,地方官

5、不得勒索,得到皇帝同意。这些措施()A说明洋务运动取得初步胜利B推动民间兴办实业浪潮的兴起C体现出对“中体西用”的反思D是在为“新政”的实行制造声势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1895年底”“1896年”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白银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地方官不得勒索”可知,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办厂,这必然会推动民间兴办实业浪潮的兴起,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

6、财政危机,D项错误。6从19世纪90年代起,梁启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时事政治评论,因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后来的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所以有人将之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用这种文体写作的政论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这表明()A文体变革使报刊的读者群发生根本转变B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C报刊的推广使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各阶层D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政论方式答案D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用“时务体”和“新民体”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时事政治评论,征服了万千读者,表明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政论方式,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报刊读者群发生根本转变,故排除A项;

7、材料不能表明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故排除B项;19世纪90年代,白话文运动尚未兴起,且“万千读者”不等于“社会各阶层”,故排除C项。7下面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某地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A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B农业经济遭到破坏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起步较早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该地迁出去的人口大多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且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会导致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反映了该地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项符合题意。8(2018福建永安一中模拟)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

8、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空前繁荣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下至娼优隶卒”也“俨然望族之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单凭服饰已经难以判断出人的等级了,故选B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9下面是1919年全国部分地区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据此可知()A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B民族工业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平衡C全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D北方的自然经济较南方解体

9、迅速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19年我国部分地区注册工厂的情况,并没有与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故得不出A项的结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新注册工厂集中分布在江苏,其他地区分布较少,这反映了民族工业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故B项符合题意;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0右图是民国26年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报刊业开始走向繁荣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民国26年”,即1937年,另联系图片中“国难当头”“人人应有救国的责任”等文字信息可知,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土地革命主要是反封建

10、,不符合图片信息“国难当头”,故A项错误;“新的营销方式”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依据不足。11(2018河南濮阳诊断)阅读下表:1927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B国民政府对反侵略有所准备C官僚资本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D内战政策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答案B解析1936年和1927年相比,中国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增大,这有利于加强国防建设,说明当时国民政府对于反侵略有所准备,B项正确;A项中发生根本变化不符合史实;官僚资本表格不能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D项结论。12(2018河南调研)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

11、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抢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客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客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C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D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8年10月30日”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统区的经济面临崩溃,通货膨胀严重,出现“有什么买什么”的抢购风潮,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而不是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药品的管制措施,排除B项。材料没有特指美国物品在中国畅销,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

12、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系奉旨设立的官商性质,大权均由盛宣怀一人独揽。通商银行创立时,招商股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并商借度支部库银100万两。此时,中国无银行法令及成规可援,故一切组织管理及营业规则,皆参照外商银行成例办理。用人办事,以汇丰为准。并借重外才,征用客卿,聘任英人美德伦为洋大班,藉以融通中外金融。通商银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投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

13、北京,京行首遭焚毁,天津分行亦随之收束,业务渐告不振。材料二劳埃德银行是英国著名的私营银行之一。19世纪后期,英国政府出台法律规范优化了金融市场,劳埃德银行率先根据新法律进行了改组,它也从单一家族组织变成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分行开始在伦敦和全国各地设立,业务也进军保险、投资并开始直接参与海外殖民贸易领域。私人银行的成长带来了英国银行体系在19世纪后半期空前的银行业集中进程,经过并购浪潮的洗礼,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形成了劳埃德银行等“五大银行”主导英国银行体系的局面。(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通商银行和劳埃德银行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14、出两大银行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答案(1)特点:通商银行:官商合办;借鉴西方经营模式;拥有货币发行特权。劳埃德银行:私人银行;采用现代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广。背景:通商银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西方文明的传入,清政府财政危机。劳埃德银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垄断组织出现、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法制较为健全。(2)原因:社会性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法制环境不同;政局是否稳定。解析第(1)问,“特点”的解答注意答案的对应性,需要体现出两者的不同,可以从资金、管理、职能等角度对中英银行进行对比。“时代背景”的解答首先判断时间,然后结合所学分析背景。第(2)问,可以从社会性质、经济发展程度、法制环境

15、、政局是否稳定等角度分析,可以总体分析,也可以分别分析。14(2018山东烟台4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并全面发展。阐述:经济上: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些均推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思想上: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主张“商战”和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这些均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的尝试,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首先从表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观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