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对保定古莲池保护修葺的信函.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62467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初对保定古莲池保护修葺的信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国初对保定古莲池保护修葺的信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国初对保定古莲池保护修葺的信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初对保定古莲池保护修葺的信函.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国初对保定古莲池保护修葺的信函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最近,我们在提供利用档案过程中,发现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1951年5月保定市人民文化馆赵天纵分别写给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秀峰、副主席金城和副主席李锡九以及河北省财政厅孙厅长、申处长的一封信。从这封信的写作背景分析,应该是在此前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锋、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康修民重视文物古迹,亲临莲池,看到亭、榭、桥、垣的损毁状况后,责令省财政厅拨款重修,并令由保定市文

2、化馆负责具体的重修事宜。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百废待兴的1951年,人民政府对文物古迹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到作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人员对待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拳拳之心。该信工笔正楷繁体竖排手写,共计3197字。分抬头、正文、莲池修建沿革记、莲池台榭近记以及落款和时间。两封信除抬头不同外,信的内容完全一致。一封的抬头为杨主席、金副主席、李副主席,一封为孙厅长、申处长。落款均为赵天纵谨呈,五月二十二日。我们分析,保定文化馆赵天纵专门撰写了莲池修建沿革记和莲池台榭近记,并就如何为游园者提供有深度的指引以增加游人的兴趣和考证趣味提出了建议,目的在于强调莲池的历史悠久和莲池中各种亭榭楼阁等古迹保留至

3、今的不易,以激发游人发思古之幽情,且引起游园者对古迹的重视。该信除真实记录了在百废待兴的1951年人民政府对文物古迹的重视之外,还对莲池修建沿革以及莲池台榭名称、由来、建造时间、位置等均做了详细记述。一、信的正文承蒙省市各省长重视古迹之保管,嘱将莲池残破颓废之处重加修葺,并奉准拨款备用,实保市广大人民之幸,兹谨拟具莲池修建沿革记,及莲池台榭近记各一份,随函奉上,敬希鉴核指正,并拟依照莲池台榭近记,将各馆亭之名称、来历、建筑岁时、地势远近,就其可考知者书于木牌,钉于馆亭旁侧,藉期游人来园一览,增加兴趣,供备考证,因以促进其爱护公园之心,是亦有其巨大之意义,不知是否有当,专此呈请。批示只遵,谨致敬

4、礼。二、莲池修建沿革记保定莲池,素称河北名胜,自唐上元二年(肃宗年号)凿池建亭,名曰临漪(见清郭云丰莲花池台榭记)。以其建于池之中央,又名水心亭。(本清苑县志)。其译不可考。元守帅张柔始辟其地为别墅,因临漪亭故址,崇构馆榭,规模始大。又引满城县一亩泉水,曲折经由西水门灌入于池。(以上本保定府志)。植莲池中,每属夏令,叶碧接天,荷香四溢,亭前池畔,披襟当风,悠然意远。明知府张烈文修葺。万历(神宗年号)间,知府查志隆复拓其地,增置堂、寝、门、廊、台榭。(以上本保定府志)。清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慈禧后及光绪帝均曾驻跸于此,踵事增华,益见美备。(以上本清苑县志)。清雍正十一年总督李卫于莲池西北隅设

5、立书院、讲堂、书屋,是为莲池书院成立之始。同治间,总督官文重修。光绪间,总督李鸿章重修。(以上本保定府志)。是时聘贵筑黄彭年主讲。又购书二万一千余卷,辟“学古堂”以课诸生。其后,武昌张裕剑、桐城吴汝纶相继主讲,莲池之名声益远。庚子(光绪二十六年)年八月以义和拳抗洋事变,英、德、法等八国联军犯保,纵火焚烧,莲池台榭,半成灰烬。后经总督杨仕骧重修,渐复旧观。是时以万卷楼及院北草堂等院宇,划归学校。其时书院改校,方在经始也。(以上本清苑县志)。顷历时又久,河北省府杨秀锋主席、保定市府康修民市长,观园亭之残缺日甚,桥、垣之渐就倾圮,拨款重修,委文化馆董其事。余于台榭名称、来历、建立岁时,既别已为文考记

6、矣,关于莲池之修建沿革,复略述如右,于览夫斯园史迹之悠久,修筑之不易,更冀夫来游瞩者之重视斯园也,是为记。1951年五月廿二日赵天纵撰三、莲池台榭近记莲池台榭近记小引保定莲池远自唐上元间凿池建亭。今之临漪亭,即最早之建筑。元代守将张柔扩充构筑,规模始大。清雍正间,就址创设莲池书院,人材辈出,声名益远。清乾隆帝、嘉庆帝、慈禧后、光绪帝又复先后巡幸,驻跸于此。池内几番续修,楼馆亭榭,翼然秀起,洵为各园胜迹。以故前人题咏甚多,顾于池内台榭叙述漏略,又以年代久远,来池游者,不惟不悉其历史,并不悉其名称,山石林泉,未免减色,谨按清郭云丰莲花池台榭记(以下简称台榭记)记载独详,可资考证,爰依之记出。顷间上

7、级以园亭建筑,诸多剥蚀,桥、垣、渐就倾圮、奉准拨款重修,并拟于修竣后将各馆亭得名由来,经历岁时,地势远近,就其可考出者,书于木牌,钉于其侧。庶游人观览,兴起思古之幽情,因以振发其爱护公物之美德,是则区区之意尔。一九五一年五月 日,赵天纵谨识春午坡台榭记载:“池门北向,内为重门。屏于重门者为春午坡。昔时牡丹耀日,红叶翻阶,故有是名。”坡在今大门内前后两假山之间。前假山之南正中镌有春午坡三字。并有清乾隆帝题诗石刻四,其中三石嵌于前假山之南,一石嵌于后假山之北。御碑亭台榭记载:“(春午)坡之南为御碑亭,三亭并峙,形制不一。”今则覆以长廊,与记载已不相同。今廊内碑刻,计有清乾隆帝御书赐直隶总督周元理诗

8、碑。赐直隶总督刘岁峨诗两碑,赐直隶总督梁肯堂诗碑,清嘉庆帝御书赐直隶总督温承惠诗碑,赐直隶布政使方受畴诗碑。道光帝御书赐直隶总督那彦成诗文碑,及其他重修莲池诸碑。又有清巡抚于成龙撰重建张光禄罗彦井亭碑铭,及彭海春撰张忠烈公井亭诗碣,对于张罗彦死难事甚悉。按明末农民义军分路攻保,张罗彦时已致仕,守城抗拒,城破自戕死。明末政府政治腐败黑暗,压榨人民剧烈,以致农民组成义军,起而反抗。张罗彦立于反人民地位,阻碍义军进展,使义军不得早日兼程疾进,会师京都,实人民之罪人,民族所不取。是皆由于其出身于地主阶级,又久为没落统治阶级服务,遂以其剥削者之思想,支配其顽强行动,甘与人民为敌,至死而不悟也。 濯锦亭台

9、榭记载:(由御碑亭)西行,有亭曰濯锦。传说此亭与临漪亭建筑为最早。藤花榭台榭记:“榭前古藤数本,枯根蟠地。浓阴廖天。东迎濯锦亭,西邻高芬阁也”今则古藤尤是而榭已无存。高芬阁今为高芬轩,阁上有题匾。台榭记:“阁外有台。砌脚浸渠,波心印月,今阁与台均依旧存在。传说高芬为清代一宫娥,随清帝后巡幸来此。高芬曾过是地,自云“建阁于此,小憩最宜”。地方官吏遂为之建阁。高芬不过一宫女耳。因一言而建阁,可见专制王朝之豪华奢靡,与夫地方官吏逢迎内廷之甚。今轩内壁间嵌有清康熙帝亲题石刻“龙飞”二字。宛虹桥台榭记:“(高芬)阁西为奎画楼,由楼西南渡宛虹桥”。奎画楼今已无存。临漪亭台榭记“由(奎画)楼西南渡宛虹桥至宛

10、虹亭。今所谓笠亭,昔所谓临漪亭也”。又云:“自唐上元二年,凿池建亭,颜曰临漪”。又名水心亭。见清苑县志。莲池内以此亭为最古。凌空桥台榭记:“(临漪)亭南有凌空桥,登之如在天际”。洒然亭:台榭记:“由(奎画)楼直西行,曲折盘旋,从假山隙径出,过洒然亭”。亭在今莲池西北隅。响琴榭今在洒然亭之西,台榭记:“此为溪水入池,泉声冷冷,尘俗可涤”。今榭中题有“响琴”二字。君子长生馆台榭记:“其(响琴榭)南为君子长生馆,俗称钓鱼台,昔所谓鹤乐也。同治辛未,陈观察乃改名,其跋云:“莲池久涸,因修志开局。始引泉种荷。适肃宁令以“君子馆砖”拓本至,有曰“君子长生”者即以题额”。馆今为文物展览室。室内陈列历代古物,

11、如磁器、铜器、玉器、古砖瓦、名人书画之类。定期展览,供民众游瞩。藏经阁阁中原为废藏“藏经”之所。今改为楼,楼下为博物展览室,室内陈列禽鸟、鱼类、其他动物以及关于卫生诸标本,亦定期展览。楼上为文化馆职员宿舍,传闻楼建于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兵乱以后。煨芋室据台榭记谓室在蕊幢精舍内。今文化馆东屋,檐内有杨士骧题煨芋室匾额一。当即其地。传闻清慈禧后曾驻临煨芋于此。遂以为名。此地西为藏经阁,东为蕊幢精舍,似为僧房。专供藏经诵经之用者。不如亭台榭记:“旁一井,泉甘列,南为蔬圃,故以不如名亭”。传说亭下有井,即明末张罗彦家人相从死难处。亭即清巡抚于成龙撰重建张光禄罗彦井亭碑铭中之不改亭,所谓“建亭于井上”者

12、也。亭中原有石刻,“泉水犹香”四字,今已不知移置何处矣。小红桥今在煨芋室之东,康乐厅之西。藻咏楼台榭记:“(由不如亭)北望藻咏楼,盈盈隔水,岸削千尺。”今其地已非楼,疑经兵火后而又改建者,今岁改名康乐厅,为广大人民讲演、游艺、娱乐之所,寻绎“藻咏”字义,原建筑似专为皇帝或贵族歌咏吟诵以供少数人欢乐之地,今则为广大人民活动游览场所,效力大有不同,意义亦未可相提并论矣。红枣坡台榭记:“循(不如)亭而东为红枣坡坡最高”。似在今六幢亭附近地。六幢亭在今不如亭之东高坡上,保定府志载,“光绪间,总督李鸿章重修于奎画楼之北建六幢亭”。据黄国?u所记,知六幢亭原在奎画楼之北,今之六幢亭乃以后所改建。寒绿轩台榭

13、记:“(红枣)坡之东为寒绿轩”。今轩外檐内有寒绿轩题匾,轩内满藏尚未整理之旧书。轩别为一院,周有短垣,其中一部房,为职员宿舍。白石桥台榭记:“在(红枣)坡之北为白石桥,雕栏奇丽,蜿蜒卧波”。篇留洞台榭记:“(白石)桥北为篇留洞,洞口南入西北出”。洞之北口有清乾隆帝篇留题诗石刻,后来即以篇留名洞。观澜亭台榭记:“(篇留)洞左有亭曰观澜,昔所谓“含沧亭”也。今亭中题有观澜二字。水东楼台榭记:“(由观澜亭)东北过平桥为水东楼”。今楼上下为文化馆图书室藏书之所。图书室原名图书馆,系在水东楼之北,传说建于民国元年。台榭记:“(水东)楼侧为鹿乐,五鹿踏花,时闻呦呦声”。此地在建馆前盖为畜鹿处。注:为原文辨别不清的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