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05962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类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分析2012年自考中文专业本科(社会类) 胡海风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而蘩漪则是作品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作家赋予同情的人物。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蘩漪是有着“雷雨”般性格,有着“雷雨”般破坏力的女人。当然,她的觉醒与反抗,充满了悲剧性,无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一、 典型的形象特征(一)“雷雨”性格爱恨情仇,玉石俱焚“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

2、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这就是蘩漪的第一次出场,加之那通身黑色的旗袍,给人以冷酷的视觉冲击,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冷峻的芬芳。这样不平凡的出场,恰恰暗示了她不平凡的生命历程。蘩漪出身于名门大户,受过良好教育,“五四”时期接受过新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追求个性解放。她聪明、美丽,也很矜持、倔强,是个明慧的女子。但特殊的经历和遭遇,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改变了她的性格。十八年的牢笼生活,使这个原本活泼的金丝鸟,被活活地困住了。面对着没有爱情,没有温暖,没有希望的单调、阴郁、烦闷的日子,蘩漪受着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三年前的那

3、一刻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家,这似乎又给蘩漪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渐渐感受到了鲜活的滋味,于是不顾一切地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好景不长,随着四凤的到来,周萍的背叛,她的精神受到现实和理想的反向撕扯,她终于由脆弱走向倔强,由冷静走向疯狂,变为可怕的复仇女神,如她自己所说“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最终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爆发了“雷雨”性格。(二)女性的觉醒“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蘩漪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下,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情感,

4、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接受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她不能忍受封建家庭礼教的“三从四德”,渴望男女平等,渴望人身自由,渴望追求自己的真善美。周冲曾称赞她“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最同情我的思想”。说母亲最同情自己的思想正暗示出母亲也有这样是思想。对于面临家庭困境的蘩漪来说,她认为要挣脱周朴园那铁血的压迫,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全部寄托在爱情这棵救命稻草上,力图为一个真爱她的男人,真真地活着。 所以当周萍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时,她近乎疯狂的追求,紧抓着这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力图逃开她现有的命运处境。(三)倔强的反抗不惜名誉乃至生命 蘩漪的觉醒意识,使她忍受不了这老房子的闷

5、气,她以自己的言行反抗现实的牢笼,实现自己的箴言“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在与周朴园的三次交锋中,尤可见她自尊自重,反抗横暴的品格。第一幕中面对周朴园逼自己喝药的情境,她气得泪流满面,仍坚持不喝那苦东西,为了不让儿子与情人为难,不得不一气喝下,跑下饭厅;第二幕中周朴园命令她到楼上看病,并再次命令她听话时,蘩漪尖锐并轻蔑地笑,回击说“你忘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又大笑,由饭厅跑下,重重地关上门”;第四幕的又一次交锋中,她甚至不愿多言,只轻蔑地说“不,我不愿意,我告诉你,(粗暴地)我不愿意”。可以说蘩漪是周家第一个敢于反抗专横暴戾、刚愎自用、冷酷无情、虚假伪善的周朴园的

6、人,她敢于用自己的言行去争取那一点自由的空气。仅仅言语的反抗还不够,她要用实际行动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当一个27岁的青年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突然从乡下回来时,她被救活了。她因此看到了幸福的希望,重新燃起已经熄灭的青春之火,把名誉乃至生命统统交给周萍,可周萍见到四凤,当时就觉得她新鲜,她的活,便狠心地抛弃蘩漪,背叛他们的爱情。这使得这个要求摆脱封建桎酷的可怜的女性,在爱情的追求中又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把自己逼到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虽已陷入绝境,但仍渴求能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还抱有把过去的爱情转化为现在的冲动和幻想。最后,在周萍如此冷漠对待她的哀求中,她发出了

7、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侮辱的控诉,于是她由爱转恨,像疯子一样开始报复,最终毁灭了一切,包括她自己。“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火星也消失时,她的生命也顿时化为乌有”。她的生命如她美丽的名字漪,如此短促,倏而消逝。(四)性格的局限盲目而扭曲蘩漪的悲剧命运与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有着极为相似的情况:都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情有爱的“活”的人。可她们的反抗又都是盲目的甚至方式有些扭曲, 将希望寄托于一个不能担当的男人身上,寄希于爱情这条艰难的老道上,反抗的行为存在一种报复心理,寻找一种心理快感。这是长期的封

8、建大家庭生活留给她的烙印,使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她无法摆脱的弱点。可以说蘩漪是一个有着旧式观念的新式女性,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认清命运的现实,她的反抗仍是依附男人的盲目反抗。因此,当她撕碎着周朴园这个腐朽罪恶的家庭的伪善面纱时,往往也在撕碎着她自己的面目;当她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自由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自由;当她毁灭了身边的一切时,也毁灭了自己。这也是她“雷雨”般性格最突出、最具杀伤力的地方。二、 性格形成的原因(一) 直接原因: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压迫与禁锢蘩漪生活的社会虽出现了新文化、新思潮,但千百年来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影响仍根

9、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周朴园虽是资本家,虽在德国留过学,可这些只是他对社会打出的先进文明的幌子,他的思想、生活仍保留着封建遗老气息,重视他一家之主的地位。在家庭里,他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法律,容不得半点质疑。当初,蘩漪怀着少女的春梦来到周家,可周朴园不爱她,并虚伪地缅怀他所谓的前任太太,践踏蘩漪的尊严。在这样的境地里,在周朴园最得意的统治秩序下,他禁绝着一切正常的见解和正常的行为,他扼杀着一切生的气息和活的生机,阻碍一切合理的正当的要求。正是周家这个环境的压迫性和禁锢性,使得她不能逃去,也逼得她乖戾、阴鸷和极端,形成她扭曲的疯狂的性格。(二)根本原因: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

10、个性自由“五四”运动的浪潮撼动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妇女的蘩漪无不例外地也受其影响,渴望解放,渴望自由。正因为有此思想,她才会不满周家陈腐的一切,不满周朴园的专横虚假,以自己的方式去抗争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她认为这种追求是创造生活的唯一前景,但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在中国这样特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现代知识女性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都无法走出生存的困境,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斗争,并终将会走向悲剧。就像鲁迅所说:娜拉出走以后会怎样?这并不是一个发散性的问句,其答案是唯一的。不管是娜拉还是蘩漪,离开家庭,就如鱼儿走进了沙漠,无法生存。(三)间接原因:曙光与阴影叠印的思想

11、性格作为受到资产阶级人文熏陶,又长期生活在具有浓厚封建色彩家庭中的上层妇女,选择依附男人拯救自己的这条老路,实质上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如蘩漪哀求周萍回心转意,不惜为之下跪,这难道就是她所宣扬的平等、自由?新时代的曙光和旧时代的阴影叠印在蘩漪的全部思想性格中,她既有强烈的自身解放的要求,又有难以摆脱封建精神桎酷的苦衷,她的盲目而不正当的反抗方式,实际上是一条置她于死地的绝路。她那新旧兼备的思想性格,决定了她对爱情的妥协性和依附性,这注定她的爱情命运充满悲剧。三、 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 社会意义:特定历史阶段千万女性的悲剧代表我们清楚地看到蘩漪不管如何挣扎,她所体现的爱情观念还是旧的,牢牢

12、打上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思想的烙印。“五四”新文化运动只冲击了组成婚姻的步骤,打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却没有对旧的爱情观念彻底洗涤。事实上,蘩漪所追求的“爱”依然难逃中国女性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一种“归属感”婚姻是女人赖以生存的必然形式,也是实行女性价值的唯一机会。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女性总是把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男人身上,以男人为人生的支撑,因此“爱”也就成了传统女人生活的全部,生活的本质,蘩漪也不例外。十八年前,她被周朴园骗到周家,精神生活的贫乏使她渐渐地变成“石头人”。周萍的引诱唤醒了她枯竭的心,造成了乱伦的情爱关系。为了维持和周萍的爱情,她步步相逼,也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在情感暗流

13、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她浑然忘了自己是周朴园的妻子、周冲的母亲、周萍的后母。不是蘩漪不想要健全的爱情,而是周朴园给不了她,她追求与周萍的爱情,是在乱伦的非道德的审美观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已经为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蘩漪在最后还在挣扎:雨夜跟踪周萍,用周朴园的权威来扼制周萍和四凤的爱情,当着亲生儿子周冲的面挑明和周萍的乱伦关系这些行为、这些手段恰恰说明蘩漪对男人的依附性和软弱性。在这个方面,我们不能对蘩漪这样的女子斥责太多,特定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她们的情爱观念和生活态度。她们整个生活处处以男性为中心,那女性便只能充当弃妇与玩偶的角色。虽然她们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蘩漪的反叛精神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比起那

14、些自觉丢弃女性自我权利,心甘情愿服从三纲五常的妇女们,蘩漪在争取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所作的抗争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女性主义意义,给以后的女性同胞以启发。(二) 文学意义:突出深化了文学上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妇女问题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对旧的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进行声讨是当时的文学主潮。曹禺打破了传统贤妻良母的女性神话,给文坛带来了蘩漪这样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这无疑是继承了“五四”时期关于妇女问题的思考。不仅如此,我认为曹禺笔下的蘩漪还深化了“五四”新文学关于妇女问题的思考。妇女解放是个艰难的历史过程,首先妇女们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压迫,如夫权。“五四”以

15、来许多作家在他们塑造的女性人物中都写出了这方面的压迫以及对之进行的各种抗争,但这只是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妇女要获得真正的全面解放,不仅要反抗旧制度,更要解下自身内部的精神枷锁。蘩漪的言语和行为上虽体现了现代新思想,但在深层潜意思中仍然积淀着陈旧与落后。至此,曹禺通过蘩漪形象的塑造,不仅给人以文学欣赏的享受,而且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妇女解放不仅要摆脱外在世界的种种枷锁,更要卸去自身的精神镣铐,否则,只能是社会的牺牲品。雷雨成功塑造了蘩漪这个丰富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她复杂而隐秘的灵魂,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长廊里最为突出最为显赫的形象之一。注释: 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曹禺:雷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参考书目:1、 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2、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3、 田本相:曹禺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7月第1 版4、 曹禺:曹禺经典作品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 版5、 王泽龙、刘克宽: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 版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