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与儒家文学观(1).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697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赋》与儒家文学观(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赋》与儒家文学观(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赋》与儒家文学观(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赋》与儒家文学观(1).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赋与儒家文学观(1)摘要陆机从小就“伏膺儒术,非礼不动”,但文赋中蕴含的传统儒家文学观却一直处在一种被遮蔽的状态。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学界附会玄学时代潮流、片面理解儒家文学观的结果所致。关键词文赋;儒家文学观;玄学思潮;诗性精神一文赋的最后一段文字是专门用来论述文章社会功效的。其文日: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文武”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人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儒家及历代的执政者把他们奉作圣人。中庸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论语子张篇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2、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至于“风声”的含义,毛诗序作了如下阐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故曰风。”文章可以经世致用。化成天下。文赋结尾这段话与传统儒家文献一脉相承,充满了鲜明的实践理性精神。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学界一直不敢正视这段话。有论者认为:“赋尾讲了几句伊兹文之为用,只不过曲终奏雅,和他的创作论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论者主观臆断:文赋不是一气呵成,结尾是后来缀补上的。进而又有论者把对儒家文论观念的这种偏见加于文赋全文,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刘

3、大杰先生就认为:“他(陆机)完全离开儒家伦理观念的束缚,从纯文学观念出发,提出了很多可贵的观点。”牟世金先生也说过:“陆机的文赋。正是抛开了六艺而力主缘情。在文赋中,德行、礼仪一套儒家教义确是被彻底摒除了。”郭预衡先生主编的文学史也认为:“文赋的最大特点。是摆脱了儒家诗教精神的束缚,更注重文学本体的研究。”李顺刚先生在关于六朝文论“言不尽意”的苦闷和解脱一文中更是认为:“在典论,论文里,为文经世的倾向较为明显。至陆机一变,文学由此脱尽了与儒家文学观的关系。”文赋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考察文学创作的专篇论文,它详尽论述了文学创作整个过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命题,细致探讨了文学创

4、作灵感问题。几位先生看到了文赋对于文学创作内部规律进行探讨的突出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论定它“摆脱了儒家诗教精神”,“脱尽了与儒家文学观的关系”。这恐怕是与事实格格不入的。二陆机,出生于三国鼎立后期的东吴。与魏晋炽盛的玄学风气相比,吴国学风偏于保守,仍以恪守汉代儒学为其思想特征。陆机的祖先多以经明行修著称于世。据三国志吴书陆绩传载,他的曾祖陆康“少悖孝悌,勤修操行”,叔祖辈的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二人皆为当世名儒。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陆机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学说的洗礼,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

5、术,非礼不动。”东吴被西晋吞并之后,陆机来到洛阳谋官。德行是否符合儒家礼法规范成了他择友的一个主要标准。晋书张华传载:“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初,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人洛,不推中国人士。见华而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张华正是凭借其高尚的德行赢得了陆氏兄弟的尊重。一旦遇到不拘礼法的名士,陆机则深感厌恶。世说新语简傲篇中载:“陆士衡初人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机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奢酒,礼毕,初无他言,惟问:东吴有长柄葫芦,卿得种来否?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刘道真在哀制之中,仍然嗜酒无度,以儒家礼法作为行为规范的陆机对此自然看不惯,他对玄学中人那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洒脱行为颇感失望。后来,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陆机没有超然隐退,仍然怀着兼济天下的鸿愿。晋书陆机传载:“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成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陆机深厚的儒学思想根基和刚健有为的淑世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