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的公开性.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558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的公开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的公开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的公开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的公开性.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的公开性熊焰:经济学硕士。2001年至2002年任中关村百校信息园有限公司总裁。2003年任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2004年任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 金融构成三要素 金融在本质上是一个“流”,这个“流”在运动过程中,为经济体发展带去所需的能量。经济学家陈志武对金融给出的定义是: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对这个定义加以解构可以发现,金融的构成有三个要素特性:跨时空、价值和交换(即“流动”)。 “跨时空”是金融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说一个人在本地赚到的钱可以拿到外地去消费,这是金融的“跨空间”;而今天赚的钱可以留到未来去消费(存款形式),也可以把未来才能挣到的钱提前折现消费

2、(信用卡形式),这就是金融的“跨时间”。“跨时空”的特征其实是现代金融市场较早前人类“物物交换”市场的根本优势所在。 而“价值”这个要素很好理解。能够与金融沾边的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价值都需要有一个载体,即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可以分为货币和非货币金融资产:货币就是通俗上说的“钱”,而非货币金融资产则是一种能够体现权属关系的财富凭证,如股票、信托、债券、贷款等。货币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随时、随地与标的物进行价值交换;非货币金融资产则只能通过流动(变现)才能实现价值交换。 “交换”也是金融最根本的属性。金融的目标就是实现与标的物间顺畅的交换,而不断的交换过程就体现出金融作为一种“流”的运动过程。流

3、动性解决金融资产错配 流动是金融资产存在的一种内在要求。我们常把金融比作国民经济的血液,金融资产就是血液中的红细胞,红细胞所蕴含的养分,只有通过流动才能被运送到经济体全身。 金融资产这种“红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先天性不足,即金融资产的错配。如拿银行来说,作为金融媒介,银行资产(包括表内与表外)在进与出之间始终存在着错配,包括时间错配、空间错配、数量错配、收益错配等等,流动性则是解决这种错配的一种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对市场而言金融资产的流动不仅可以配置资源,也能够配置风险,不仅能增加价值,还能防止腐败。 配置资源是金融资产流动的首要特征。金融流的流向一定是市场中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金融

4、流在流进这些资金洼地的同时,也裹挟着其他各类要素资源一道倾入,所以凡金融流过之处,一定是风生水起,资源积聚。 配置风险是金融资产流动的另一个特征。金融与风险之间是相生相伴的,金融资产的流动过程也就是风险转移的过程,而应对风险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发展衍生品市场。 增加价值是金融资产流动的又一个特征。不流动的金融资产是难以实现市场化定价的,而对同等收益回报的不同金融资产而言,流动性越强的其价值也就越高。比如高信用等级债券(如国债)与低信用等级债券(如城投债)相比,后者就会由于流动性差而不得不给出较高收益率或折价发行。 预防腐败是金融资产流动的一种“溢出效应”。当一类金融资产处于高流动状态时,它就会由于

5、市场关注度的增加而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三个板块层级 流动性也是金融市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成熟金融市场中任何一品种均可由三个板块层级组成:一级发行市场、二级流动市场和衍生品市场。 一级发行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其核心是确定金融资产的初始投资人,与实体经济进行价值交换。比如我国的股票市场或银行间债券市场,其股票或债券的发行过程也就是确定初始投资者和实体经济交换的过程;而信托、信贷和理财等存量型的金融资产也是如此,这类金融资产的一级市场也在于确定资产的初始持有人。 二级流动市场是一级市场的支撑,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对金融资产而言,所谓流动性即指其可以实现便捷交易的程度。而二级流动的市场是金融资产

6、投资人重新洗牌的地方。我国目前只有股票、债券等数量占比较少的金融资产具有相对完善的二级流动市场,而占比最大的信贷资产以及理财、信托和保险等其他各类金融资产则都缺乏有效的二级流动市场。 衍生品市场是为对冲金融风险而存在的。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年推出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举例,这种信用衍生产品的核心宗旨,就是金融资产的投资人为对冲风险而与第三方签订的一个违约互换协议,当发生信用事件时,第三方必须以约定价格收购参考实体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导致货币效率低下 金融资产可分为可流动资产和未流动资产。可流动资产包括债券、股票和公募基金等,未流动资产包括信贷资产、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保险资产和私募

7、基金等。 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可流动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额中占比相对较小。据统计,我国股票市场2010年融资金额为0.94万亿元,债券市场直接融资金额1.82万亿元,而信贷资产新增规模则达到8.36万亿元。而从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来看,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92万亿,证券公司总资产为2.24万亿,基金公司管理资产为2.51万亿,信托机构总资产为3.04万亿,保险机构总资产为4.9万亿。 首先是流动性不足导致货币效率低下。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正常的金融市场应该是每1元的广义货币(M2)对应1元的GDP产出,即M2/GDP=1。中国的M2高达80万亿,GDP则为40万亿左右,

8、M2/GDP 2。这一比值显示,我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对比之下,美国的M2/GDP=0.6,相当于美国的单位货币的经济产出比中国大3倍,显见美国的货币效率远高于中国。 其次,流动性不足也极大影响了我国银行业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受利率管控和缺乏二级市场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普遍采取持有到期模式,存贷款利差成为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从16家上市银行公布的2011年中期数据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据了各家银行业务收入的70%以上,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较少比例。这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缺乏市场转型的内在动力(仅靠高额存贷款利差业务就足以养活自己),另一方面贷款持有到期模式也使得金融风险不断

9、在银行体系内聚集。 在当前银行的这种盈利模式下,银行出于对利润追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其扩张不得不采用总资产规模无限膨胀的方式进行;而基于监管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必须要与资产扩张速度保持同步,于是银行的自有核心资本也会随之不断膨胀。在主要银行均成为上市公司和巴塞尔即将实施的框架下,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同时,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再加水”的发展模式由于缺乏一个促进信贷资产流动的市场存在,整个信贷市场的风险就如同“堰塞湖”水位一样被逐步抬高。而信贷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就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整体系统风险也在不断聚积。尤其是在一些特殊行业领域,如

10、地方融资平台领域、房地产信贷领域和高铁信贷领域等,其风险尤其值得警惕。 在其它非银行金融资产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例如在信托市场领域,由于2011年以来房地产信托超量发行,其风险已受到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建设二级流动市场平台 解决我国金融资产流动性不足问题的核心,在于要建设和完善我国的金融资产二级流动市场平台。 存量金融资产的流动市场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初级市场形式,即金融资产直接转让的市场服务平台;二是高级市场形式,即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服务平台。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一般不持有至到期,而是采取流量管理的模式,就是将表内的信贷资产予以证券化后再向市场其他投资者发行,回笼的资金便可以继

11、续对外发放。这样做的效果,一方面银行在不用扩大总资产规模的前提下就实现了信贷扩张,另一方面也通过贷款转让实现了风险的转移。 我国自2005年以来已进行了两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发行了总计668亿元规模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但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8年监管层暂停了这一创新模式。在市场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又批准了第三批500亿元规模的证券化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雏形形成。规范交易以避免道德风险 我国的存量金融资产不仅需要一个流动市场,还需要有一个能够保持公开透明的一、二级市场。 我国的金融机构多为国有控股,故市场上的大多数金融资产也都属于“类公有资产”。这种类型的资产在市场中经常会面临的一个

12、问题:即公有体制下,“委托-代理”关系的不正常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公有体制下,金融行为的决策者并不是金融资产的所有者,这使得权力寻租成为可能。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完善以及监督机制也未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当金融资产的代理人在交易利益关联不正常的环境背景下去做一个决策,如一笔款项该怎样进行最优配置时,会出现像“保姆卖家产”一样的逆向选择可能,代理人完全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拿着委托人的钱去搏短期收益赢了会有高额的奖金,输了则风险由别人来承担。这种情形在当下的中国市场中其实大量存在,只是因为很多情形都是私下的、人情的和随机性的,难以被发现而已。所以我国的

13、金融资产更需要有公开透明的一、二级市场平台进行规范交易。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金融危机后美国监管当局的经验。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美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是金融体系高度发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地创新出各类衍生品,而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为刺激经济发展,也有意放松了对这些创新产品的监管。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进行了深刻反思,最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纠错,包括对金融衍生品提出了“进场”要求,实现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监管全覆盖,将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范畴;对金融企业实施并表审慎性监管;调整监管权利结构;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等等。

14、这些举措的核心是要将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创新产品放入场内进行交易结算,而非以往那样在场外私下就可以完成。 再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包括股票、债券这样的可流动金融资产其发行交易平台都是公开的,但占比较大的、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以及信托资产、理财产品和保险资产等还没有建设起一个公开的市场交易平台,而这些才是真正需要被赶入“场内”交易的。而实际上,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建设一个服务于公开的、海量的、非标的金融资产流动平台也并非太难。 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各类金融机构柜台,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交易系统环境,所有金融资产的发行与交易都可以在这一看不见、却能感触得到的“场”中进行;同时,这种金融资产的发行交易还是采取一对一询价交易方式,即“场外”模式,而非交易所市场那种实现报价驱动、连续交易、即时成交的“场内“模式,不会碰触监管层的红线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