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的思考.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536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的思考.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的思考历史与社会教材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同时,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生活。但不可否认,作为新课程载体的历史与社会,无论编制如何仔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我国辽阔的幅员,使得其内容和细节还是无法满足不同条件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境的变化和需求。而且教材的设计总是预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和教学对象,但各地具体的教育情境却不尽相同。 一、新教材注重课程开放,但部分内容逻辑不紧密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为了追求给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往往把地理等知识分割得零零碎碎,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

2、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现象的组成要素也不例外,这些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而是与其它事物和现象存在着动态的联系。比如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母亲河内容的安排上,新教材注重黄河的危害与治理,课文对黄河的基本概况介绍突出: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滚滚东流,注入渤海。这寥寥数语之后就直奔重点黄河危害和治理。要分析黄河危害就得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特点着手,综合分析上游的地理环境,中游的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以及下游的洪水泛滥、断流、地上河等特征。同时,还要分析人为的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原因,对于其治理措施更是涉及到许多内容,

3、综合性强,跨度大。只有对整个黄河有了全面、完整的了解之后才能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新教材在对黄河的上、中、下游的介绍基本未涉及到的情况下,让初一学生来完成对“治理黄河提出建议”,显然太难了,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二、新教材强调人文精神,但部分知识点模糊不清历史与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淡化了知识要求,这也造成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些内容和概念学生根本无法亲身经历,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教材解释也不是很清楚,造成学生比较难区分和理解。比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文明中心-城市,对国际性大都市有这样的解释“在世界上有一类城市,它们的经济文

4、化影响超出了本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通常被人们称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就是其中之一。”很显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提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城市,还有哪些国际性大都市?”这样的问题。像天津、西安、青岛等城市是不是国际性大都市这样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肯定它们是国际性大都市。但坦率说,我们只能是凭感觉判断,而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既然如此,这样的解释又有何作用呢?三、新教材力求人文社会内容的综合,但部分知识重复太多历史与社会与其它学科知识重叠现象也比较多,内容相对来说,甚至比其它学科还深。比如,历史与社会上册第1单元就安排比例尺有关内容,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是初次接触

5、并涉及到比例尺的概念、公式计算转换等。同样比例尺问题在七年级科学课程上册第3章第2节出现,而数学课程中关于比例尺的教学内容则安排在八年级上册。此外,历史与社会与思想品德内容重复较多,而且内容空洞。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既然是两门不同的课程,那么就不必要有这么多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的重复,其实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历史与社会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基础教育树立了一个贯彻课程标准的参照物。虽然我们教师可以对教材有所创新和本土化,但这并不等同与可以完全自创教材。尤其是在一些内地偏远地区,本体化课程资源开发尚未完善、教学辅助设备不是很完备,新教材愈发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