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改革者.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530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的改革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孤独的改革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孤独的改革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的改革者.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孤独的改革者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改革变法是最亮眼的一页,也是最具有悲剧性的一幕。在专制制度下,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人头落地都很正常。改革能够取得成功,或者改革者能够安享天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应该说,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改革者,当属秦国的商鞅。 商鞅本是卫国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内黄县人,祖上是卫国国君,所以商鞅也是名门之后,其最初的名字就叫卫鞅。 商鞅对政治看得很透,知道如何走捷径,如何投机钻营。一开始,他投奔在当时诸侯国中很有改革好名声的魏国,但魏国的国君瞧不上商鞅。眼看在魏国难混出啥名堂,刚巧秦国发布“招贤令”,要招聘人才强国富民,商鞅就转投秦国而来。他可不是瞎碰运气,毕竟是曾经的国君之

2、后,家族的人脉资源很广很深,因此,商鞅直接就找到了当朝第一红人当时任上大夫的景监。通过景监引荐,商鞅见到了秦国的一把手秦孝公。 这一次见面,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主导变法。左庶长是秦国专有的官职,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丞相。 变法过程中,商鞅做的三件事推动了改革的成功,也为他以后的悲剧性命运埋下伏笔。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一件事是惩罚太子的老师。 商鞅变法时,太子也就是七八岁,还是个毛孩子。史书也没有记载太子当时犯了啥法,是杀人了,还是抢劫了,但是太子一下子成了阻挠变法的焦点人物。太子是未来的国君,而且还是个小孩,不处罚也能说得

3、过去。但商鞅坚持得处罚,否则新法推行会有巨大阻力。于是就找个替罪羊:太子的两个老师。结果,老师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老师公孙虔也受到处罚。后来,公孙虔又犯法了,被割掉了鼻子。 俩老师对商鞅恨之入骨。公孙虔从此闭门不出,心中对商鞅的仇恨,说多深有多深。 第二件事是残酷屠杀老百姓。奴隶主贵族反对变法,逮住领头的杀一儆百,大家鼓掌。但是,商鞅杀贵族,更屠杀老百姓。老百姓反对变法的,杀!老百姓庆贺变法成功的,商鞅认为是心存不良,通通流放!因此,有人也把商鞅称为酷吏的鼻祖。 商鞅发明了什伍连坐法,一家犯罪,周围10家如果不举报,就与那家犯罪的同样处罚。监狱很快人满为患,但真正的罪犯不多。那时候诸侯国多,边

4、境看得也不严,罪犯都跑外国去了,坐牢的大部分是无辜的邻居。渭水监狱的典狱长埋怨说跑元凶而杀邻居太不合理,商鞅就杀了典狱长,还把监狱里的所谓“罪犯”杀了100多人。还有一次,商鞅指示在渭河边连杀700人,河水被染红了,河两岸死者的家属哭得昏天黑地。 生活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中,老百姓哪还有活着的滋味呀。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强大了,但个人因为残暴而民心尽失。 第三件事是欺骗朋友。 也许对魏国当年不用自己有恨,听说魏国刚被另一个诸侯国打败,商鞅落井下石,也带兵攻打魏国。当时魏国带兵迎战的恰是商鞅的好朋友公子卯。要说各为其主,就在战场上比高低一决雌雄也行,但这场战斗显露了商鞅的无耻。他给公子卯写信说见个面,

5、订立个同盟,就不用打仗了。公子卯哪想到是场鸿门宴,结果在酒桌上被捆起来,魏军大败。魏国只好把当初占领秦国的一块土地再还给秦国,还把国都从陕西安邑迁到大梁,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开封。 商鞅胜了这场战争,却输了人生,也为自己的未来断了最后一条生路。 做了这三件事,变法顺利成功了,秦国强大了,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高了,还收回了被魏国占领的土地。秦孝公很高兴,封商鞅为“商君”,还赏了很多土地。 但是,商鞅得罪了未来的最高领导人,还丧失了民心,绝了朋友,未来的悲剧就成了必然。果真,改革第10年,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当了国君。商鞅也急流勇退,辞退官职,在家享福。但那些恨商鞅的人不会善罢干休,公孙虔找到新国君,说

6、商鞅早有谋反之心。 这是个莫须有的罪名,新国君心里也清楚,但还是立即决定捉拿商鞅。商鞅倒是消息灵通,得信就逃了。逃跑的路上,商鞅想住旅店,但身上没任何证明身份的东西,店主不敢收留,只好流落荒野,夜夜与星星同宿;跑到魏国,但因为欺骗了公子卯,魏国将他赶出。最后,秦军在渑池杀了商鞅,并把尸体拉回洛阳。为发泄心中的仇恨,新国君将商鞅的尸体五马分尸,并杀了商鞅的全家。 商鞅死了,但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在秦国实施。因此,秦国逐步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最终秦始皇一统天下。可以说,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商鞅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与商鞅相比,一千多年后的王安石算是幸运的。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个人得

7、以善终。 王安石也是从小就聪明伶俐,22岁中进士,真是少年得志。这么年轻,他完全可以在中央政府工作,这也是当时很多新中进士的普遍想法。但王安石一定要到基层锻炼,结果一不小心锻炼了16年。 这16年,王安石可没白忙活。 一是政绩斐然。王安石人勤奋,思路清,能力也强,啥事对老百姓有利,他就做啥事。 二是名满天下。王安石写诗、填词、写散文样样拿手,他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为全国人民所传诵。 皇帝几次要调王安石到中央工作,他都谢绝了。他越谢绝,名声越大;名声越大,皇帝越想用他。人们普遍认为王安石是了不

8、起的高人,士大夫们以不能结识他为最大恨事。因此,当王安石37岁调入中央政府工作时,全国人民都认为:早该这样了。应该说,王安石实施变法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是鲜花和掌声,对他领导变法也是寄予厚望的。 哪想到,变法措施一公布,当时最有影响的官员,像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全都反对。 王安石与司马光道德文章都是泰山北斗式人物,是大宋王朝的双子星座。两人本来是好朋友,但完全相反的改革理念、同样刚愎自用的个性,让两人最后成了一对可笑的冤家对头。 两人都想改革变法,但如何变法,俩人的观点相左。 大宋王朝当时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官多兵多。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建立宋朝后,害怕再出现自己这样的强权人物,夺

9、了赵家的天下,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就设置很多的部门和官员,相互监督,分散权力。历代皇帝还喜欢给当官的子女亲属赏官,称为“恩荫”。赏来赏去,宋朝的官特别多,有的一家人老少都是官。是官就是公务员,都得发工资。所以宋朝给官员发工资的费用巨大。 当年赵匡胤还有一个确保子孙后代永远当皇帝的做法:荒年时吸收逃难的老百姓当兵,由国家养起来。赵匡胤的理论是灾民当了兵,有军粮吃,就不会造反啦,结果弄得兵越来越多。兵虽多,但都是老弱病残,没战斗力,打仗时又不管用,还得重新招募能打仗的士兵。这样下来,兵更多了。所以宋朝军费开支也很巨大。 经济要崩溃,国家要破产,怎么办?王安石没有采取西医疗法,去切除官多兵多这个脓包,

10、而是另辟蹊径,开了一剂中药。这剂中药就是开源,多开辟点挣钱门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青苗法等变法法令一出台,王安石就被骂得狗血喷头。 司马光认为,治病的药方应该是减少官员和士兵,让官员们节省点花。王安石绕过这一关键症结,实施的理财办法都是盘剥老百姓。为了改革,多设很多机构,官更多,花钱更多。司马光向皇帝呼吁:快停吧,否则到时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开源和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人完全可以联合起来,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将变法推行得更彻底,更完善。但两个人性格也相近,谁都不服谁。 司马光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批评新法。司马光能主动写这么多信,当然也有沟通和好的期望。但王安石此时大

11、权在握,懒得理司马光,只回了一封简明的复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答司马谏议书。在这封回信中,王安石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观点,表明了自己将变法推行到底的决心。从此两人彻底分道扬镳,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终身未再相见。两人决裂,直接导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是一场人生悲剧,更是一场社会悲剧。 因为变法,王安石众叛亲离,与亲人、朋友、同事统统翻脸,他亲兄弟都坚决反对变法中的很多做法。这时,王安石真的应该认真反思反思,其中到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可惜他没有这样做。他脾气火暴,听不进一丁点儿对变法有异议的声音,谁反对摘谁的官帽,把所有反对者都赶出中央政府。一些投机分子看到支持变法能火箭般升官

12、,便见风使舵,投机钻营。这些所谓的变法派,日后大多成了奸臣。王安石错用了这些歪嘴和尚,结果把经都念歪了,新法在执行中很多都变了味,甚至变成扰民之举。真的如司马光所说,很多都变成了盘剥老百姓的另一种方式。 老天似乎也不保佑王安石。变法那几年,偏偏旱灾连连,老百姓流离失所。山东的老百姓都围着王安石的家,要求罢除新法。都说改革会有阵痛,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是,吃着肉骂娘,当然能忍过去。如果连稀饭都喝不上,饿得饥肠辘辘,还能忍受这改革的阵痛吗? 朝中大臣反对变法,老百姓也反对变法,唯一支持的就只有皇帝了。但流民图给了新法最后一击,成为压死王安石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河南南部的潢川、固始一带大旱,几个月不

13、下雨,饥民扶老携幼流入京城开封。一个官员看到这一幕,便绘了一幅流民图送给皇帝,并说旱灾都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只要罢免了王安石,天必然下雨。 皇帝看后流泪了,对王安石的信任彻底动摇了。皇帝说:“我一直认为变法对老百姓有好处,哪知道把老百姓害得这么惨呀。”王安石看大势已去,只好辞去宰相之位,回南京了。 三天后,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其实,没有王安石变法,该旱还是旱。王安石不辞职,该下雨还得下雨。但造化弄人,人生就这样充满了戏剧性。后来,王安石再次当宰相,主导变法,但不过是回光反照。皇帝对王安石已经不是太信任,对他提的建议也是说一句听半句的。后来,儿子有病死了,王安石白发人送黑发人,万念俱灰,对改

14、革彻底心灰意冷,只好第二次卷铺盖走人,回南京养老去了。 变法失败了,王安石并未受到任何处罚,继续悠闲地过退休生活。他自己买一头小毛驴,常常骑驴外出游逛,日子过得也挺逍遥的。这要在别的朝代是不可能的,砍头、抄家是少不了的。但宋代赵匡胤给文官特别高的经济待遇,还有特别高的政治待遇,明令指示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因此,王安石变法中,虽然争斗那么激烈,但没一个人被杀。同样,司马光废了新法,但并没有加害王安石。 67岁那年,王安石在南京病逝。接受司马光的建议,大宋王朝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还专门指示苏轼写了这个诏书。但是,埋葬王安石那天,朝廷没有一个大臣去吊祭。 商鞅变法成功了,但皇帝一换,自己被砍了头。王

15、安石变法失败了,皇帝一换,虽然新法废除了,但个人还能颐养天年。后来另一个改革明朝的张居正改革,给世人展现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皇帝还是那个皇帝,但改革举措被废了,张居正也被抄了家。 张居正出生在湖北江陵,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的父亲曾经7次考举人,结果考到头发胡子都白了,还是名落孙山。而张居正16岁一考中举,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举人。23岁时他考上进士,开始到中央政府当官。 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之后,大力推行改革变法,努力实现国富民强,挽救大明王朝的颓败之势。因此,张居正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救时宰相”,中间虽有反对的声音,但反对派基本上形不成一股力量,因此张居正改革顺利实施。经过10年改革

16、,大明王朝也富了,曾经空空的国库也装满了银子。 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享受,张居正感觉自己当然更得享受啦。他认为,路上有饿死的人,当官的就是顿顿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老百姓丰衣足食,当官的顿顿吃肉,笙歌不绝于耳,依然是一个好官。说白了就是,当官的有了贡献,享受点是应该的。 吃香喝辣玩女人,这都是小菜一碟。对政治人物来说,享受超越自己该享受之外的特权,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享受。 张居正说是内阁首辅,实际上在行使着皇帝的权力,一切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当年朱元璋之所以杀死丞相、取消丞相这一职位,就是感觉皇帝的权力被丞相分走了,皇帝要亲自当家,自己说了算。如今,因为皇帝年龄小,张居正大权独揽,忘记了历史上这些教训。 与这种权力相配套,张居正也放开胆量享受皇帝的一些政治待遇。 张居正回老家埋葬去世的父亲,沿途排场浩大,气势显赫,乘坐的大轿是地方一个知府特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