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形式与情感意蕴.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426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形式与情感意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形式与情感意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形式与情感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形式与情感意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形式与情感意蕴雨与古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人也极其关注。因此,春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而且是一个被赋予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文学意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春雨意象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风、花、雪、月、雨、露、冰、霜是历代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春雨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风调雨顺则丰收有望,相反则将面临饥馑甚至灾荒。自古以来,人们对春雨都极为重视。春雨与古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人也极其关注。因此,春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而且是一个被赋予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有描述祈求春雨的篇章。在唐代,作品数量开始增加,宋代开始,作品数量

2、急剧增加,内容逐渐丰富: 在体裁方面,诗、词、赋、文各体都有; 在题材方面,时令、田园、羁旅、思乡、离别等均有涉及,名家名作不断涌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隽语,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时令或自然物象题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成就影响深远。对于雨,已有学者对雨意象、秋雨等进行研究,但尚未见有专门研究春雨意象的。因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待方家指教。一、春雨意象的基本意义春雨是一种气候现象。我国古代以农立国,靠“天”生活,春耕秋收或春耕夏收的耕作方式,使人们把一年的希望都寄托于春雨,雨润土膏才能五谷茂盛、春生秋成。时代越是久远,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就越强,有研究者认为,在甲骨文的卜辞中

3、就有卜问春雨的记载,在春天的耕田占卜仪式上,巫师祈求天神降下甘露,滋润农田,以保丰年。由于与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春雨必将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文学作品并不是直接称为“春雨”,而是称为“甘雨”“灵雨”等,如小雅甫田: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以榖我士女。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这是记述人们祈求春雨的情景,“甘雨”就是春雨,“榖”是养育之意; 鄘风定之方中把春雨称为“灵雨”,“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对此,清严虞惇读诗质疑卷四说: “虞惇曰: 春雨既降,农桑之务作,命驾而亟往

4、,劝劳之勤于人也。”小雅信南山描述春雨“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优渥”“沾足”都是说春雨充足,浸润土壤,生养五谷。魏晋时期,文学作品依然用“甘雨”称赞春雨,晋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 “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异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赞美春雨滋养万类。在魏晋及之前,春雨还被称为“膏雨”“喜雨”“时雨”.“膏雨”较早见于左传襄公十九年: “季武子如晋拜师,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赋黍苖。季武子兴,再拜稽首曰: 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汉代班固嘉禾歌即用“膏雨”形容春雨: “冬同云兮春霡霂,膏泽洽兮殖嘉谷。”

5、春天的小雨如膏泽一样肥美,滋养着五谷。“时雨”“喜雨”的说法较早见于曹植作品,其时雨讴写道: “和气致祥,时雨渗漉。野草萌变,化成喜谷。”诗中的“时雨”显然是指春雨; 其喜雨诗云: “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春雨很知时节,在该下的时候来了,而且是下在夜晚,还伴着阵阵雷声。人们听到这些便可期待秋天的丰收了,这样的雨不就是“喜雨”吗? 全诗并未出现“喜”字,而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种表述方式开启了杜甫春夜喜雨的写作模式,当然,从艺术成就和影响来说,后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魏晋及之前的文献也常用“甘雨”形容春雨,如管仲四时说: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 东方曰星,其时曰

6、春,其气曰风。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淮南子也说: “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大戴礼记卷十三所记载的周朝祭辞这样说: “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以正月朔日迎日于东郊。”很显然,此处的“甘雨”指的就是春雨。这里的几例都是说春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它泽惠万物,养育生命。从文学作品的措辞可以看出写的心理。以上几个词中,“喜雨”“时雨”容易理解,而对于“甘雨”“膏雨”两个词,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甘”是一个表示味觉的词,“甜”的意思。甜味是人类最基本的味觉之一,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味感,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甜味都象征着美好的感觉,“甘雨”表达了人们对春雨的喜

7、爱。“膏”字意为肥肉或油脂,表示肥美、润泽,肥肉、脂膏代表美味佳肴,用“膏”形容春雨,一方面表明春雨的润泽,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珍贵。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把春雨描述为“甘雨”“膏雨”“喜雨”“时雨”,是着眼于它与人们的生活、万物的生命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它对万物的浸润、滋养作用。在我国这个典型的北温带季风季候区,丰沛及时的春雨就是人们的生命之水,春生才能秋成,而大部分的植物都需要春雨的滋润才能生长或恢复生机。这是漫长的农耕生产和生活体验给人们的共同感受,这种感受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春雨的基本意义,或者说是描述性意义。魏晋南北朝及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春雨多是这一意义。到了唐代,文人在继承这一表

8、现方式的基础上,又表现了春雨的景色美和意境之美,而且赋予多种情感内容,成为意蕴丰富的文学意象。二、春雨意象的形式及艺术表现唐代开始,文学作品中的春雨意象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体裁多样,诗词文赋皆有描写,专题的题咏开始出现,而且在数量方面,自宋代开始便急剧增加,名家名作不断涌现,对春雨的描写更加细腻,角度更加多样,如形态状貌方面,称为“细雨”“烟雨”等; 在感受方面,称为“酥雨”; 根据发生的时间,常见有专题“夜雨”之作; 从时令特色方面,有“杏花雨”“桃花雨”等。这些作品不仅准确描述了春雨的自然特征,而且体现出不同的景色特征和意境之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1. 细雨细雨是中国古代文学描写的重要自然物

9、象,早在诗经豳风东山中就有“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反复咏叹,迷蒙的细雨渲染出戍边多年的战士回乡希望的渺茫,形象贴切。春雨一般雨量不大,淅淅沥沥地,如丝如缕,别具美感,因此,“细雨”是文人常用的描写春雨的词,唐代文学作品开始大量使用,如李商隐无题二首: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这两例句中的“细雨”不仅写出了春雨的自然特征,而且似乎向我们传递着生命悄然萌动的春天的气息。历代文学作品描写春雨,“细雨”都是一个常见的词,如宋邵雍春雨吟: “春雨细如丝,如丝霡霂时。如何一霶霈,万物尽熙熙”; 明刘基春雨三绝句: “春雨和风细细

10、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清乾隆仲 春 雨 景: “翠 华 摇 扬 出 皇 州,细 雨 清 尘 润麦畴”等。不仅如此,“细雨”还体现出春雨的迷蒙和纤细柔婉的美感,早在唐代文学中就有表现,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是历代传颂的佳句。细雨中鱼儿调皮地露出水面,似乎在趁机感受一下清新明丽的春天,而微风中的燕子似乎也显得更加轻盈了,在天空中快乐地飞舞着。诗句写得极其细腻、可爱,洋溢着清新明丽的春意。清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评此二句云: “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古代着名

11、作家中,陆游可以说是写春雨较多的诗人,一生写有 20 多首以“春雨”为题的诗歌,另有多首以春雨为题材的诗歌。在这些作品中,“细雨”也是较常见的字眼儿,如“细雨吞平野,余寒勒早春”,“倚阑正尔受斜阳,细雨霏霏渡野塘”,“似盖微云才障日,如丝细雨不成泥”等,可见诗人对“细雨”的偏爱。为了表现春雨之“细”,文学作品常用“如丝”来比喻,因为“丝”与“春雨”都有细、轻、柔、长等相似特质。如唐欧阳炯清平乐: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 宋陆游雨中遣怀: “霏霏春雨细如丝,正是春寒欺客时”;元袁易春雨漫兴: “江上平芜望欲迷,江边密雨细如丝”; 明朱静庵春雨: “湿云漠漠雨如丝,花满西园蝶未知”等,都形象地

12、写出了春雨的轻灵婉约之美。2. 烟雨春雨轻细,缥渺轻灵,迷离朦胧,与轻烟极为相似。因此,文学作品也常将春雨比喻为“烟雨”,给人以梦幻般的视觉美感和享受,唐代文学中就有经典描写,如谢良辅状江南仲春: “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江南的二月,春雨细若轻烟,“色如烟”将春雨的绵密、纤细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江南为背景,以春雨为时令景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全诗的精彩之笔,诗人抓住了江南佛寺和春雨这两种典型景物,佛寺的神秘与春雨之迷离相映成趣,从而凸显了江南春景之美,此诗也成为千古

13、传颂的名篇。历代经典的描写如宋张耒春雨中偶成四首: “天低芳草接浮云,万柳含烟翠不分”; 欧阳修蝶恋花欲过清明烟雨细: “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 元张翥石州慢春日雨中: “烟雨轻阴,庭院悄寒,晴意难准。社前燕子归来,恰换一番花信”; 明杨基梅杏桃李: “惆怅先生归去后,江南烟雨又蒙蒙”; 王凤娴引庆和: “洛阳三月雨如烟,添得离人思黯然”等,在这些作品中,如烟的春雨既有迷离飘逸之美,又营造出淡淡的感伤意绪。值得一提的是,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它与烟雨有着天然的情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似乎也因为这迷蒙的烟雨而尤具诗情画意。“从美学上看江南,首先,江南美学意味着一个地理、气候、生

14、态上的范围,即所谓地域江南。其次,江南美学需要主体从中感受到美,并把这一美感从客体创造出一种艺术样式,从主体上生成一种心理结构,即所谓心理江南。心理江南虽然必须建立在地理江南之上,但要从心理江南升华为美学江南,还需要具备文化优势。再次,是文化优势( 由政治或经济优势或二者合一而来) 让地理上的独特性得到突出,主体感受性得到强化并美化。当这三个方面汇聚在一起的时候,美学江南才呈现出来。”唐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便开始向江南转移,江南的青山绿水更多地成为文人创作的素材。宋元时期,随着山水画兴起,江南春雨的迷离梦幻之美激发了文人不绝如缕的情思,如寇准春雨: “漠漠霏霏着柳条,轻寒争信杏花娇

15、。江南二月如烟细,谁正春愁在丽谯”; 李石长相思花飞飞: “花飞飞,絮飞飞,三月江南烟雨时,楼台春树迷”; 杨冠卿诗僧常不轻以梅花句得名于时雪后踏月相过论: “十年袖里梅花句,梦绕江南烟雨村”等,描写出江南春雨的细柔清婉,美感和意境俱佳。而元代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张翥摸鱼儿元夕中“先生归也。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两作品中“杏花春雨”的意象组合模式更使江南的春景诗意盎然,令无数人神往。3. 酥雨就身心感受而言,人们对不同季节的雨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梅雨让人感觉烦闷,夏雨让人感觉凉爽,秋雨让人感觉凄凉,冬雨让人感觉寒冷,而唯独春雨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润、身心愉快。对于刚刚走出漫长肃杀冬日的人们来说,这种感觉是非常清新鲜明的。文学作品常常用比喻或通感的手法,巧妙地传达出这种美妙感觉,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样写道: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透过蒙蒙细雨遥望,隐约可见青青之色,那便是早春的小草,令人不禁心生欣喜之情,但当走近时,先前看到的青色却又不见了。诗人好像一位出色的水墨画家,善于通过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