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105376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专门水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1绪论1.1勘探目的、任务、要求,编写依据1.2煤矿位置、交通、范围、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四邻关系,煤矿开拓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2地质概述地层、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工程地质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等。3水文地质勘探3.1勘探类型划分3.1.1根据矿井主要充水、含水特征,对井田内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及采空区积水进行专门勘探。3.1.2矿井充水方式可分为:直接充水、顶板间接充水和底板间接充水(一般将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0.001L/sm的岩层视为隔水层)。3.2探程度要求3.2.1一般要求a)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

2、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主要进水通道及其渗透性。b)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煤层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着重查明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迳流场的基本特征,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c)详细查明对矿井充水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提出开采中防治水的建议。d)详细查明对矿井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

3、位、流量、流速及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充水的方式、地段,并分析论证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议。e)煤层与含(隔)水层多层相间的岩层,应详细查明开采煤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采矿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时,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f)调查老窑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窑水的防治建议。3.2.2各类充水条件应着重查明的问题a) 孔隙充水矿井:应

4、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砂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b) 裂隙充水矿井: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c) 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度、富水

5、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井,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井,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井: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范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3.2.3不同充水

6、方式的矿井应着重查明的问题a)直接充水的矿井:应着重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b)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井: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井的地段。c) 底板间接进水的矿井: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底板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以及断

7、裂构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分析论证可能产生的底鼓,突水的地段。3.3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3.3.1勘探工程布置原则a)应结合矿井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从区域着眼,立足矿井、把井田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应重视水文地质测绘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等基础工作,配合地面物探或井中物探,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规模的抽水试验,运用多种勘探手段,加强综合分析研究,从而查明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充水因素。b)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应尽量构成剖面,既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排泄各个地段;又要控制开采后流场变化,特别是进水通道地段。 c)群孔抽水

8、试验,主孔宜布在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段或强迳流带上。必须有足够的观测孔(点),观测孔布置必须建立在系统整理、研究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目的,水文地质分区情况,矿井涌水量计算方案等要求确定,应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钻孔、地下水天然或人工露头作为观测孔(点)。3.3.2勘探工程量a)各类型水文地质勘探所需的基本工程量应结合矿井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满足相应的勘探程度要求为原则。b)邻近矿井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水文地质资料时可借鉴利用。3.4勘探技术要求3.4.1水文地质测绘a)水文地质测绘以查明勘探区域水体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水体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充水因素、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等为重点。b)

9、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一般采用150000110000;矿区一般采用11000012000。c)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航(卫)片解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相邻矿井的资料。d)水文地质测绘应全面收集矿井及周边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详细调查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及其水化学特征、岩溶发育情况、第四系松散层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圈定水文地质边界;调查古井老窑的分布:对现有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系统收集生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 3.4.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a)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漏)水、掉块、

10、塌孔、缩(扩)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的层位和深度,测量涌(漏)水量,有条件时,应观测钻进中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必要时应测量稳定水位并进行简易放(注)水试验。b)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c)单一含水层(组)的钻孔应测定终孔稳定水位。3.4.3水文地质钻探a)钻孔施工宜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观测段)用清水钻进,若必须采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地洗井措施。b)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严格止水

11、,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重新进行。c)钻孔孔径视钻孔目的确定,抽水试验孔试验段孔径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则,一般不小于91mm,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d)钻孔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岩石大于70,破碎带大于60,粘土大于70,砂和砂砾层大于50。当采用水文物探测井,能正确划分含(隔)水层位置和厚度时,可适当减少取芯。e)钻孔的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f)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储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勘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

12、带为原则。g)应结合勘探区域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含井中测流)。h)钻孔除留作长期观测外,均应封孔,封孔方法宜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的开采方式研究确定。3.4.4抽水试验a)抽水试验前应获得自然流场水位、流量变化趋势和速率的资料;试验过程中,严禁抽出的水就地排放造成回渗或倒灌;注意观测地面塌陷、沉降现象。b)抽水试验方法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可根据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要求选择。c)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确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其值宜不小于lOm;当采用涌水量与降深相关方程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次水位降低。稳定

13、时段延续时间宜根据含水层的特征,补给条件确定。单孔抽水试验最低不少于8小时,替水层抽水、带观测孔抽水,必须适当延长。稳定时段内钻孔水位、流量稳定程度应结合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确定。水位波动相对误差:抽水孔不大于1;观测孔水位变化不大于2cm。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当单位涌水量等于或小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误差按式(1)计算: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取全取准水位下降、流量、水温和水位恢复的连续观测资料。d)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宜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也可用定降深抽水,其降深值可参照c)条执行。抽水孔水位

14、、流量的波动误差可参照4.4.4.3(3)条执行。抽水孔水位、流量累计观测时间,可按对数轴上的分格点进行。抽水延续时间应根据试验目的参照水位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S(或h2)lgt形态确定,当曲线出现固定斜率的渐近线时,观测时间需后延续一个对数周期;有越流补给时,观测时间则需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有观测孔时,应以代表性观测孔的S(或h2)lgt曲线判定。停止抽水后,应立即观测恢复水位,观测时间参照4.4.4.4(3)执行。e)具有多层含水层的矿区,需要分层评价时,应进行分层抽水试验。水文地质条件允许,可用井中测流方法进行混合抽水,分层求取水文地质参数。f)大型抽水试验大型抽水试验宜在勘探后

15、期进行,必须建立在获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流场及其动态变化资料的基础上。水位降深、降深次数和延续时间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抽水水量应对天然流场有较大的扰动,尽可能暴露储存量与迳流量的转化关系和矿区的水文地质边界。观测孔(点),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方法确定。宜布在不同的富水区、参数区、边界水量交换地段以及地表水、“天窗”、断裂带等地段,必要时外围区亦应布少数孔控制。具体观测方法应按专项设计执行。3.4.5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a)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等。b)水位、水量、水温观测,一般每隔510天一次,雨季或急剧变化时段加密。日变幅大的地区,应选定一个时段进行微动态观测;水质一般按丰、枯季取样。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当勘探周期不足一年的中、小型矿床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视矿区条件酌定。c)地下水动态观测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勘探工作结束后由生产部门继续观测。3.5矿井涌水量计算3.5.1矿井涌水量计算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勘探设计时应初步确定其计算方案,并在勘探过程中,随着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深化逐步的修正和完善。3.5.2应根据矿井水文地质特征、边界条件、充水方式,建立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及合理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