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博大展看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292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辽博大展看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辽博大展看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辽博大展看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辽博大展看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辽博大展看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从辽博大展看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未知 2018年8月14日开始的辽宁省博物馆书画大展,已经成为本年度文化盛事之一。这次展览展出了大量国宝级的书画文物,堪称近年来国内历代书画特展中的“核弹级”大展.其中的书法精品值得细细品鉴。对文博专业不太了解的读者朋友,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国内博物馆中,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都是书画收藏大家,缘何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大展能引来如此轰动?实际上,辽博书画藏品极其丰富,尤其又以晋唐宋元时代的?v代作品为重点。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收藏,主要得益于清官旧藏。清代宫廷收藏了大量书画文物,成为历代皇室书画收藏规模最大者。最为大家熟知的

2、“收藏家”当然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其于乃祖康熙、乃父雍正书画收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府庋藏的规模,这一时期,除了大量重量级的书画文物入藏清官内府外,诸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收藏著录也付梓刊行。但是,这些书画珍品的“皇家待遇”在末代皇帝溥仪手中发生了变化。他很清楚这些书画国宝的价值,因此将大部分书画文物带出故宫,带到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所在地长春。1945年日本战败后,溥仪仓促出逃,仅带走很少一部分藏品,大部分遭到哄抢,流散民间。溥仪一行在出逃途中又将部分书画贱卖以换取食物这确实是中国书画文物的一次大浩劫。但这次浩劫却在无形中奠定了辽博书画藏品的基础。1949年7月7日,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东北博物

3、馆开馆。东北博物馆便是今日辽博的前身。此前散佚东北各处的书画国宝陆续汇集到了这里。它们多数正是溥仪带出故宫的清官旧藏。今天,出现在辽博书画大展上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珍品,有不少正是当年乾隆皇帝于“三希堂”中细细把玩的书画名作。 梳理中国书法脉络这次辽博大展的展品分为历代书法名作和历代绘画名作两类。展品涵盖了中国书法、绘画(专指创作于纸和绢上的画作)发展的全部时期。通过观展,我们可以看到较为清晰的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发展的脉络。本次展览的书法展品,除了能体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汉字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出来。相较于绘画艺术来说,书法是一种艺术种类的同时,也是一种书写技术的体现。中国书法,发端于汉

4、字的书写,是书写的实用性进一步上升到艺术性的线条表现形式。这次展览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均反映了中国古代汉字在不同时代的结体面目。比如,商牛甲骨卜辞大版所表现的是商代甲骨文的使用情况,清石鼓文拓本册和清峄山碑拓本册则反映了先秦一秦帝国时代,秦系文字演进的过程。尽管石鼓文产生的年代在学术上多有争论,说法各不相同,但将其定性为有别于六国文字的秦系文字,已经是主流学术观点的共识。峄山石刻则是秦统一六合之后所刻,其文字为秦统一中国后所推行的小篆。因此,若我们将秦系文字作为先秦诸侯文字的代表,通过观看这两幅作品,便可以大致了解那一时期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基本情况。明乙瑛碑拓本册则表现了东汉时代,较为成

5、熟的隶书形态。书法上将这种形态称为“八分书”。这本拓片所反映的是篆籀文字之后,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模样。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卷清始平公造像记拓本册两件展品则反映了隶书字体发展至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的造型变化。我们知道,东汉末年,汉字书写逐渐产生了章草和行书两种不同的字体。这两种字体都是经由隶书书写简化而来。章草乃“隶之捷也”,它保留了隶书书法习惯,却又对隶书笔画进行了简省书写。章草又被称之为“古草”,这种书法形式发展到后来则形成了被称之为“今草”的草书书法,这次展览中的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便是“今草”草书。隶书演进的另一条脉络是行书。本次展览中北宋兰亭序拓本卷就可以大致展现魏晋时期行书发展的

6、情况。行书也是书写者对隶书笔画的简省,如果说,章草书法在其用笔上还保留了隶书书法“蚕头燕尾”的形态面目,那么,行书书法则将隶书线条中的“波磔”之态全面取消。因此,行书书法对隶书的简省比章草书法更为彻底。东汉末年至三国这一时期,人们在行书书写的基础上,将已经简化了的笔画,进一步横平竖直,一笔一划书写,这就形成了楷书。本次展览中,与楷书相关的书法作品便是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卷清始平公造像记拓本册,以及南宋玄秘塔碑拓本册。前两件展品所反映的是十六国-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迥然各异的楷书面目,尤其是清始平公造像记拓本册,这件展品是北魏“龙门二十品”中始平公造像记的拓片,其书法风格有极强的刀刻痕迹,用笔起、

7、收转承之处多方角。这种书写风格对唐代楷书书写影响很大。此外,始平公造像记也是“龙门二十品”中最特殊的一种。所谓“造像记”,是指北朝时代造佛运动中,人们在结束了佛像的雕刻之后,刻工附加“造像记”来记录这尊佛像制作的始末。一般会在“造像记”中记录出资捐助此佛者的姓名。但一般不会记录刻工、书写者的姓名。毕竟“造像记”的书写,不论是从文字内容上,还是从文字造型上,抑或是刻工的雕琢等方面都比较随意。始平公造像记则不然。首先,这件作品是用阳刻的手法来镌刻碑文。一般而言,大多数碑刻作品都以阴刻手法进行雕琢。阴刻技术反映在拓片上,字是白的,周边留白是墨色的。始平公造像记拓片上字为墨色,周边留白区域是白色的。这

8、显然表明,始平公造像记的雕刻手段与众不同。其次,始平公造像记有完整的撰文者和书写者姓名,其碑文由孟达撰文,朱义章镌刻。这种有名有姓、且在雕刻手段上有所创新的作品,显然不是刻工随手而就。所以,此碑能够入选“龙门二十品”,成为北朝碑刻书法精品中的精品,也不是没有道理。 南宋玄秘塔碑拓本册所反映的则是唐代楷书成熟期的楷书书法面目,是中唐柳公权的代表书作。此碑(原碑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于唐会昌元年(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上石,是为纪念唐代高僧大达法师而树。这块碑是柳公权最具代表性的楷书作品,将柳体楷书的风格全都表现了出来:结体修长,用笔瘦硬有骨力;转角处均为方角,这种转角处理方式

9、,多从北朝碑刻书法的风格中来。柳公权是国人非常熟悉的书法大师,他与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元代的赵孟?/,合称“楷书四家”,他的“柳体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书法上有“颜筋柳骨”之说,所谓“柳骨”,指的便是柳公权书法用笔刚劲,线条颇具骨力的情?r。本次展览展出的南宋玄秘塔碑拓本册便是此碑南宋时代的拓片。 欣赏书法大家之作除了上述这些可以反映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进脉络的展品,这次辽博的展览还展出了不少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比如欧阳询行书梦奠帖。“楷书四家”之一的欧阳询是四家中最早的一位,主要活动于北朝末年一隋朝一初唐时代。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其代表作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或许就是九成宫醴

10、泉铭了。欧阳询在初唐楷书之名极盛,宋人就曾假借欧阳询之名,编撰了一本名为楷书结体三十六法的伪书出来。本次展览所展出的这件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以下简称梦奠帖)便是欧阳询难得一见的行书作品。此帖是欧阳询史事帖中的组成部分,是欧阳询在编艺文类聚一书时候的手稿。实际上,这套史事帖应该叫史事丛帖更合适,因为这套帖包括了梦奠帖度尚帖卜商帖张翰帖劳穆公帖汉文时帖和殷穆帖七种见诸史料记载的欧阳询手稿。此外,根据宋代米芾的记载,米芾曾经在濮州见过此帖十多种,不过今天很多作品已散佚,仅存梦奠帖卜商帖和张翰帖三种了。张翰帖严格说来,不是欧阳询手迹,是唐代人勾摹的版本,能够反映欧阳询行书的特点,但毕竟是勾摹本,总是下真

11、迹一等的。史事帖是欧体的行书作品,不过,相比南朝行书的魏晋风流来说,欧阳询的行书显然是比那些飘逸秀美的行书更像楷书一点。所以,一直有人将欧阳询的行书三帖,称之为“楷法行书”,或者“楷化行书”。除了行书,欧阳询有且仅有一种隶书碑刻作品传世,那就是房谦彦碑。不过,此碑书体虽然有隶书“蚕头燕尾”的“波磔”之气,但结体确是楷书方正之态,与传统隶书那种扁平的风格相比实在差距很大。欧阳询的笔下,不仅行书,甚至隶书,都被他写成一片楷书面目。这只能说明欧阳询真的很擅长楷书。而作为欧阳询传世行书作品的代表,这件梦奠帖展品,当然值得一观。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以下简称古诗四首)和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以下简

12、称孙过庭千字文)也是非常经典的展品。将这两幅作品放在一起欣赏,可以看到唐代草书演进的大概情况,看到草书如何演进成“大草”和“狂草”的模样。孙过庭是书法史上的名人,他长于草书书法,最著名的传世作品当为书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比张旭古诗四首的那种“大草”、“狂草”风格,孙过庭千字文显得颇为内敛。其所书虽然是草书,但并非通篇龙飞凤舞,这件作品上的字,大多数是单独呈现的。古诗四首则不然,据说此帖是张旭在醉酒之后书写而成。整幅作品笔墨连动,延绵不绝,是唐代草书的精品。这种奔放、抒情的书写方式,是魏晋时期书法所罕见的。当然,这种连绵不绝的草书书写形式,相较于孙过庭的草书,有明显的进步性,后世所谓的

13、“大草”、“狂草”书法的源头,大抵上就在张旭这儿。因此,如果说张旭开启了中国草书书法的新纪元,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从内容上说,古诗四首上所写的,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两首诗。整件作品在在五色笺上写成。不过,关于这幅作品的究竟是否为张旭,学术界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主流观点分为两派:一派以杨仁恺和谢稚柳两位老先生为代表,认为此作是张旭真迹;另一派则以徐邦达和启功两位老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古诗四首的年代应该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之后,因为此年的宋真宗自称梦见赵家先祖赵玄朗,诏令天下避“玄朗”讳。古诗四帖内有庾信步虚词中“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14、“的诗句,而古籍初学记记载的是“北阁临玄水,南官坐绛云”。何谓“玄水”,玄为黑,按五行方色,北方癸水为黑,玄对绛,水对云,玄水对绛云。书写者变“玄”为“丹”,是北宋避讳的铁证。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傅熹年先生的附议。就目前来说,认同古诗四首为张旭真迹的观点,鲜被认可。即便早在北宋,如宋人黄庭坚也认为此帖用笔与张旭平日书风差距甚大,过于狂怪。因此,黄庭坚有“不入右军父子绳墨者,皆非长史笔”的论断。 三代帝王书法同框这次展品中,有三件宋代帝王的书作同时列展也颇为有趣。这三件作品分别是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宋高宗赵构的草书洛神赋和宋孝宗赵?Y的章草后赤壁赋。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Y,刚好是北

15、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连续三代帝王。距今一千年前的连续三代帝王的书作同框,当然有趣。宋徽宗赵佶无疑是这三代帝王中艺术造诣最高的。书法上,宋徽宗自创瘦金体书法,用笔铿锵有力;绘画上,徽宗皇帝亦长于花鸟绘画,并热衷于艺术创作。不过,本次展览中的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却不是我们惯常所见的瘦金体书法,而是一件草书作品。虽然整体多用相对纤细的笔触,但其字体线条却并非孱弱,而是相当瘦劲。细观其书写笔画,干净利落,无丝毫拖泥带水的牵挂。传世宋徽宗作品多为瘦金书,这幅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传世至今不多见的“狂草”书法。杨仁恺先生对此卷作品评价极高:“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从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宋徽宗对唐人草书的学习,尤其是对怀素草法的研习是下过苦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