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技术思想探析.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2417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技术思想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庄子技术思想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子技术思想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技术思想探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技术思想探析孙守领摘 要:庄子的技术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判断标准的“道”。一方面,“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万物得道而生,技术的存在依赖于道;另一方面,“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万物遵道而行,技术的存在受制于道。二是具有人性内涵的“技”,主要是人的自我之性的技术。它是背离自然本性之道,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技术异化,因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为物役”负面影响而被庄子所批判。三是富有精神价值的“艺”。它不仅是能够给予观者以精神享受和生之感悟的艺术表演,还是游刃有余的精神境界,也是通达“道”的高超之“技”,其价值在于弥补“技”在精神方面的缺

2、失,消解“技”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人的自然本性复归。庄子对人为之“技”和“艺”的论述并没有改变“道”与“技”在其本原性上的对立,构建乌托邦式的“至德之世”既不现实,也不是庄子技术思想的根本目的。庄子技术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天人合一”,是从“技”到“艺”的理性回归,即把终极层面上的“道”植于现实世界之中,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技艺。这样,它不但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天与人的和谐发展,而且使人类自身得以完善。 关键词:庄子;道;技;艺;天人合一技术是人类为了追求“好生活”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完美状态的存在,它是自然而然的。但实际上,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有形的物质,使

3、物质和精神需求远离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这不但使技术发生了漂移或异化,而且产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技术的异化程度逐步加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也变得愈加严重,进而导致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人性危机、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鉴于此,庄子从“道”这一判断标准出发,在其批判人为之“技”的同时,推崇更富有神性价值的“艺”,并试图用“艺”来拯救人为之“技”。在庄子看来,人为之“技”是非自然的、背离自然之道的,是人们过于追求有形的物质而忽视无形的精神需要所导致的。然而,推崇神性的“艺”,能够使技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重新趋于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推崇

4、“艺”的至上性,因为过于追求无形的精神而忽视有形的物质需要,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而产生新的危机。笔者认为,庄子批判人为之“技”,推崇富有价值的“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把自然而然的“道”植于现世之中,与人、与社会相结合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技艺”。一、道:庄子技术思想的评判标准“道”是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和评判标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蕴:从本质上看,“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万物得道而生;从本性上看,“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万物遵道而行。(一)万物得道而生“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是“万物之所由”1。庄子认为,“道”在时间上“自古以固存”2,先于天地,然又“生天生地”3,运化万物。“道”还是万物之形

5、神产生的原因。万物外有其实,谓之形,其“形非道不生”4;万物内有其名,谓之神或德性,其“精神生于道”5。不仅如此,道之本质是在其生成万物之后,仍内存于万物之中,即“道”“无所不在”6。它在蝼蚁(动物)中、在?秕(植物)中、在瓦甓(矿物)中以及在屎溺(废物)中。诚然,人相遇“道”而生,即“道”同时在人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它在人的身体中,使人与自然不同;它在灵魂中,使人能体悟“道”的存在。换言之,庄子发现了可依靠的“道”,这使生存和技术有了可能。如果人遇不到“道”,不依靠“道”,就不可能存于世;人不存于世,也不会产生技术,所以,技术的产生得益于本根的“道”。这也是技术把“道”作为其评判标准的可能性存

6、在。(二)万物遵道而行“道”不但是万物得生之根本,而且是天地万物运行之本性作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原则的存在,又被庄子称作“自然无为”。首先,“自然无为”是道生天地、运化万物的前提条件。庄子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7,而又天地无为“万物皆化生”8。其次,“自然无为”还是天地万物有其殊性的原因和遵从的对象,即“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9。换言之,天地万物都要遵道的本性(自然无为)而行。而且庄子还强调,道之本性或者说自然无为,它是一个恒常的存在,且其动必失。庄子云:“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10在庄子看来,一旦人类不遵循“道”这一自然法则,背离其自然之本性,其行为就

7、不是真的自然无为,而是带有主观意愿的妄为,从而损害自身,不能长存于世。因此,庄子反对人为,反对以人事干预自然,反对不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而“以人助天”1、“以人受天”2、“以人灭天”3以及“以人入天”4的技术活动。所以说,技术的存在受制于道或自然无为,道成为技术评判标准也是一种必然。不论是从道的本质上看,还是从道的本性上看,它都是“以道观之”5。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6即从道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本质上是同根同源、没有贵贱之分。所谓贵贱、善恶、是非和美丑这些相悖的概念,都是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造成的。若万物从它们自身的立场或利益出发,就会产生“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7、“自其异

8、视之,肝胆楚越”8的结果。若是“以俗观之”9,事物的贵贱并不是由独立的个体来操控,而是由世人公认的习俗来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习俗虽然避免了“以物观之”10各自而为的绝对对立,但仍然无法走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因为习俗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往往不能注意到自然物的存在权利和价值而危及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所以,庄子主张以“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11的立场去“兼怀万物”12,即排除认识主体的主观好恶偏见,以平等客观的态度观察研究世间一切客体。13这就要求人类在使用技术时,尊重自然物的生存权利,与它们和谐相处,而不是侵害和蔑视它们。由此可见,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道”这一判断标准。如果技术离开了“

9、道”,技术就不会产生;如果技术离开了“道”,技术就会破坏人类自身和自然的本性,违背自然规律,从而阻碍人类和技术本身的发展。 二、技:庄子技术思想的人性内涵技术是什么?立足于“道”的评判标准,庄子认为,技术是受人性支配的行为,或者说技术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体现。但事实恰恰相反,在现实社会中,技术背离了人的自然本性,成为人的自我之性的技术。它以人类的自我为中心,往往因过于追求技术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而被称为“技之异化”或物化之技。尽管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但是它更多地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道德的堕落,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存、精神困惑等。庄子

10、借汉阴丈人之口构建一个“技之异化”模式(天地):技机事机心“朴”散(如人性的丧失、道德的堕落等)生存的虚无(精神的困顿)1。在这里,技术和技术活动都是由人的“机心”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对立的功利之心或者人为之心所致。然而,功利或人为的“机心”容易使人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而为各种贪欲所驱使,从而遮蔽“道”。“道”的遮蔽使人们失去自然本性这一评判标准,技术开始从自然之性异化为自我之性,技术的目的也由最初双面的“好生活”转向单面的物质利益需求。当人们从物质利益那里得到满足时,人的自我本性就会超越人的自然本性成为主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出现对立。同时,由自我本性主导的技术进步也富有功利性。技术越进步,

11、人的功利心就越重,以致人们把自我本性误认为是自然本性,从而导致其自然本性丧失,这就形成一种技术与人性的恶性发展模式。基于这种恶性的发展模式,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会愈加严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也会深化,最终形成人性危机、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所以,庄子批判技术,或者说,批判“技之异化”。然而,庄子不仅仅对“技之异化”模式进行了分析,还阐述了人为技术的具体危害。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的人为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利益的关系,从而导致人的善性丧失。庄子认为“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2,遗忘本初之心的结果是技术由善变恶。然而,技术之恶,迫害他人的同时伤害自己为了技术所带来的个人私利,人们利

12、用甚至出卖亲朋好友及国家利益,致使他人陷入危险、社会政治陷入混乱,进而危及自身安全。第二,技术的人为性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一方面,庄子反对治物性以适人。从道的层面上看,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本性和生存的权利,人类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改变了它们的自然本性,约束它们的自由,例如陶者治埴、匠人治木、伯乐治马等。在庄子看来,人类应该遵道而行,遵从自然的本性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3。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会生长长养、生生不息。另一方面,庄子反对造成生态混乱的技术进步。庄子在?l?D篇中,以射鸟、捉鱼和捕兽的技术进步为例,他认为:“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也!”自然物生活的混乱、生

13、存环境的破坏,都是人类不遵从道而盲目地发展和使用技术所致。技术的不断进步,危及的不仅仅是动物的生活生态环境,更会危及人类的生存。第三,技术的人为性还造成“人为物役”,导致人们陷入利益的怪圈,无法自拔而失去自由,尤其是精神自由。所谓“人为物役”,就是人成为外物的奴隶。技术是为了满足人在物质上的生存需要,并希望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能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享受,但事实上,人们没有获得很多闲暇的时间,他们需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和财产不受他人的侵犯,甚至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形成了物质利益和技术发展相互推动。然而,人类却成为了“技术物质利益”相互推动的服务者而非掌控者,因此说,人被外物所奴役。过分追求物质利

14、益的人性技术、人与人关系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为物役”,这些都不是庄子愿意看到的。因此,庄子批判技之异化,甚至批判技术。三、艺:庄子技术思想的价值“艺”源于庄子对人性技术技之异化的批判,其目的是对技术负面影响的消解。庄子认为,技术的异化是过于为己、为物造成的,它因缺少对精神需要的追求而背离人的自然本性,从而危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艺”是精神需要的体现,其弥补了“技”在精神方面的缺失,故能够消解“技”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人的自然本性复归。“艺”在庄子一书中多次被提及,有天籁,有地籁,更多地是以出神入化的技艺呈现出来,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天道中的“轮扁斫轮”、知北游中的

15、“匠人捶钩”和达生中的“工?旋矩”“佝偻承蜩”“梓庆削木”“津人操舟”“东野御车”等。这些本是日常生存之技,庄子却对它们多有欣赏,赋予其美感和精神价值,并申之以言道。以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为例:第一,“艺”能够给予观者以精神享受和生之感悟的艺术表演。就观者(文惠君)而言,庖丁解牛手触、肩倚、足履、膝?p之动作,轻盈飘逸,带有美感,“合于桑林之舞”;其砉然、响然、?d然的运刀声音,切合音律,富有节奏,“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又听闻庖丁解牛“依乎天理”的解牛之言,悟得养生之道。第二,“艺”是游刃有余的精神境界。庖丁在回答文惠君的“技盖至此乎”时,他把技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眼看到全牛;其次眼睛看

16、不到全牛;最后精神阶段1。精神阶段即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个阶段,牛的实体理念已经存在庖丁心神之中,从哪动刀、如何动刀,庖丁已经不需要再作思考了,并在解牛之后精神自满,故游刃有余。第三,“艺”是通达“道”的高超之“技”。以庖丁之见,解牛之技有高有低,从换刀频率上看,有岁更刀的良庖,其技之精;有月更刀的族庖,其技之劣;更有庖丁之刀虽经十九年之运、数千牛之解,依然“若新发于硎”,其技之至,可为“艺”。然而,换刀的频率是由解牛之法的不同造成的。族庖解牛,用刀砍,这不仅很难把牛的骨肉进行分离,而且损其刀,故月更刀;良庖解牛,用刀割,与族庖相比,这方法对刀的损害要小得多,尽管如此也需要岁更刀;而庖丁解牛,“依乎天理”,顺道而行,又善藏其刀,故庖丁之刀十九年未换。 更重要的是,庖丁在其解牛之后的表现: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1。“四顾踌躇”者,审视而徘徊也;“满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