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915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研究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城市近郊区的历史古镇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倍受关注,保护城市近郊的历史古镇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针对历史古镇保护规划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足,探讨了基于文化生态位的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业内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文化生态位;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历史古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体现,也是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无论秀丽宜人的自然景色、街巷的布局,还是匠心独运的建筑景观,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彰显出

2、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生态特色。近年来,古镇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古镇发挥着它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但由于对原有格局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到位,出现了生态文化遗失现象,因此,如何根据古镇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的文化生态保护是值得深思的问题。1文化生态位研究的内容生态文化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新型生存方式,简单的说生态文化就是有关生态和文化关系的文化。文化生态位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城市居民和城市现有文化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探寻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文化环境和人们的情感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总结出能够代表城市或者地区独特魅力的文化生态亮点,作为人文

3、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文化生态位。2历史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影响历史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很多,概括起来分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属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古镇外部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和古镇内部建筑肌理是历史古镇的生态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就是由周围环境和内部构建两部分组成。外部环境有古镇周边的山脉河流、田野草地等,这些要素对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布局形态、拓展发展方向等具有重要作用,而各种人文景观、街巷布局、历史性建筑、生产消费方式等内部要素会从功能、空间结构、建筑外观设计等方面对古镇的内部肌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历史古镇保护规划方法以生态文化要素为基本出发点的

4、历史古镇保护是指通过历史古镇的以往的生态要素出发,通过对现有的不同生态因素的探析,探讨古镇保护的不足,阐明生态文化存在的形式和深远意义,进而规划出古镇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态文化要素的确定是关键,全面分析这些生态文化要素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归纳总结,阐述这些要素对古镇保护及未来发展的意义,为古镇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通过调查、采访等多种方式,对古镇保护和发展进行现状分析,探讨出解决古镇保护的有效途径。最后制定保护规划,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4历史古镇的保护方式4.1保护山水空间格局不同的古镇有其自身独特的山水空间格局,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例如,罗田古镇同山水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带状城镇格局,

5、在周围的耕地和梯田的衬托下,貌似层峦叠嶂、高低起伏,形成了美丽的田园景观。在古镇的发展建设中,原有的格局被破坏,而新镇又都是现代建筑,从建筑高度、原材料的选择、色彩等都和古镇的建筑格格不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依据罗田古镇现有的山水格局,古镇的保护规划应把周围的山水全部纳入保护规划的控制范围内,严禁在此进行各种建设活动,保护古镇原有的山水空间布局。4.2构建文化生态景观文化生态景观能够体现出城镇的景观风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表达出城镇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包容性,是城镇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度的标志。以提升城镇地域文化特色,尊重和展现传统民俗文化为基本出发点,一方面保护、恢复、再现传统文化生

6、态景观;另一方面为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需求,要赋予文化生态景观以新的内涵和功能,促进城镇文化生态景观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例如,在金刚碑历史古镇内,清溪河蜿蜒而过并临近嘉陵江畔,根据这一特点,可充分运用水体进行文化景观的构建,把建筑布局和公共环境空间的营建与水体相融合,使古镇的文化生态景观更具地域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4.3尊重历史遗产,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古镇的一些传统的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象征,是古镇的风俗民习的传承,隐藏着感人的经历和美好的故事,给人留下的独具匠心的美感是现代建筑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尊重历史遗产。在古镇的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把历

7、史建筑的一些元素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再生运用到设计中,更要提高对古建筑历史价值的认同感,尊重历史遗产。在古镇的保护规划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减少和避免为了建造新景观而破坏甚至拆除历史建筑,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减少了各方面的资金投入,节约了成本。通过对历史建筑加强防火、防震、排水等的再生改造,减少了历史建筑的不安全因素,以保持原有设计为基本出发点,予以历史建筑更深刻的内涵。4.4对古镇建筑形式的继承古镇的建筑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是地域文化和风俗民情的直观展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气候情况相吻合,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体现。例如,我国的大西北,由于干旱少雨,很多古镇的民居都

8、是独具特色的窑洞,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由于高温炎热、阴雨不断,建筑主要以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型建筑林立而起,很多原有的景观已经无法复原,因此在古镇的保护规划设计中,应对原有的建筑形式加以继承,例如,在浙江地区古镇的景观设计中,门窗选用木质的、屋脊采取双坡面、白墙黑瓦的搭配,颜色鲜明,使现有建筑蕴含着乡土气息。再如金华浦江前吴乡通济村的新建农居,在立面设计上,采用马头墙的做法,使建筑的整体造型清新简洁,更能显现出古镇的质朴、大方的内在的品格。5做好生态位历史古镇保护的主要策略5.1提高重视程度,出台相关政策自上而下提高认识,真正理解做好生态位历史古镇的保护的重要

9、意义和作用,近年来,一些地区运用古镇的特点和优势,吸引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对古镇的修建和改造过程中,破坏了古镇原有的生态文化环境,在为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欣喜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古镇的合理保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可能的情况下,出台相关政策,作为历史古镇生态文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对目光短浅,没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者的鞭策和约束,使古镇建设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生态化。5.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古镇保护规划研究制定人员是历史古镇保护工作的设计者,他们的规划水平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古镇的生态文化效果。因此,作为规划的制定和设计人员,应从古镇的实际和人们的基本需求出发,了解古镇的环境特点、原有的布局、建筑

10、风格等,规划设计既要保持古镇原有的风貌,又要体现时代的特点;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平时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理念,注重自身的后续自我提升,并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案例,设计出最符合人们需求的覆含生态文化的历史古镇保护规划。5.3重视节能环保在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在古镇保护规划中应坚持节能环保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对古镇原有结构、布局等的保护,还是再生设计都应把节能环保问题考虑进去,减少污染,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设计的选材方面尽量选择质量好、污染少、低能耗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就地选材进行古镇的景观建设,不仅节约了原材料,还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了环境污染,提

11、高了节能环保效果。例如,土坯墙、竹篱笆等充满了生态韵味,使古镇的建筑景观更具生态特色。6结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镇文化趋同化,原有的生态文化更加珍贵。历史古镇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的文化生态保护的规划研究是城镇建设的需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古镇文化生态位研究的内容、历史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和规划方法,从保护山水空间格局、构建文化生态景观、保护历史建筑,尊重历史遗产、对古镇建筑形式的继承等方面探讨了对古镇的保护方式,通过提高重视程度,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重视节能环保等策略,切实做好历史古镇生态文化的保护工作,进而发挥

12、历史古镇的文化生态价值。在古镇保护规划中,应以古人的生态文化思想为指导,把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使古镇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气息又充满现代的特点。参考文献1赵旭.城市近郊风景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规划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2张浩.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吉林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7.3才华.文化生态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4张邹,李和平.基于文化生态位的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1):57-62.5阳建强.基于文化生态及复杂系统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J.城市规划,2016,40(4):103-109.6严子杰,马明炬,游秀凤.城市转型发展中历史名镇名村名街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厦门市为例J.发展研究,2016(3):72-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