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人.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576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茧”之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破茧”之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破茧”之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茧”之人.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破茧”之人题记:蝶变必破茧,破茧见真功 2008年裴庆国被任命为信阳市档案局副局长的时候笔者就认识她,但仅限于认识,彼此并不了解。及至这次深入采访,方才了解其人其事。一个有心人老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只要用心专注,全身心投入,再困难的事情也能找到应对的路子、有效的法子。裴庆国就是这样一个人。2012年8月,52岁的裴庆国走马上任,成为信阳市档案局馆党组书记、局馆长。按常理,当了“一把手”应该高兴,应该欣喜,可裴庆国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体会到的是压力、是责任、是期待。她告诉笔者说,当局长之前还能睡个安稳觉,当了局长之后的一段时间,一想到单位工作上的困难就愁得睡不着觉。那么,裴

2、局长到底困在哪、难在何呢?“内外交困”这就是裴庆国刚接手档案局长时的境况。从内部讲,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信阳市档案局长期一盘散沙,干部职工缺乏“精气神”,集中表现为“三个一样”:“来与不来一样、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很多该干的事情没干,该做的工作没做,最不可思议的是,档案馆居然10年没有接收过档案,一个省辖市档案馆馆藏量只有可怜的8万卷(件册);从外部讲,信阳市档案工作长期徘徊在全省档案工作末尾,与其他省辖市的档案工作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档案局与信阳市委、市政府及其他兄弟单位之间汇报、互动、宣传很少,领导机关不了解档案工作情况,兄弟单位不知道档案工作程序,档案局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自我封闭

3、状态。这便是裴庆国当时面临的情况,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基础太差,起点太低,欠账太多”。难怪裴局长睡不着。说裴局长是个有心人就在于此:面临困境她不畏惧、不推诿、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聚精会神解困境。上任之初,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深入思考之后,她提出了“抓班子,带队伍;抓学习,提素质;抓团结,促和谐;抓作风,树正气;抓基础,上台阶”的总体工作思路。对于这个工作思路,裴局长解释说,因为基础差、起点低,她就是有意识把工作思路整得具体些、直白些,让大家一目了然,“知道我们该干什么、要干什么”。工作思路出台以后,她又要求各个科室结合本科室的工作任务制订出更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责任到人。有了思路,就有了努力的

4、方向,就有了崛起的希望。一个带头人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单位发展看班子,班子强弱在“班长”,对于档案部门来说更是如此。裴庆国深知大家的眼睛都在看着她,如何踢好“头三脚”至关重要。对内,她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强班子。裴庆国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没有一个团结协作的班子,一己之力,一事无成。经过她积极运作,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陆续有两名同志改任副局长,两名同志提升副县级,配齐了班子。一次晋升两名副县级,这在信阳市档案局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全省档案系统也是少见的。此举不但加强了班子建设,而且盘活了干部队伍。二是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局此前之所以混乱无序,作风松散,

5、与制度不健全、机制没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建章立制迫在眉睫。裴庆国上任以后,相继制定了机关管理制度、机关学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以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为契机,进行全面作风整顿,注重抓好制度落实,着力治理“庸懒散软”。整改过程中,裴局长自始至终以身作则,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首先杜绝。经过持之以恒的整改,局面明显好转,如今,上班人齐了、干活人多了、挑事人少了。干部职工逐步从本质上有了“精气神”。三是换面貌。提升“精气神”的外在表现就是档案局馆内部环境的改变。经过精心策划,极具档案文化内涵、设计独特、造型别致的各种标语框被布置在档案局馆楼

6、梯、楼道的墙壁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走廊;大厅里是各种档案知识展览;办公室里科室工作职责、文明用语规范制式上墙。所有这些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副局长严忠刚说,局馆环境的改变,意在传递一种信号,那就是档案局的面貌变了,从此要真抓实干了!对外,她把争取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作为重点。裴局长说,档案局本来就“弱势”,如果再没有上级组织的支持、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是不可能有发展的。那么,她又是怎样争取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呢?裴局长总结为“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要多请示、多汇报,这样上级才能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坐等”,“自闭”,显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很多时候,为了档案

7、局的发展,裴庆国不顾一切,多次找领导,三趟五趟,甚至十趟八趟,她都不嫌烦,她说,只要能把问题解决了,多走些冤枉路,多说些求人话,值得!所谓“请进来”,就是当上级批示关注的工作有了起色时,一定要把领导请过来现场指导。裴局长说,这叫“有始有终”,让领导知道钱花到哪里了、事办成啥样了,更重要的是加强沟通、加深印象,让领导看到档案局在干事、能干事,这样领导和有关部门就会更加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鸣同志,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水同志多次听取档案工作情况汇报,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两办”专门针对档案局两次发文提供政策支持,省档案局领导和市委多位领导先后亲临档案局馆

8、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一个有为人如果一个人,愿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应该怎么评价这个人呢?说这个人是个有为之人恐怕一点都不为过。裴庆国就是这样一个人。裴局长上任之初,档案馆馆藏量只有区区8万卷(件册),还不及有的县(区)档案馆馆藏,之前长达10年没有接收过档案。档案馆空有库房没有档案算什么档案馆呢?这就是裴局长上任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信阳市档案局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裴庆国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的时候,首先班子意见都不统一。不少同志觉得难度大,没信心。可裴局长知道,档案局要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无从谈起。在她的积极努力下,很快统一了意见

9、,并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工作。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档案征集工作展开了。他们在一年时间内,接收进馆各类档案27.5万卷(件册),馆藏增幅为340%,馆藏量达到35.5万卷(件册)。当这个结果在全省目标考核汇报会上披露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惊,毕竟省局要求完成的馆藏增幅为15%。 那么,他们是怎样实现这个目标的呢?大家都知道,要想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裴庆国他们干的这件事的“天时、地利、人和”又是什么呢?“天时”就是市委、市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支持。在裴庆国的积极争取协调下,2012年11月和2013年4月,以信阳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分别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重大活动、重大事件

10、档案资料和2000年前档案资料移交工作的通知(信办201233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2010年前档案资料移交工作的通知(信办201316号)。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各单位档案移交的范围、时间及要求。通知的下发,使此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了“尚方宝剑”。从“地利”角度讲,在裴庆国的统一指挥下,档案局馆人员全员参与,科学分工,措施得力,首先把自己内部的工作做好。他们成立了4个档案接收小组,每个组由一名班子成员负责,组长分别由政策法规科长、现行文件利用科长、业务指导科长和档案管理保管科长担任,并且任务细化,责任到人。具体过程中,先调查摸底,深入立档单位,澄清底数,掌握第一手资料;采取“三抓三放”策略(抓大系统、大

11、单位,小单位先放一放;抓档案多的单位,档案少的先放一放;抓档案移交难度小的单位,难度大的单位先放一放),收到理想效果;对于移交档案困难的单位,采取“梯队攻坚”战术(第一梯队:小组成员催交;第二梯队:组长率队登门催要;第三梯队:班子成员带队催要;第四梯队:班子全体成员登门催要),不达目的不罢休。与此同时,三管齐下,局馆内部其他人员全力做好档案接收和整理上架工作,确保在第一时间服务到位,档案进馆,并且各科室其他工作不能耽误。做到“人和”,这是他们开展这项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多年没有接收档案,加之平时宣传不力,人们的档案意识普遍淡薄,不少单位对移交档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通过宣传档案法之后,

12、有的单位为了自己利用方便,仍然拒绝移交档案,工作很难开展,困难重重,档案局的同志们经常遭遇“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有的人就打起了“退堂鼓”,还说,以前多年没接收多舒服,何必自找这出力不讨好的事!面对困难,裴庆国一方面给大家鼓劲、加油,尽量提供一些工作上的便利;另一方面,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议,每半月召开一次全体人员会议,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具体问题,群策群力,保证工作开展进度。正如裴局长说的那样,有不少好办法都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比如,进行积极宣传、降低接收标准、注意及时表彰等。把档案接收进馆作为最终目的,所以,具体采取什么方法,不管“白猫黑猫”,只

13、要能把档案收进馆就是“好猫”。最能代表人和的是他们做到了以情动人,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感人细节,但类似档案没整理的他们派人去整理、不会立卷的他们现场演示,这根本不算什么。且看以下情节:一个单位的档案以各种理由迟迟不移交,虽然不移交是有悖档案法的,但撕破脸面,激化矛盾毕竟不是上策。后来档案局工作人员打听到这个单位档案员的孩子有病住院了,就专程到医院探望,等到孩子病愈出院,档案员主动联系移交了档案。还有一个单位,档案局工作人员跟对方的档案员联系了8次之多,每次不是说没时间,就是说没人搬运、没有车拉,后来工作人员满足他的所有条件,没人出人,没车雇车,最终移交了档案。而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亲戚关

14、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邻里关系等使对方顺利移交档案的例子举不胜举。李军作为法规科长是四个接收小组组长之一,他告诉笔者,工作过程中,他们和许多单位的同志因为这项工作成了朋友,立档单位对档案人员的真诚、执着赞不绝口!对于自己部下的辛勤工作,裴局长深切地说,没有同志们的努力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动情之处,潸然泪下!一个敬业人有人把敬业当成一种素质,而且是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这种素质,敬业就成为自觉行为,由此迸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产生的辐射是深远的。那么,裴庆国的敬业又是怎么体现的呢?让我们从以下三个字中看看能折射出什么。一是“累”字。裴庆国是比较累的,但最累的是心。她自己说,心里总是

15、有事,夜半醒来,常想工作,于是,辗转反侧,翻来覆去,有时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尤其是刚任局长的时候。她丈夫心疼地说:“少操点心吧,你这样自己先累垮了,还怎么干工作!”可是,身不由己,她经常满脑子都是工作,每天她都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特别是档案接收的高峰阶段,有时候双休日她还要求照常上班。每项工作、每个步骤她都反复思考,力争做到位、做到家。如此一心扑在工作上,到底图个啥呢?一位市领导心疼地告诉裴庆国的丈夫:“回家劝劝你媳妇,这样干下去会累坏的!”一位副局长说,裴局长已经50多岁了,升迁、交流的机会都没有了,身体也不太好,可她还是这样有事业心,更令大家敬佩!裴庆国自己说,组织和同志们既然信任我,我

16、只有履职尽责,苦点累点不算啥,要对得起同志们,对得起组织和社会。不操心、不干活的人肯定不累!二是“愧”字。裴庆国曾说,她愧对部属,愧对老人。愧对部属,缘于她平时要求严、赶得紧,看着同志们舍小家、忙工作辛苦的样子,感到是不是把同志们工作任务压得太重了。那愧对老人又是怎么回事呢?2013年8月11日,裴庆国父亲去世;2013年9月16日裴庆国公公去世。就在两位老人病重需要尽孝的时候,正是档案局接收整理档案的关键阶段,全局上下全员上阵,全力攻坚,稍微一松,就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可她又没有分身之术,怎么办?常说忠孝不能两全,裴庆国选择了工作,她想,等过了这一个工作的关键时期,再抽出时间来陪陪老人尽尽孝。那段时间,她只好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看看老人。可是两个老人的相继离去,裴庆国再也没有尽孝的机会,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她说,想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尽孝了,就觉得愧对老人,愧作儿女,所以,她才会在遗体告别时哭至休克,但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