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宗络索》笺解续一.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531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宗络索》笺解续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宗络索笺解续一摘 要:唯识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阿赖耶识。每一种认识都有其具体的因缘(原因和根据)。第八识作为一切认识的本体,因受末那识(意志)的执着和污染,影响第六意识(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和前五识(感性认识)。一切污染和错误认识由此产生。世界的本原、轮回的主体和证悟的根本依据在第八识。 关键词:唯识;因缘;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世界本原【原文】八识前五识 “眼”,九缘生。“耳”,八缘生,不择明暗,故不缘明缘。“鼻”“舌”“身”三,俱七缘;香、味、触俱合境方取,不缘空缘。第六意识即意即识,五缘生。不倚五根,别无浮尘根为其根,不缘根缘;诸境不现前,意亦生起,虽缘于法,而法非实境,不缘境缘。第

2、七末那识意之识也,故成唯识论亦名此为意识,六识缘此而生。此识虽未思善思恶,而执八识一段灵光之体相为自内我,全遮圆成无垢之全体;由此坚持之力,一切染品皆从此起,故梵云末那,唐云染,从三缘生。虽当不作意之时,此中耿耿不忘,知此我为我,故不缘作意缘,无所分别而识体不灭,故不缘分别缘。第八阿赖耶识本等昭昭灵灵可以识知一切者,本是真如B11之智,因七识执之为自内我,遂于广大无边中现此识量,而受七识之染,生起六识,流注前五。此识从四缘生。若不作意,则此识虽在而若忘,作意乃觉此识之光可以照境,不如七识之执滞不忘,不因作意。【注释】前五识: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认识器官。识的本体称为“心王”,其相貌可分为八个,便

3、是“八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八识”变化出来的。识有四个名称,叫做“心”、“意”、“识”、“了”。心是聚合各种观念;意是思维、量度;识是分析、了别;了是识见通达。“八识”都有这四种功能。眼能见色,耳能听闻,鼻有嗅觉,舌能知味,身能接触外境,取得感性认识,就是前五识的功能。九缘: 指各种认识器官产生作用的九个条件: (1)根缘根器;(2)境缘境界;(3)空缘空间;(4)明缘光线明暗;(5)作意缘有造作、作意作用;(6)分别依缘分辨、识别功能;(7)染净依缘产生污染、净化作用的依据和条件;(8)根本依缘本体、储藏信息的处所;(9)种子依缘存储种子、信息的功能。眼识的?a生,必须依赖眼根、实

4、境、空间、光线明暗、作意、分别、染净的执着、本体、储藏种子等九种条件的作用才能生成,故为九缘。意识: 是根据第七识的“意根”,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事物的印象、影像发生了别作用,叫做“意识”。上述九缘中除去根缘、境缘、空缘、明缘,故五缘生。第六意识不依前五根,又没有别的器官为其根器,而依第七末那识为根缘。浮尘根: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物质性器官,与摄取五尘影像、具有神经功能的净色根、胜义根相联系,为后者所依托的处所。末那识:指具有染污、执着作用的意识活动、意志。成唯识论:凡十卷,玄奘译。即护法等十菩萨各造论十卷,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或称唯识三十颂,简称颂)。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取弟子窥基的主张,以护法

5、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乃瑜伽一宗之精要。论中处处可见玄奘游学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论非仅为译书,也可视为玄奘的述作。自内我:指自己?戎降奶逑唷捎谀鞘恫欢现醋拧闵笏剂浚?使这些宿习成为自己证悟之体相,成为含藏一切善恶的种子即第八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二:“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遮:遮蔽、?w覆。染:原注:“染”下应有“污”字。据下文“染净依”,“染”下应有“净”字。阿赖耶识: 指心,即能积集、储藏诸法种子、产生诸法功能的认识本体。B11真如: 指诸法本来具有的真实体性,又名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

6、性。【今译】唯识宗讲“八识”,前五识指眼、耳、鼻、舌、身识。眼识具备九缘才能生起,即(1)明缘,有一定的光亮可见度;(2)空缘,有一定的空间距离;(3)根缘,具备观察能力的根器、视力;(4)境缘,有一定的境物;(5)作意缘,有对境物产生意识、反映的能力;(6)分别依缘,有分辨、识别能力;(7)染净依缘,有认知的意志力;(8)根本依缘,有产生、储藏意识的本体;(9)种子依缘,有储藏种子、信息的能力。耳识具备八缘才能生起。耳识直接的对象是声音,需具备耳根、发出声音的外境、有识别、作意分别的能力、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及意识、意志和藏储种子、信息的本体。因为耳根无论光线明暗都能听到声音,产生听觉,所以不需

7、具备光线明暗的条件。鼻、舌、身识需具备七缘(指根器、外境、意识能力、作意分别及六七八识)而生。鼻、舌、身三识缘香、味、触时,要内依鼻舌身根,外接香味触尘,认识才能发生,不需空间距离等。第六识,就是意识,所依的是外物的印象、影像,需具五缘:(1)产生意识作用的根器;(2)意境;(3)作意的能力;(4)根本依缘,(5)种子依缘,才能生起,不需直接接触外境的条件。第七识,即意志。成唯识论也叫“意识”。第六意识就是依第七识的意志、恒审思量、执着而产生的。此识虽然未思虑善恶,却执着于第八识的灵明之性作为自己的体性,全部?w覆圆满清净的法性,一切污染物从此产生。所以梵文说末那,中土译作染污,需具备思量分别

8、意识、执着储藏之物的意志和恒常不断储藏种子的能力三个条件。在不造作、不着意时,此识仍然执着于小我的利益和见解,所以不需造作的意识,也不需另外具备分别的条件。第八识,藏识,梵语名阿赖耶。阿赖耶识内含藏有明明白白识别一切事物的种子,是众生本来具有的法性和清净智慧。由于第七识执着于藏识以为自证的体性,于是在广大无边的生命之流中都显现这些见解和证量,都因第七识的污染而生起意识和前五识。藏识依据不造作、思量分别、储藏意识的本体和储藏种子的能力四个条件起作用。如果不造作、思量,此识虽在若忘,有意造作才能觉知。这种觉照时时体认,它的光芒就可以照亮一切境况,不像末那识那样恒常执着不忘,可以不去时时觉照。 【评

9、析】“八识”章 讲八识各具备的因缘、条件。如果结合八识十证、八识三藏、八识所熏四义、五位唯识和八识转四智次第、八识转四智诸章,可以理解为唯识论的总论。大般涅?经卷十八说:“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把如实认识自心,调适心理、抚慰心灵,得到自在解脱,作为佛教的第一要务。陈兵教授佛教心理学绪论说:“佛家哲学不仅从心理学出发,而且落脚于心理学所包括的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把全体佛学看成一门心理学。”从这个角度说,相宗络索所阐释的佛教唯识宗的哲学思想,可以叫唯识心理学。全书阐释了心理的组成因素、心理的生起因缘和各种功用,宇宙万法(包括人生、人体生命)的因果联

10、系、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技巧和智慧(见“唯识心理学”示意图,图中数字1-29为相宗络索原书的章节次序)。佛教法相唯识学,把宇宙间万象丛生的一切事物归纳为五大类(心、心所、相应、不相应、无为法 )、一百种(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共一百种),是谓“五位百法”。“五位百法”是万象的总纲,归究到一个根本上去,都只是一个“识”的变化。“八识”包括前五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系根?各自显现的功能命名。第八识有聚集诸法种子、产生诸法的功能,故名心;第七识有恒审思量执着为我的意志力等功能,故名意志;前六识有了别各种意境、情境和境界的功能,故名意

11、识。总括“八识”而言,就是指产生认识的八种能力、功能及其本体。一切法的本体,叫做“法性”;一切法的相状,叫“法相”。本体的法性是不可说、难以用名言表达的,只能从法的相状上即用显体。心性的本体无形相,故无分别;心识的认识作用显现为一定的形相,故有分别。佛教经论凡言无相无分别处,特名之曰心,言有相有分别者,特名之曰识。第六意识不依前五根,又没有别的认识器官为其根器,而是依末那识为根,末那就是他的根缘。但船山说第六意识“不缘根缘”,是错的。故王注本说:“六识依末那起,即是其根,此误”。第六意识不直接接触外境,但不是“不缘境缘”,而是以根尘、外境及对外境的印象、概念、心理感受为境缘。船山原文说:“不缘

12、境缘”,王注本按:“识必依境起,是决定义,六识正明法界为境,通以十八界为境,本书紧接九缘章即是其证,此误”。第七识所谓意志是识的业和自体。第六识是“意之识”从他所依第七识而来。所以第七识的意志、“意即识”与第六识的“意之识”是截然不同的。船山先生把第六识解为“即意即识”,第七识解为“意之识也”,恰恰是把第六识的依主释“意之识”颠倒为持业释的“意即识”,而把第七识的持业释“意即识”颠倒为依主释“意之识”。故王注本把原文“意之识也”改作“意即识也”是对的。第七末那识具三缘才能生起。原文“不缘作意缘”,王注本按:“心起必依作意,是决定义。此识三缘的理由,是因为它既以第八识为所缘境,又以之为所依根(唯

13、识三十颂说:依彼转缘彼),根境合一,外加作意和种子,故止三缘。”此说甚是。第七识是依证第八识,又缘第八识,所以叫“依彼转”、“转缘彼”。这两个“彼”字都是指的“第八识”;但前一个是“转变”、“转起”,后一个是“转过来。”第七识本来有十八个心所,但是它最贴身的就是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第七识因为有了“我痴”,所以就会出现“我见”、“我慢”及“我爱”。这种“我执”根深蒂固,很难拔出。除了四个“根本烦恼”相应外,还有遍行五个,别境中“慧心所”一个,大随烦恼八个。第七识的本性是恒审思量,它的行相也是思量,所以叫做“思量为性相”,其行相就是执著、分别。迷界的展开是以阿赖耶识为所依,根

14、源就是末那识。所以原文说,第七识“全遮圆成无垢之全体,由此坚持之力,一切染品皆从此起”,这是正确的。但原文说,第七识“执八识一段灵光之体相为自内我”,这就是说,第七识的“见分”,是缘第八识的“相分”为自内我,这就违背相宗的说法了。相宗是讲第七识的“见分”去缘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内我。末那识是依第八识转现而又以第八识为所缘的对象,三十论颂说:“依彼转缘彼”,就是说明第七识所依、所缘的意义。末那是心识,属能缘,其所缘唯一对象就是第八识,在未转依前只是取第八识为所缘境而执为“我”。末那识依阿赖耶识转,同时也缘阿赖耶识,这“缘”是观察、分别、执取。印度护法大师说,末那是缘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是缘第八识的

15、自体作用,总执为我,“夫言我者,有作用相,见分受境,作用相显似于我故;不缘余识,自证等用细难知故。夫言我者,是自在义,万物与一切法为所依。心所不然,不计为我,唯心王是所依故。此第七识恒执为自内我,非色等故,不执为外我。”总之,末那识只是执着于第八识之见分为我见、我的感受而已,不执着于其他识及外在于我的感受。第七识的性质是“无记性”,因为它被四个“根本烦恼”所覆,所以又叫做“有覆无记”。无论第八识至何界,第七识都是一刻不离的。第七识要到阿罗汉位、灭尽定位和出世道位的时候,才灭了染污,才不执为“我”、“常”、“遍”、“一”、“主宰”。无论是有漏法、无漏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善法、恶法,只要能够生

16、出现行果法来,都是“种子”,都藏在“阿赖耶”里面。因为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所以叫做“能藏”。这能藏的名称,是对种子说的,即是“持种义”。所藏的“藏”,是“覆藏”义,不是“含藏”义。因为“含”是“包含”,“覆”是“盖覆”,是“遮覆隐没”的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被“前七识”现行杂染法所熏习,所以前七识是“能熏”的,阿赖耶识是“被熏”的;前七识为“能覆”,阿赖耶识是“所覆”。所藏的名称,是对前七识而说的,即是受熏义。“执藏”是“我爱执藏的简称。因为“第七末那识”的“见分”,相应的我爱心所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以为它是“常”,是“遍”,是“一”,是“主宰”,妄执为“我”,对于阿赖耶识妄生贪爱,“第七识”为“能执”,“阿赖耶识”是“被执”,所以叫做“我爱执藏”。这我爱执藏的名称,是就被第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