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523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间的融合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性格。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表征,同时也存在许多会通点,辩证思维方面就有许多重叠的共识。以辩证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合研究的突破口,旨在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进而探索实现二者融合的途径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体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融合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莉,宿州学院社科部教授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曙光,指引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不

2、断彰显无穷的力量,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成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观念情结,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性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结合的前提是二者存在着许多会通点,共同体现了人类对万物世界的哲思。史记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相通的。“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已成为人们的常识,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更精粹更深邃的辩证观点。儒家学者所撰写的礼运篇中, 宣扬了“大同”的理想,大同

3、社会的原则是“天下为公”,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也是一致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尤以辩证思维方面的共识最为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处处渗透着辩证智慧,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内核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是博大精深,二者的旨趣都在于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以辩证法为突破口,以现代化为契机,转变过去用西方话语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探索实现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互补、磨合、汇合和融合的途径,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辩证法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辩证法是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辩术,是

4、哲学家们在争论世界本原问题时使用的技巧和方法,主要用来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矛盾以求得真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个基本形式。通常意义上的辩证法,指事物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在矛盾中发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是一种超越了有限经验的哲学方法。辩证思维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二者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体系。不同民族的哲学观念是通过具体的民族生命来表现的,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是东方辩证法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凝聚的智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则体现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带有西方文化的鲜明特

5、征。中国传统的辩证法又称为阴阳和合辩证法。首先,它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阴阳之气的辟翕相成,而这种运动变化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传)道出了万事万物运动过程的轨迹是阴阳二气的动态统一,人也应该继承、依顺天道而成就事业。其次,它注重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和合关系。落后的自然经济使人们对大自然产生深深敬畏的 同时对自然界也产生深深的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依赖也自发随之产生,这种心与理合一、个人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油然而生。阴阳和合辩证法的形成不同于西方辩证法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归纳,它具有直悟性和自洽性的特征。这和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认识水

6、平息息相关,从远古到漫长的中世纪,中国悠久的农业经济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处于自在、自然的重复状态下,这种生存和生活状态决定了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限定在主观臆测和直观想象中,人们从自我出发,通过理智的直觉向外推理的方法来掌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是一种直觉式的辩证法思想。如周易?坤卦中的初六爻“履霜,坚冰至”,就是“脚踏到寒霜,就知道坚冰严寒要到来了”的意思。所谓落叶知秋,从某一细小的现象,研判事物发展的大趋势,正是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直观、直悟性的体现,也是其本身具有的迷人魅力之所在。直悟不是对眼前事物的简单判断,而是在对宇宙万物深刻体察的基础上,形成“万变不离其宗”的正确原则,对事

7、物有一个整全的、本质性的、前瞻性的把握,看准趋势,快速反应,将错综复杂的局面有效打开,排除各种不利因素,推动事物向下一个更高层次发展。总是通过直观的、对事物现象的整体观察,得出潜在的思辨内容。中国传统的辩证法的内容不仅仅是纯粹的谈论自然宇宙,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特性。中国传统辩证法渗进了多层面人的生命活动,从各种关系中体悟到真善美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不只是为了构建理论体系,其根本旨趣在于通过实践的方式集知识与美德的修炼于一体,达到个人修身养性以成圣成贤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它通过扬弃黑格尔辩证法,把“合理的内核”从黑格尔营造的神秘外壳中揭示出来,并对其加以彻底改造和利用,把“倒

8、立着的”辩证法“顺过来”而创立的,唯物地、辩证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过程中,把辩证法置于首位,提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处处折射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维方式。他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唯物论和?q证法作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实践论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矛盾运动规律。恩格斯为了适应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的需要,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和性质等理论作了系统化的完善工作,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逐步构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唯

9、物辩证法不仅是通过批判黑格尔辩证法而形成,而且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被用来展开对当时一切无情的批判,引起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其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惧,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特征一览无余。除此之外,唯物辩证法产生于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时期,继承了西方辩证法的反思性,其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是其突出特点,这些思维方式对唯物辩证法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也决定了辩证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它为人们探索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都指明了方向,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相通之处中国传统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各自的特征分别反

10、映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但是,“超越了语言、历史和文化以及福柯所说话语障碍的比较思想研究是可能的。这种信念相信:人类经验共有同一个世界”2。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东西方辩证法思想当然也具有某些一致性和相通性,所以二者相互比较、诠释的研究具有可能性和价值性。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想如伏羲八卦,阴阳五行,“过犹不及”“ 反者道之动”“内外调和,邪不能侵”等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基本范畴等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方面类似的相通之处举不胜举,笔者仅从“天人合一”“阴阳学说”“中庸之道”和“知行合一”这四个代表中华文化典型特征的辩证

11、思想中探索二者的相通点。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基本范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蕴含的辩证思维包括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以及二者之间及其内部相互关系和本质联系的阐释。古人对“天”有深深的敬意,“天地之大德曰生”“继善成性”(易传)把天看作永不停息的生命本原,绝对至善的价值本体。“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表达了天、地、人、物整体为一的和谐思想,不论个体还是群体的人,与有限的天地万物和无限的宇宙都可以达到契合无间的理想状态。天地万物人之间是共生共存的整体,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

12、切事物都按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而成为彼此相异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在整体的系统中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着,并且这些作用是交互的。“天人合一”探讨了作为整体系统存在的社会有序性,强调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之间应该是协调互助的关系,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天人合一”辩证思维还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人类价值之源,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人与自然界是共生共存的整体,人道和天道在逻辑上是相通的,实质是“天人合德”。 人只有亲近大自然,才能在与自然的融合中培育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天人相统一的和谐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也贯通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整体观点。

13、恩格斯曾强调:“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在某些方面破坏了自然界的整体和谐,这些破坏产生的巨大后果就必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也曾论述:“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人的劳动连接着人与自然,它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全面的,同时它也是人的解放的重要内容,这样人才能扬弃片面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建立普遍的审美之维和高尚的道德操行,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完整性和高度自由。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圆融的整体观揭示了事物整体与各系统、要素之内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14、,注重人的生存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整体性和联系性。追求天人和谐,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与天地运动的一体性,这是人伦道德性命的价值真源或终极依托,被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智慧。2.阴阳学说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阴阳本意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阴阳”上升为哲学的一对范畴,用来解释自然界所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物质势力,如天地、日月、昼夜、男女、上下、寒暑等。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是道的阴阳两种元素的和合而生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揭示了道之所以能生成万物,是因为事物本身固有的阴阳两种矛盾

15、势力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由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作为本源而形成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而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由对立统一的阴阳而构成的。阴阳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和平衡,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矛盾双方相辅相成的思想。从易经开始,一阴一阳之对立面的统一,被明确地提升为宇宙的发展法则。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并以其辩证的思维逻辑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处于事物的统一体中,保持了质的稳定性。阴阳学说还强调阴阳二气之间的互相对立、互相感应、互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反者道之动”指出了肯定的东西之中总是包含

16、着否定的方面,唯有如此,事物才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并指出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事物如长短、美丑、胜败、祸福、荣辱等一系列矛盾,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看到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和它的同一是相互联结的,对立中有同一,同一中有对立,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共同起作用。“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梦溪笔谈),阴阳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揭示了矛盾运动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矛盾的每个发展阶段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 中庸之道强调“度”的把握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和矛盾双方的制约和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想,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意为中庸作为一种美德,它是最高的境界。“中庸”的“中”指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庸”指一种平常的状态,中庸要求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