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春天气候(桥头镇中心小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04436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与春天气候(桥头镇中心小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与春天气候(桥头镇中心小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与春天气候(桥头镇中心小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与春天气候(桥头镇中心小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与春天气候(桥头镇中心小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与春天气候(桥头镇中心小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与春天气候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涉及气象、气候知识的为数不少其中借气象、气候景观表达真情实感最为亮丽,或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或诙谐 、暗 喻,有浓郁的生活色彩 在我国古诗词中,写四季和与四季有关的内容占了很大部分。作为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我国的季节变化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作 环境和灵感。于是,古 诗中出现大量的咏怀四季的美妙诗句,且以咏春最多,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 等等,都脍炙人口。而 这些千古华章,

2、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我国的春天来得快。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 在十二月立春 中写下这样的 诗句:“ 盘装荞菜迎春饼,饼插梅花带雪技。” 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 见,虽然天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史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前两天看林住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 为北方春季升温快,气候变化迅速。这与地区的下垫面和天气状况有关吧,与南方的下垫面相比,西北地区

3、下垫面植被少,更容易快速升温,而且在春季,属于华南雨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云系,云量和降雨都会较大程度影响一个地区的气温。此外,气流在越过高地形之后,在背风坡会有焚风效应,在背风坡的气流干燥并且温度很高。湿热的西南气流越过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后,气流的温度明显升高,湿度大幅降低,再往北继而影响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造成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快速升温!我国南北春天的脚步有先有后。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 的 长沙3月 10日入春,

4、北纬30的武汉3月15日春到,而北纬32 的南京 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荫深深夏季了。实际上,古代 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 迟,二月垂 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 安花落时。” 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 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 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我国春天的早晚还和地势有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

5、元和十二年(公元8 1 7年) 农历四月,到庐 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游玩时,发现山中桃花正在怒放, 感到十分惊讶。诗人以一种特别敏锐的反应能力,通过细致观察客观事物的新鲜感受,激起蓄积已久、一触即发的灵感,将其唤发起来的飞腾想象, 化为奇特精警的诗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花在阳春三月( 指农历,下同) 开放,四月桃花早已谢尽。为什么庐山香炉峰峰顶的大林寺的桃花在 四月才刚刚盛开呢?今天我 们不难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解释。我们知道 高空气温要比地面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知识,地面附近的空气受到太阳的热辐射,温度要升高成为暖空气,暖

6、空气 受 热膨胀,其密度比周围空气的小因而要上涨。越往上,气压越低, 所以暖空气就膨胀,同时,空气膨胀时, 对外做功, 自身内能变越小,所以温度便会下降。这样,由于空气不断变冷,山上就变成了“ 寒宫 ”。干燥的空气每上升 1 0 0 m,温度会下降1 C。如果空气潮湿 , 会有水蒸汽,由于温度下降凝结成水时就会散发热量,使空气变暖 , 这时每上升1 0 0 m,温度会下降 0 6 0 7。我国的春季乍暖还寒。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了蛙声,可是突然间

7、,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 倒春寒” 。宋代的王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 造成的灾害。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 夜黑更深,寒风呼啸, 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 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较多。在气象学中, “倒春寒 ”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侯)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那种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 “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倒春寒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不仅中国存在,日本、朝 鲜、印度及美国等都有发生,其形成原因并不复杂。中国春季(3 月前后)正是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其间常有从西北地区来的间歇性冷空气侵袭,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一般来说,当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会出现较为严 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