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和建议.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104358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和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和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和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和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和建议摘 要:本文从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出发,以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及发展导向为指导,通过分析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和潜力,提出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城市 环境友好 可持续发展 对策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生产力要素向其集中。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人类集中,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2、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也是人文景观中变化最快的元素,是创新与变化的历史轨迹。城市提供了重新定义我们同自然的关系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我们急需在城市对资源的理解和管理方面实现革命性的转变。到目前为止,中小型城市面临的挑战而投入的科技和财政资源仍然有限,但恰恰是这类城市发展的压力最大,能力却最弱。城市的发展作为人类住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基础,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纵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市集聚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区

3、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形成人类社会与自然不仅能和谐共处,可持续地发展,同时,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影响。从而形成经济与自然相互促进,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矛盾汕头市地处闽粤交界地区,三面环山,虽地处沿海,但地理空间相对独立和闭塞,

4、阻隔了与发展主体地区的联系,导致汕头城市发展成本偏高;城市集约程度偏低;经济的外向程度高,但利用率偏低;人才吸引力不足,城市创新能力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1、产业基础薄弱,结构矛盾突出。汕头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城市主导也不够突出,轻加工业比重大,以低附加值加工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汕头市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医药、机械装备、音像制品、印刷包装等八大支柱产业,相互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纵向延伸,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产业转型相对滞后。支柱产业关联度低,分工协作能力差,企业组织形式制约经济成长,经济面临转型但创新动力不

5、足。2、城乡混合发展,资源矛盾激化。汕头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15公顷,不足我国人均耕地0.55的二分之一,相当于全省人均耕地0.04公顷的三分之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扩展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推进,典型的“城中村”现象依旧存在。城镇的农村化与城市之间的制度差已被城乡空间的渗透而弥合,但城镇的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配套依旧落后,功能不突出,城市拉力有限,城市的发展显得缺乏生机与活力,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明显改善。3、粗放发展模式加剧环境影响。随着建设空间快速扩张,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合理与土地盲目再开发现象并存,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尤其是工业用

6、地的扩张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且以低效方式规模扩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加剧了汕头市土地资源短缺状况,加速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粗放的、短视的、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与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有限的资源承载着过渡的开发和短期行为的破坏。流经城镇河沟污染严重,特别是练江水质的严重污染,造成水资源短缺现象恶化。潮南、潮阳区水质型缺水严重,成为阻碍汕头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潜力1、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发展的核心。汕头市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内海和外海的城市,城市常年空气质量达二级的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达98%以上,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

7、00%。城市海港条件优越,随着全省交通枢纽规划的实施,汕头将成为粤东地区交通圈的核心,通过发挥枢纽港优势带动汕头整体积极快速发展。2、在突出的资源矛盾中实现发展模式转型。轻工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更适应产业调整步伐,能够形成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经济增长点、以知识资本密集的新兴生态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同时在传统产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并促使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实现节能、降耗、减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跨越式发展。3、进一步提升城市调控资源能力。汕头是一个地方文化个性鲜明的城市,能够通过积

8、极转变城市建设方式,在城市经营策略中积极引入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模式,使城市经营策略逐步从资金导向走向功能导向,促进城市功能开发和资源整合。四、汕头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1、以空间整合的核心要素整合发展的矛盾,引导非均衡发展,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汕头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空间基底,要通过对山、水、海、城、田等各种环境要素有机结合,将其与城市发展结构连接起来,从而建立一种既接近自然,又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汕头市域空间资源进行整体评定,从发展方向进行倾斜、引导和控制,确定限制开发地点、类型和时序,有效引导和管理城镇建设,达到非均衡发展要求,从而疏解生态环境发展压

9、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确保城镇和产业在优化空间里得到高效协调发展。2、培育新兴产业群,带动城市整体创新,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的空间集聚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未来汕头工业经济发展必须以“潮阳潮南高新技术经济带”、“生态产业经济带”和“东部现代产业经济带”为核心工业圈促进产业集聚,以新的空间推动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整合创新,发挥现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增长点,使物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循环式地开发、配置和使用。3、实施高效的城市管理,建立运作保障机制。通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公共领域引进竞争机制,降低服务成本,突出城市政府的社会管

10、理职能,主要目标关注城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建设、寻求社会稳定和谐、培育市民共同价值观和增强凝聚力等方面,从而提高政府调控资源配置能力。引入先进的城市经营理念,在城市经营策略中积极引入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模式,使城市经营策略逐步从资金导向走向功能导向,促进城市功能开发,重点建设历史地区、滨水地区、城市中心、产业园区和生态地区。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推进科学发展观,改变仅以经济指标考核的干部政绩弊端,逐步建立以地均产出效益、基础设施达标率、环境保护达标率等城市发展指标进行干部考核机制,从而使城市发展整体目标的实施得到组织保证。4、积极实践环境伦理,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汕头历史以来人文荟萃,有重

11、教兴学传统,宋时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传统文化均享誉海内外。汕头城市文化发展应当在原有乡情醇厚、热情诚恳、生活氛围浓郁特色基础上确立一流教育的方针,应当建设结构合理的促进人全面有个性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逐步灌输环境友好伦理价值观,强调城市文化中不同类型人口的包容度、居住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外来移民的创业归属的容纳能力,创造一个具有亲和力、自信但不排外的城市文化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口和投资在汕头扎根生长,从而塑造城市魅力。参考文献:1庄穆:实践环境伦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N),福建日报,2006-5-5.2蒋莉: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的必然选择(J),科学网,2006-2-15.3王新文、高汝熹、张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趋势与制度创新(J),城市研究,2003-5-264张孝德、钱书法: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外部治理向成本内化转变(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总第1482期.5尹继佐主编: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2001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6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黄闪星(1977.3-),男,广东潮阳人,大学本科学历,汕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环境保护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分析与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