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导游词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104061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平导游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和平导游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和平导游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和平导游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和平导游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平导游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平导游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平概述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神秘、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堡,是邵武历史上的第一古镇。据文物部门在和平多次收集和采掘到的陶片证实:早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即4000多年前,就有“古闽国”在此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宋。唐代和平人口稠密,商贸发达,称之为“昼锦”。明万历年间和平开始建城堡,修宝塔。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县丞署,委派“把总”,故有县丞署武官衙役。辖8个乡,35个“都”,总人口有12万之多,民国废“分县”,和平为邵武第四区,辖4个乡镇,因而称邵南片。建国后改为单独和平镇,现古镇内保留有近300座明清建筑,近百条

2、鹅卵石铺砌的古街巷。和平在古代又称“旧市街”“圩上”“禾凤”等。今天战争与和平的“和平”是因谐音,以及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而改称的。和平古镇导游辞尊敬的各位团友,你们好!大家一路辛苦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对各位嘉宾莅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最美乡村,入闽“江夏黄”祖籍发源地,一代武林宗师内家拳创始人太极张三丰故里和平古镇旅游观光,表示最诚挚的欢迎,我姓X,大家在古镇逗留期间,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力求大家游得开心,尽兴,走得顺利,使和平古镇之行成为大家终身难忘的旅程。一、武阳楼各位团友,迎面看到这座楼,叫北门谯楼,亦名“武阳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历经400多年,因谯楼对面有一

3、座山,叫“武阳峰”,其海拔高度1413米,非常险峻,因山名而取楼名。从唐宋至明清,和平城内大都是一些“大户人家”与商贾人家居住的地方。所以经常招来一些山贼土匪入侵,明万历二十年由乡人黄显岐、黄若岐、聂太三等倡导民间自发鼎力施工而建,老百姓以工代赈,城墙均就地取材,由当地鹅卵石、麻石、青石板构成,形态各异、大小长短不一。城墙仿“周天系数”即圆周系数360度,称360丈,城墙通高7米,城堡内建筑面积0.43平方公里。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谯楼,另辟有四小门。称为“四通八达”。后因清咸丰年间(1858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队入侵和平,遭炮火兵焚烧四座谯楼,建国后50年代初因种种原因,拆除2座,八个

4、楼只留东、北两个主谯楼。因此和平古镇被称为“田园中的城堡式古村落”。二、福建第一街古镇如同老太太的梳子,正不紧不慢梳理出每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历史的岁月就像涓涓的细水在古镇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流淌着。也许大家都没注意到我们脚下踩得这些石板,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就是和平的主街和平古街,由北向南全长600余米,通宽45米,走势北高南低,街中铺青石,两边嵌鹅卵石,因整条街形宛如一条腾飞的“青龙”,东西两隅各有一口古井恰似龙的一对双眼。中间石板为“龙脊”,两边鹅卵石为“龙鳞”,街两边纵横交错的巷子为“龙爪”,故称“龙街”。在唐宋年间称“旧市街”、“旧圩街”“昼锦街”,现被知名专家学者誉为“福建第一街”。

5、三、郎官第郎官何许官?在两宋即为皇帝近臣,专门为皇帝起草文书制诰,在京三品文官位高权重,元以后蒙古族入主中原把汉人的官爵做了调整。他们不再是皇帝的近臣亲信,而改贬为地方从六正七品文官。“第”是改郎官的住宅和尊称,属私人府邸。主人杜粦光为晚清光绪年间进士出身,初仕邵武县事,该宅门楼质朴无华,简洁大方,为一字门楼。但其窗雕雕刻的内容在国内所有的古窗雕中式独一无二的。既彰显主人的抱负,又体现主人的儒雅气质。古语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同时辅与宝剑、蝙蝠、鼎、如意、箫等,所以古人喻为“小八仙”。四、油浆豆腐及饮食文化各位团友来到和平,咱们就得说说和平的饮食文化与风味小吃等。

6、邵武人都说:“和平风水好,口福好,和平豆腐与众不同。它不像其他地方的豆腐,不需要放盐卤水,不放石膏,而是用陈豆浆水发酵而成。口感好,弹性好,久煮不烂,越烧越厚,中医认为有美容之功效”。和平鲤鱼当地叫绝。每年清明投鱼苗放稻田中,按照传统的养殖方法,不施化肥,而是施农家肥。鲤鱼可以吃田里的微生物小昆虫稻花长大,八月秋收时节上市,肉质肥美甘醇。当地谚语“八月的鱼,九月的鸭,吃尽家产也值得”。可见和平鲤鱼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和平米酒独领风骚。这种酒是采用当地优质糯米“开船白”,在每年立冬之日酿造,用白曲发酵,仅用一点母水,不用水对勾,满月之后沥干酒糟,置于瓦缸中用谷壳煮熟冷却后备用。此酒色泽金黄,入口

7、甘醇,但后劲很大。因在立冬时节酿制故称“冬酒”。清代工部尚书周亮公以钦差大臣身份莅临邵武府,曾饮此酒赞曰“和平米酒以当闽酒第一”。附:和平八大干“碎铜茶”“涟泗纸”“豆角干”“辣椒干”“萝卜干”“登高粉干”“老鼠干”“番薯干”五、黄氏大夫第现在我们看到这三幅“古色古香、建造宏伟的建筑,便是黄氏大夫第。大夫第是何许官?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官员分“九品中正制”有正和同共十八个级别,九品以下叫未入流,文官武官等同。大夫为三至五品文官。黄氏“大夫第”,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为晚唐黄峭第十七子,黄城后裔直 州知州黄映壁宅第。黄氏在主街有三幢院落,街东二幢,街西一幢。总占地面积近3000余平

8、米。此家族因田多,房多,产业多。当地人俗称“大东家”。该户人家祖孙3代一门“三大夫”,亦官亦商亦儒。其门楼砖雕四幅主画,画面粗犷豪放,属写意风格,既有中原遗风,又有江南灵秀之韵。如“锦绣美满”,“富贵长留”,“竹报平安”,“松鹤延年”。充分体现主人对生活无限向往和美好的心愿。一进天井前的这扇屏风(俗称中门)主要是起遮挡作用,从古建筑来说是为了避免街上行人看进去一览无遗,这扇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迎接达官显赫,红白喜事才开启,因而叫大开中门迎贵宾。内部结构为穿斗式瓜柱,雀替门棂,窗棂雕饰较细,完全符合清代建筑风格。因为这幢建筑坐东朝西,夏天为避下午烈日直晒,天井檐角前设置了活动的遮挡设施,并用大蚌

9、壳磨成透明片块,做到收放自如,既科学又巧妙,而且不影响光线,难怪,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观后惊叹“中国之最”。六、和平书院和平书院始建于唐天成元年(926930),现存风格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一直沿用到1968年,使用时间多达千余年。是闽北地区最早的宗族学校。该书院曾先后走出2名宰相;6位尚书,137名进士,举人秀才则数不胜数。和平书院创始人黄峭简介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入闽的“江夏黄开山大显祖”。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1)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

10、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以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计算,黄峭为第一百一十七世。20岁高中进士,初仕千户长,再任江夏太守,又任江浙两广总督,因辅佐陇西晋王,李克用有功,在后唐官拜工部侍郎,黄峭最大的政治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弃官归隐回到和平,创办书院,谆谆教诲,诱进后人。黄峭一生当中娶三房夫人,大房为黄上官氏,二房黄吴氏,三房黄郑氏。每房夫人各安天命俱生儿子七名,共计二十一子,在他做八十大寿时大会婚亲,要求每房夫人各留长子在故里,以侍晨昏,分别为长房长子和公,二房长子政公排第八,

11、三房长子发公排第十五。其余十八子各得一本族谱,一斗“瓜子金”,一匹骏马,要求十八个儿子带着各自家眷从和平出去,策马扬鞭,自创家门,自力更生,当时黄峭要求十八个儿子骑着高头骏马,任马驰骋,当马儿跑到这个地方不想跑了,此地就是子孙安家立业之处,黄峭要求十八子迁到该地必须取该地名作为他们的名字,并口占一诗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顺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首诗称为遣子诗,亦称上马诗或外八句。正因为他的开拓思想,现在黄峭后裔已遍布全球,尤以南洋诸国为多。据世黄总谱黄氏大乘族谱统计子孙多达4000多万有余。书院北向大门的

12、设计也是独具匠心,左右两门为“劵门”,中间大门为“立门”,两个小口中间一个大口则组成一个品字形,解读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且它整个造型又如一本打开的书卷,门顶上不用横梁,不用瓦片封顶意为学无止境。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表示古代科举等级,前三“院试”高中叫“秀才”,后六乡试叫“举人”,再九会试高中叫“贡元”,十二为进士,十三进士第一名叫“状元”,整个含意为“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牙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意为开卷有益。中间雕刻四个遒劲大字“天开文运”。七、廖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亦称“廖健顺”。始建于同治时期,其建筑四合院落,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该户人家从清初至清末共出进士举人2

13、0多名,亦官,亦商,清末在和平“旧街”开了一家非常大的药铺,并且在天津开了一家纸行,取名“廖和堂”。此户人家大门朝向与众不同,门为“斜门”意对准对面的“笔架山”,为多兜文人果然“不负众望”。南侧廊楼有一棵柏树,妙趣横生,树干由楼板穿房而出,亦先有树后有房,不仅体现主人的环保意识强烈,同时又因柏树同当地谐音字“百”,更可看出主人希望家族兴旺,“百子千孙”。入正厅迎面看到有一块老匾和两幅祖婆画,左边为德昌夫人廖氏黄母像,为国画;右边为其儿媳廖氏付母像,是西洋画,值得一说的是该幅原画为当时在宫廷任御用画师的外国传教士所作。廖家当时家境殷实,便请该画师为女主人做“寿画”。厅堂“天井”下方有用木质活动轴

14、轮置有当地“夏布”,可防西晒。进入上厅,有一口缸和一盆兰花,该缸为陶质,品相完整可惜因使用多年已经有裂痕。该株兰花的浇灌方式比较独特,叫“吃荤不吃素”,也就是要用缸里的养鱼水,带鱼鳞片盒腥味,以及家里的淘米水,带淀粉和米糠,洗肉水带油腻,三者合为一去浇灌,因而越长越旺盛,其花期长,味香。八、岁进士岁进士亦称“拔贡”,为古代高中“贡元”,有资格考“进士”。因笔试面试都优于其他贡元,大学士便把他们推荐给皇帝,皇帝钦点其进“国子监”深造,后由吏部委任其到地方从事编修或教育的行政长官,故称“岁进士”。该户人家是一代宗烈,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渡第一臣”李纲的第七子李秀之后裔,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李

15、友杜为该家族在清初“岁进士”出身,因而立牌楼以示后人,后因咸丰八年(1858)遭太平军破坏,清同治六年再次重修。九、东震楼东门谯楼又称“东震楼”,历史和“武阳楼”一样,但它的高度明显比“武阳楼”更高,东谯楼为三重檐歇山式硬山顶,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气雄伟,为当地标志性建筑物。城楼脚下有块禁碑曰“禁止搬运,保固地方”,是和平古代三块禁碑之一,大体意思是禁止在灾欠之年,饥荒之年,不法商贩从和平贩卖粮食,低价收购,高价卖出,造成当地群众面临饥饿威胁,为保护当地百姓不受饥饿之苦,当地群众自发在各个城门口设卡,一旦发现粮食私自往城外运输出去者,抓到便没收粮食,或低价回收。十、李氏大夫第李氏大夫第,亦

16、称“李行升”,为清同治年间建。建筑风格为典型徽派,其门楼为仪门,八字型呈牌坊式。该户人家祖孙四代“一门九大夫”,亦官,亦商,亦儒。主人原意是希望做任何生意都能发财。门楼砖雕取自“寓意风格,典故传奇,图腾文化”。大门两侧主雕有不老松,代表健康长寿,锦鸡表示前程似锦,大门斜边有四幅小画取自三国“典故传奇”,如斩颜良、华容道、博望坡,长坂坡等充分体现主人忠义骁勇的思想情绪包含其中,立门两侧雕有佛的标志,佛德标志为“”和万字,这万字意为家族吉祥万德,也证明该主人为虔诚的佛教信徒,门额两边雕有“牡丹花”表示大富大贵,莲花莲子,表示连生贵子,也喻意主人为官清正廉洁,“大夫第”三个字上方镌刻一对凤头,凤凰为百鸟之王,凤为雄,凰为雌,因而又叫“凤求凰”,门额中央四个被敲“门当”两侧附雕一对龙,为凤上龙下,有悖中国传统的龙上凤下,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特定时代和特定产物。该户人家为三进三厅,五开间,并附有“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