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30980006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doc 7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筹规划 注重探索 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共宜阳县委书记 王琰君卢展工书记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就是要持续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并赋予其“新型城镇化作引领、新型工业化作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作基础”的实质内涵。作为基层这个层面,必须首先弄清“两不三新”的概念和意义,才能更好的实践、探索和操作。卢书记在基层调研时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首先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就是区别过去的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农村人口简单地向城镇集中的城镇化,而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农民就地享受城市化管理、城市化服务、

2、城市化保障的城镇化。并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稳妥地推进,从而实现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协调发展。领会卢书记讲话精神,个人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是破解用地难、用工难等瓶颈,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的需要;是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及深加工,建立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是扩大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需要;符合河南省情,符合基层实际,符合河南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规律,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从现实意义上讲,它有效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 “钱从

3、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 的四大难题,解决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三化”的互融、互动、互促、互进良性发展格局;有利于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增加地方收入;有利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在实践中,我们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突破口进行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坚持把握好一个原则,编制好三个规划,实施好四种模式,实现好一个目标。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把握“农村社区、新型标准、政策引导、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群众自愿、以点带面、分期推进、城乡一体、以乡促城” 48个字的原则。依靠新型农村

4、社区建设,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农村社区,就是抛开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县城结合部的产业集聚区而在纯农村地区规划建设的社区。新型标准,按照“五化”(绿化、亮化、硬化、垃圾污水洁化、安保智能化)、“十有”(有社区服务中心、卫生中心、文化中心、警务室、超市、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老年公寓、污水处理厂、供水厂和垃圾中转站)的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引导,制定配套各种优惠、鼓励和支持政策,调动农民主动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因地制宜,社区如何建,标准规模如何定,产业如何培育等都从实际出发,适宜怎么办就怎么办。规划先行,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统筹规划,符合农民的意

5、愿。产业为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结合土地流转、结构调整、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培育支撑产业。就业为本,社区的居民要有就业门路、稳定的收入。群众自愿,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完整的交给农民,让农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要求表明群众的意愿,确保绝大多数群众满意。以点带面,通过先行2个试点,总结出经验后,在面上推广。分期推进,就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搞一刀切,一步规划到位,分期实施,条件成熟的先搞,先易后难,不搞强迫命令,不做“夹生饭”。以乡促城,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及城乡结合部改造。城乡一体,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农村

6、社区和城市社区一样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编制好三个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类推进,试点先行,将全县城353个行政村按近、中、远期编制实施规划。近期规划,今年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6个,涉及24个村11874户49928人,流转土地58377亩。中期规划,到2015年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1个,涉及81个村37582户16.2万人,流转土地22.4万亩。远期规划,到2020年,完成全县全部353个行政村9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安置居民总数达到72110户32万人。实施好四种模式。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特点、人口分布、文化特色、产业优势,主要按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产业带动型、移民搬迁型四种模式

7、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好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三个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四个就地”(就地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就地实现生产集中集聚,就地实现农民转移转换,就地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达到群众满意、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新型农村社区具体的推进和建设上,我们注意把握十个方面。一是规模标准。除花果山、灵山等旅游景区和上观等搬迁扶贫区规模在5000人以上外,其余新型农村社区规模均在1万人以上。移民搬迁区建设两层或四层房屋,其余农村社区建设四

8、层或六层房屋。二是土地结构。节约土地复耕,增加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节约土地指标进行置换,用于补贴群众建房费用;按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节余土地用于二、三产业发展需要;村内土地全部实行流转,进行规模经营。三是产业就业。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一个产业支撑体系,确保每户有一个就业岗位。四是群众收入。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保证群众有“三金”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到企业从业获得的薪金收入,三是各项惠农补贴资金收入。五是群众财产,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农民每户都拥有集体小产权房,并办理房产证,可在社区范围内流动。待条件成熟后,土地性质变为国有办理大产权可上市交易。六是资金来源,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资金

9、由政府负责投入,平均每人4000元左右。5000人左右的社区需要2000万元,10000人左右的社区需要4000万元,其中每个社区市、县配套资金为1000万元,每个社区可均得农口整合资金1500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资金有一定保障。七是功能规划。按照“五化”、“十有”的标准规划建设。“五化”:绿化、亮化、硬化、垃圾污水洁化、安保智能化;“十有”:有社区服务中心、卫生中心、文化中心、警务室、超市、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老年公寓、污水处理厂、供水厂和垃圾中转站。八是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在程序上把“四议两公开”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让老百姓自己决定自己的

10、事,从项目的动议、规划的设计、工程的监管建设都要让群众参与。每户都要发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明白手册,包括有关政策、户型设计、外观设计、规划图都要在各个村进行宣传,征求群众意见。九是组织管理。在新型农村社区设立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派出机构,党工委下设党支部,暂时保留村委会并逐步改为居委会。十是运行服务。在新型农村社区成立物业公司,负责社区运行的管理和服务,所需费用由居民自己承担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社区公共收益(房租)列支一部分组成。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对“三化”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农业规模经营示范区三个载体的实施,进而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