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3097710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探索(doc 7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关键词:教育管理 理论创新 实践众所周知,当代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高度重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把管理与科学技术并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实践表明,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的有机结合,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当代中外成功企业和一流学校无不是新兴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面对变化中的世界,我国教育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任,要实现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新跨越,必须大力加强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探索。这既是实现我国教育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的需要。一、外国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对中国教育管理理论的直接影响教育

2、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伴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进步的。教育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二战以来,尤其是6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和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推动科技管理和经济管理取得革命性的进展,新的管理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管理科学理论、权变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其中,知识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更具直接影响。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并指出,

3、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的发展核心。实际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社会。据估算,OECD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在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50以上。有资料表明,现今经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教育培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占70%左右。仅举信息产业为例,如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1997年上升到40%o再如美国微软公司以开发微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为资本闯市场,从最初(1975年)以两万美元创业,到1985年股票上市前,微软公司的总收入达到1.62亿美元,净收入为。.31亿美元;到1997年,微软公司总收入增加到130.98亿美元,净收

4、入为38.95亿美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80倍和125倍。盖茨占有微软股份近20,总市值达到近千亿美元,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知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明显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呢?中国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报告中提出,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知识工作者将

5、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有材料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占全美国工人人数的比例,已经由50年代的33%下降到不足17。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务价格比工业价格增长快三倍,美国服务业对GNP的贡献率从50%上升到80,其中63%的服务属高技能服务。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知识工作者都是创造未来财富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与以往自然状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资本等资源使用得越多、价值越小的特性不同:知识(包括知识工作者拥有的知识)这种资源使用得越多,其价值越大。我们必须看到

6、,知识是依附于知识工作者才能发挥效用的资源。现代社会中的新兴产业或对传统产业的换代产业都是知识工作者云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知识产业中对知识和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就构成了新兴的知识管理。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使知识产生生产力。“提供知识,去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产生效果,这是我们所指的管理”。“因为知识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其中心器官是管理。仅仅管理就能使今日的所有知识成为有效”。德国企业家洛特曼等指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有意识的利用,使之变成一种可以管理的企业资源,。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在知识型组织中,通过有效方法调动、发挥知识工作者的能量,最大限度地

7、利用、配置、开发知识资源,取得最大效益的管理。知识管理与以往的管理有何不同呢?知识管理不同以往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于:其一,管理的侧重点已经从物流、信息流转向知识流。以往的管理注重有形资产的监督和配置,知识管理更强调对无形的知识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其二,管理结构从等级式向扁平式、向网络化转变。其三,组织行为强调建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其四,实施以知识工作者自我管理为导向的人本管理。其五,管理目标从有形的绩效向高度重视对无形资产的贡献(知识、技术、制度创新等)转变。总之,知识管理本身是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一门新兴科学。二、中国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管理体制发生

8、了革命性的变革,管理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和教育管理等。1985年启动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教育管理理论在改革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教育管理理论建设在宏观层面上有较大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法制建设已初步形成体系。1986年4月12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等。这些法律的颁发,使管理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基本做到

9、有法可依。第二,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相关配套的教育政策。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开发表,吹响了中国教育全面改革的号角。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公开发表。1998年12月教育部发表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表。在这期间,还有很多专项的教育政策不断出台,例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

10、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2002年2月26日)等,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政策体系。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或者执政党制定并付诸实施的旨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政策具有目的性、主体性、权威性和实践性,是行为准则和规范。教育政策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具有直接的宏观管理作用。国家教育政策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起重要导向作用。如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提供社会力量办学等等。因此,有效地贯彻、执行各项教育政策,对加强教育宏观管理、保证教育发展的正确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管理理论有

11、所创新,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框架。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和区域推进的原则。o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方针,强调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咙11新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高水平、高质量教育与普及基础教育并举。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结合,构筑教育管理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指标评估体系。助良据国情,实行办学形式、办学模式多样化。三、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一)更新

12、教育管理理念1.建立新型的“人”本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管理的要素日渐增多。但是,管理的第一要素或核心要素始终没有变,而且越发突显起来,这就是人的要素。在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伴随着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和对人力资源的探究,“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今天,教育领域也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对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人”如何理解呢?实践表明,由于对人的理解、解释不同,导致管理理念的很大差别,用来指导实际工作,成效截然不同。早期的科学管理等古典管理学说基本是基于经济人假设,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侧重对人员的纪律约束和管、卡、

13、压及经济制裁等控制手段。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建立在社会人的基础上,他们的管理学说的体系侧重对人的一般社会需求的满足,宣传让员工参与管理,以调动他们为组织工作的积极性。2o世纪so年代后期兴起的管理理论如系统决策理论等更多的是注重人的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强调组织应以工作的合理安排满足人们追求成就的需要。70年代兴起的权变管理则强调从人的多种、复杂的需要考虑管理的方式,强调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基于人性的各种管理学说大都来自企业管理实践或试验,对教育管理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很多。但是,教育管理有着与企业管理明显差异的特点。在教育领域,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有

14、不同需求的人。对教职员工的管理不同于对学生的管理,对青少年的管理不同于对成人的管理。我们教育讲以人为本,应该是以教育机构(各类学校、培训中心、教育行政部门)的所有人为着眼点,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工作目标。2.确立“德治”与“法治”并举的理念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强调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古今中外国

15、家治理经验的高度总结。这个思想中所包括的管理理念对各类组织的管理、对所有管理者都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古往今来,一切国家的治理、经管和行政,都包括法治和德治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失一方,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生活不安定,经济衰败。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大变革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要求我们教育管理者确立德治和法治并举的思想。(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里强调的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含义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6、。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为了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应采取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的战略,。这里也注重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由此可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始终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进入新世纪,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内容。1.正确认识和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效益的关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随着连续三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大发展。据统计,到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