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097296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某些特点是由语言文字决定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单音节文字,一般地说,每一符号都单独包含音、形、义三要素。在汉语的文句中,单词不因词性、时态而发生变化,作为词而存在的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并不被完整的句子“吞没”,仍然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汉语文句的语法也并不是十分严密的,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不仅需要通过语法惯例和规则来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对若干单词所形成的意象集合来体会。这种语言用于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时会有较多的困难,但用于表现诗化的印象、联想,用于包

2、容歧义和暗示却十分合适。而汉字的单音节特征又使得汉语作品很容易写得音节整齐而匀称,并便于对偶的形成,再加以适当的押韵,文句更富于美感。所以,不仅仅是诗歌,在先秦各类著作中,如易经老子庄子荀子等等,都有广泛运用韵文的情况,那种不怎么严格、看上去似乎是自然形成的对偶句也颇为多见。这种现象的形成,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这在书写不便的上古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在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诗经所收作品,时间和地域跨度都很大,但几乎全都是使用整齐的四言句式,这无疑是人为修饰的结果。这一现象或许与当时使用的音乐的特点有关,但考察后世入

3、乐之作的一般情况,可以发现句式不齐也并不一定妨碍文字与乐曲的配合,所以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写作或者改定那些作品的人看来,诗歌需要有某种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殊形式。而追求形式的精致,后来成为古典诗歌十分突出的特点。对于语言形式美感的追求,更有一种泛化的倾向,这不仅显示在介乎诗文之间的特殊文体赋中,表现在骈体文中,许多散文在韵律、节奏方面也有精致的讲究。综上所述,可以说汉语总体上是一种诗性特征十分强烈的语言。而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人所知道的、人所能理解的世界就是人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的世界;一种语言的特点直接显示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与心理结构。所以,尽管中国文化很早就脱离了神

4、话的笼罩,但汉语的上述特点却证明,在日常的生活里,人们仍然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具象性的感受、暗示的诱导、活跃而无定则的联想等等精神现象,对人们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活动一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显得特别重要,显然有着非常深层的原因。(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虽作为词而存在,但不会被完整句子“吞没”。B汉语作品容易写得音节整齐匀称,便于使用对偶句式,这些都与汉字的单音节特征有关。C上古时代书写不便,记诵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先秦不少典籍中都广泛用韵,对偶句也多见

5、。D不仅赋和骈体文追求语言形式的美感,许多散文也如此,体现在韵律、节奏方面的精致讲究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记诵变得非常重要”说法绝对,原文是“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当是”带有揣测意味,选项的表述则过于肯定。此外,以偏概全,文中为“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故选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概括文章主旨

6、,分述部分以并列结构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B文章运用“单词”“词性”“时态”等原属西方语言学的概念,不无中、西语言对比之意。C文章举诗经几乎全是四言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诗歌很早就开始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D文章多处出现“当是”“或许”“恐怕”等词语,体现了论述文注重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采用

7、总分结构”分析有误,据第一段和第五段开头“综上所述”,可知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另外,“并列结构”错,分述部分不是并列结构。故选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文字决定了文学的某些特点,由此可知,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B汉语不大适合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因此,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C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仍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这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裨益。D了解了汉语的主要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人思维习惯以及本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8、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观点牵强,语言学家对语言现象异常敏感,对语言特征及语言规律理解很深,但不一定长于文学鉴赏。文学固然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与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B项,“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失之武断,“语言并不只是

9、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的演化是渐进的,人为的“改造”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C项,“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神益”夸大其词,“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与“诗歌的复兴”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D。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2(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雅乐,原是周代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雅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补充与丰富,作为皇家重要仪式中的一部分而留存下来。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地体

10、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而“新雅乐”的诞生,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并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新雅乐”在艺术创作视野中严格遵循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所在,用声音与舞蹈重温昔日的良辰美景。“新雅乐”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这也使古典文集诗经和楚辞中收录的文本大多可以入乐表演。当代“新雅乐”受其启发,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

11、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新雅乐”敏锐察觉到书法与水墨的文化要素,在墨香等舞蹈的编创中,舞者一袭素衣,甩着水袖,以优雅的舞姿在行云流水间诠释着书法独到的抑扬顿挫之感。现代感十足的编曲方式用古琴和钟磬等古乐配器奏出,在歌声与音乐旋律的交相辉映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从唱腔特性来看,古人曾形容雅乐之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又有乐记师乙篇中讲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虽只有寥寥数句,但足见雅乐演唱时声音洪亮、气息连贯、以美至归的特点。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糯”

12、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新雅乐”抛弃了礼乐制度在政治和思想层面的捆绑之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意境美的追求上。作为一种艺术,自身对审美观的独到见解和追求,是其不断发展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辐射延续的基础。“新雅乐”亦如此。雅乐文化在沉睡中被唤醒,历经追溯、复原、创新、重塑。“新雅乐”之“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鲜明的文化特征钩沉历史,将“形式美”与“内涵美”融会贯通,传递着“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优秀品格。(摘编自罗丽“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选自光明日报2019.1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王朝的礼乐

13、制度“礼崩乐坏”,但雅乐音声并未消亡,而是作为皇家仪式留存千年。B秉承“新雅乐”的创作方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极致地体现出汉文化的源远流长。C当代新雅乐受到诗、歌、舞三位一体关系的启发,用音乐舞蹈重现了关雎诗文之美。D“新雅乐”自身对审美有独到见解和追求,是其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得到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B项,“秉承新雅乐的创作方法”错,原文“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

14、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可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例是用来表明国内复古热潮的兴起,并非“秉承新雅乐的创作方法”。故选B。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雅乐、新雅乐的发展沿革入笔,引出对新雅乐文化的内涵的阐述。B文章从新雅乐的文化韵味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新雅乐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C文章在论证新雅乐的唱腔特性时,将古今雅乐进行了对比。D由文章严密的论证,可以得出新雅乐是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的结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15、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C项,“将古今雅乐进行了对比”错,原文“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糯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可知并未将古今雅乐进行了对比。故选C。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雅乐在艺术创作中遵循古典文化的精粹,以“雅”为律,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B新雅乐“圆、润、糯”的唱腔特点,含蓄、柔美、空灵、醇厚,符合古典雅乐的审美要求。C新雅乐将形式美与内涵美融合,摆脱了礼乐

16、制度中的束缚,使古典诗乐文化焕然重生。D新雅乐融合了诗词文化、书法文化,也必然能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一唤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中D项,“也必然能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一唤醒”错,于文无据,原文第三段论述“新雅乐”融合传统文化中的韵味,“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