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094782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学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课 题】:谏太宗十思疏【备 课 组】:高一语文【主 备 人】:钟海英【审 核 人】:顾美娟【备课时间】:2010-3-5【教学目标】1. 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

2、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2. 【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理解并掌握课文大意。【课前预习】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1、作家作品简介 2、简介背景 3、文体介绍【文体介绍】:【魏征简介】【简介背景】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 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 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3、,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 ”,可是 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 对此深感担忧, 贞观 十一年(637) 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劝太宗“ 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 阐明了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 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 诏,称 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导入】【活动一】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出笔来,在需要记录的字词上做记号。2、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画出难懂的字词句。2【活动二】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讨课

4、文的第一段。 (如组内推举一个讲解员,逐字逐句讲解这一段,其他人员补充;可以组内分工,一人解决一句,再综合翻译;可以每人找出难懂的字词句,交由全组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提问如下文言知识,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 之: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 今 (3.欲流之远者 流: (4.必积其德义 其: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 (7.臣虽下愚 虽: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 重、大: (9.不念居安思危 念: (10.戒奢以俭 以: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 以: 。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 【活动三】小组讨论,教师

5、指定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两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 。教师点评指导。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2、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4、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本文第二第三段,掌握相关文言知识,体会“十思”的积极意义。【活动安排】【活动一】全班齐读课文,教师提问学过内容,小组抢答。【活动二】研读第二、三段。各组提出需要解释的字词句给另一小组,相关小组作答后,由第三小组检查评价(具体操作:第一组给第二组出题做,第三

6、组负责评价;第二组出题给第三组做,第四组负责评价,以此类推)。小黑板不够用,可在前后黑板上完成。全班评出扣分最少的三个小组,依次加 3 分、2 分、1 分。教师点评,注意下面字词,看学生是否掌握。第二段(1.凡百元首 元首: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 盖: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 守: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 以: (5.既得志 既: 得志: (6.则纵情以傲物 以: 物: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 行路: (8.虽董之以严刑 虽: 之: 以: (9.振之以威怒 振: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 而: 第三段(1.诚能见可欲 诚: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

7、安: (3.念高危 高危: (4.惧满溢 惧: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 (6.乐盘游 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 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 (9.惧谗邪 谗: 邪: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 (13.简能而任之 简: 能: (14.择善而从之 善: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 【活动三】赏析二三段。1、2 、4 个问题较简单,各组讨论后,口头展示,快速抢答。第 3 题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不同观点的小 组进行辩论。1、作者在第二段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 是什么?2、作

8、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4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4、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 ?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板书:5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巩固练习。【活动一】完成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清单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二、词类活用则思江海下百川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则

9、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三、文言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廉冲而自牧四、虚词1、哉表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疑问:何必劳神善思,代百司之职设哉表反问: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2.所结构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结构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等于“许”,表约数:从弟子等十人所3、以:本课中“以”出现得比较集中,要及时归纳学习。介词用、拿:虽董之以严刑凭、按照:吾何以至此因为、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则思三驱以为度在: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动词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

10、兮,贤不必以认为:皆以美于徐公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则思知足以自戒6表偏正关系:则思虚心以纳下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本文出现的“以”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盖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用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以上三句为并列连词旧知回放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而又与大国执仇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活动二】完成课堂练习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董之以严刑 监督 B.将有作 建造、兴建C.念

11、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虚 D.忧懈怠,则思慎取而敬终 尊敬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罢免 B.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过度C.简能而任之 选拔 D.信者效其终 献出3.解释下列“固”字的含义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固以怪之矣( )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E.婿固不遣(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者 B. 居城中之大去国怀乡 居安思危C. 承天景命 D. 克终者盖寡赢粮而景从 如其克谐5.下列各句“而”字表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 而况于明哲乎C. 慎始而敬终 D. 垂拱而治6.下列各句“以”字用作连词,表修饰关系的一项是( )A.戒奢以俭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7.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天下民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