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30866551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2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年中考一年模拟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解读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呈现三个特点: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牛耕时代青铜器时代经济重心南移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南移完成 江南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开发黄河流域山顶洞人 元谋人前770年距今3万年距今20万年距今70万年距今170万年两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春秋战国夏商西周清朝前期元明时期隋唐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康乾盛世闭关锁国逐渐落伍商品经济发荣海外贸易发展规律总结1 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力。元谋人、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旧(打制)石器,仅能以采

2、集、狩猎为生。山顶洞人懂得磨光钻孔技术,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随之出现,人类由采集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工具以铜器逐渐取代石器,创造了工会灿烂的奴隶制文明。春秋末期铁器、牛耕开始出现,战国初期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引起社会急剧变化,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加速社会进步的步伐。经典例题1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青铜器的使用C耒耜的使用 D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为切入点,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

3、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答案】A 变式训练题历史学家们认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更进步。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并能证明该观点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山洞里,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住在房屋里北京人、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会种粮食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已经

4、会人工取火ABCD【解析:】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符合题意;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山洞里,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住在房屋里。符合题意;北京人、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会种粮食;符合题意;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所以不符合题意。【答案】A规律总结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从魏晉南北朝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发展速度加快。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大致上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1)原因:西晋末年

5、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表现: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作技术进步,农业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时期:(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4.两宋

6、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经典例题1 下面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三相对应的时期应是() A东汉后期B隋朝前期C唐朝中期D南宋时期【解析】第一幅图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第二幅图说明南方逐渐赶上北方,第三幅图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南方,表明那时候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答案】D变式练习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利于经济发展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和经验传入江南ABCD【解析】三国两晋

7、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选项符合题意。【解答】D考点一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进步1.(2019东营)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如图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A元谋人博物馆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C西安半坡博物馆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答案】C【解析】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居住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

8、作柱子。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他们还会制作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C选项符合题意。(2019烟台)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A干栏式房屋 B半地穴式房屋 C出土的稻谷 D铜鼎【答案】B【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3.(2019德州)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

9、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答案】B【解析】我们能从河姆渡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4.(2018宿迁)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 A【解答】我国至迟在春秋末

10、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5.(2018泰安)“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A大运河B长城C都江堰D赵州桥【答案】C【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具有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李冰的“工匠精神”。6.(2019山东聊城)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

11、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A劳动力动力充足B栽培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D农作物品种单一【答案】 C【解析】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简陋。“千耦其耘”意思是千对农人在耕地。其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千耦其耘”的现象出现于西周时期,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7.(2019青岛)“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

12、修建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掌握铁犁牛耕的出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特点解答即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其经济上的社会大变革是指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故C项正确。8.(2019烟台)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洽理黄河B修筑都江堰C奖励耕战D发明水排【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9.(2

13、019重庆)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A农业耕作工具B便捷的交通工具C农业灌溉工具D实用的生活用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考点二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10.(2018莱芜)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

14、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B发展海外贸易C造船业发达D丝织业兴旺【答案】D【解析】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切入点,考查三国时期经济发展。三国时期,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经济获得发展,丝织业比较兴旺,A、B、C与蜀国不相符。11.(2017菏泽)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答案】C【解析】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反应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各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所以C是正确的选项。12.(2019泰安)“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西晋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