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0835940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赵梓希培训讲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130410131 赵梓希【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字】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 比重变化 重大历史事件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

2、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

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

4、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前后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因此从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会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图4 19522014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二 、中国各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时期选择:因为“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所以以下就每个“五年

5、计划”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分析。一五时期 产业结构:作为开端的53年,我国经济以第一产业主导,随后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而到57年时任是第一产业占比最大且高出二、 三产业10个百分点,但有明显的下滑。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上升并与第三产业持平,第三产业这一时期相对平稳。 原因分析:我国启动“工业化”。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

6、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比1952年增长98%;第二产业比重得以上升。 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二五时期 产业结构: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以第二产业主导,其比重先升后骤降。第一产业与之对应现降后升。第三产业相对平稳。原因分析:国内,由于党左倾思想导致的“大跃进”运动,过度夸大人民生产力,大练钢铁,大办工厂,不顾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兴农业。使我国前期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下降的态势。但后期,由于过度生产不顾自然规律引发了5961年的“3年自然灾害”,人民温饱问题严重,各产业生产力下降。其后几年产业增加值较前期下

7、降。(1958年第一产业450亿元、第二产业484亿元,第三产业375亿元;1960年第一产业445亿元、第二产业389亿元、第三产业387亿元)。 国外,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回对华援助人力资金物资。我国工业化进程受阻,其比重剧降,并长时低于第一产业。三五时期 产业结构: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有着先增后降的走势,而工业则先下滑后快速回升。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任变化不大。原因分析:国内,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

8、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农业比重如此之大。而68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各产业基本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国外,由于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中共中央同时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第二产业在后期得以快速增长。而服务

9、业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直没有较大变化。四五时期 产业结构:四五时期产业结构变动不大,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比重也缓慢上升,一、三产业较为平缓。原因分析:国内,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波浪正逐渐平息,国家经济建设得以慢慢恢复,三大产业的继续发展,各产业总值上升。 国外,中美、中日关系的和解,前后的建交都为中国迎来了一个平和的国际环境,冲两国的设变引进也为我国的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五五时期 产业结构:五五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元年,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以下滑接近30%,而这时的第三产业有小幅上升但大体没变。原因分析:国内,78年我国对内实行改革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到

10、经济建设上。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建立以深圳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实验区,各产业增加值明显较上一时期增幅较大,尤其第三产业突出。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环境,为以后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国外,对外我国采取开放,放宽外资的引进条件,为外资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加大外资、设备的引进。而这一时期又主要以港澳台地区的外资进入大陆发展制造业为主。同时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使得我国的第二产业有明显上升态势。六五时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有所回升后下滑,大体不变。第二产业这一时期这有明显下滑。第三产业后期迅猛发展,并超过第一产业。原因分析:国内,79年中共中央

11、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经济调整问题。会议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要用3年时间进行调整,坚决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在以后2年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重工业增长速度,努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逐步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和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大力安置城镇青年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同时81年,开始实行家庭责任联产承包制,也为第一产业的回升提供动力。可见六五时期,产业结构之所以这样变化,是为

12、了让我国的产业结构趋于正常化,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不一味地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整体经济结构。国外,80年代出,国际态势基本向好,无重大事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七五时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以往下滑态势,到七五时期时其比重以致最低。第二产业也有小幅下滑,但较六五时期,下滑速度减缓。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原因分析:国内,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

13、局的基础条件。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认真对付的难题。所以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由此不难看出第三产业比重呈唯一上行产业。国外,当时由于我国和美国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好,国际市场平稳,有一段“韬光养晦时期”。八五时期产业结构:随着我国GDP的快速成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行,第二产业

14、这一时期有所回升。第三产业发展就相对平缓。原因分析:国内,八五计划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这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好处不断显现,国外思潮的涌入,90年代初我国出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了能使国内安心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都为南方地区的产业平稳增长提供信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也为我国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中国,而第二产业受益最多。(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社会安定,民心无疑是有所冲击的。但好在我国的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好的,并较以往变化巨大,所以冲击很快

15、平息。从1991年至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年均增长l7.9%。 九五时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滑且速度快于八五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下滑,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且增速历年最快。但GDP增速年年下降。原因分析:国内,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又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到1998年上半年,市场上已经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事实上,在1997年,关于软着陆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颇有争议。这年年初,一个名叫刘慧勇的人曾上书朱镕基,建议应当注意通货紧缩。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认识。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叠加,使经济受阻。2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发言表明,决策层不仅注意到了内需不足的存在,还下决心战而胜之。当年8月2日,朱镕基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构想。国务院随后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采取了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